去年9月宣布破產的中華映管,時至今日依然給曾經借殼上市的華映科技(*ST華映)留下不少麻煩。
因大股東華映百慕達(中華映管全資子公司)將所持有的華映科技股權進行質押借款,但債務到期並未履行支付義務。隨著中華映管的破產,債權方渤海信託將債權提交法院申請執行立案。
據高工新型顯示了解,華映百慕達向渤海信託(含一、二、三期)累計借款7.11億元,質押了華映科技總股本15.97%的股權。
在中華映管破產同月,法院當即裁定拍賣、變賣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129,600,000股股票(佔華映科技總股本4.69%)。
此次拍賣於12月24日進行,掛拍價格約2.94億元,且出現了競拍者。據華映科技公告,賴星宇以約2.94億元的價格競得上述股票,不過按照拍賣規劃(拍賣日前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價的90%乘以股票總股數為起拍價),此次拍賣成交價格應為3.21億元。
因競拍價格有差異,最終導致此次拍賣流拍。隨後,法院又進行再次拍賣。
今日(5月12日),華映科技發布公告稱,歷經第二次流拍後,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股票129,600,000股將再次於5月25日-7月23日進行公開變賣,起拍價為1.91億元,增價幅度為100萬元及其倍數。
據高工新型顯示了解,截至當前,華映百慕達持有華映科技687,289,715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的24.85%,其中282,600,000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10.22%)已進入司法拍賣/變賣程序(包括本次流拍的4.69%,及已進入司法變賣程序的5.53%)。
其中已進入司法變賣程序的153,000,000 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5.53%)也歷經過兩次流拍,並於4月7日起第三次進行變賣,截至今日,仍未出現競拍者。
根據華映科技公告,此次拍賣的起拍價為拍賣日前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價乘以股數,增價幅度為50萬元。
在進行司法拍賣/變賣的同時,法院還責成華融證券營業部通過證券交易方式按市場價賣出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股票 42,000,000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約1.52%)。其中27,640,594股在2019年12月賣出,剩餘14,359,406股在籌劃賣出中。
歷時4個多月,華映科技被拍賣股票幾乎處於「無人問津」狀態。相較於首次拍賣日(12月24日)收盤價2.87元/股,今日(5月12日)華映科技收盤價已下滑至1.27元/股,約等於原競拍價格減半。
在中華映管未破產前,華映科技主營液晶模組加工業務,同時還開展了蓋板玻璃及面板業務,利潤主要來源於為中華映管代工。根據與中華映管的重組協議,2018年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未完成業績承諾,華映百慕達需向華映科技進行30.29億元的現金補償。
不過,隨著中華映管及華映百慕達資不抵債宣告破產,華映科技不僅未能收回業績補償,還受累於華映百慕達的股權質押,導致公司控制權歸屬「漂泊不定」。
受此影響,華映科技2018年、2019年淨利潤分別虧損49.66億元、25.87億元,證券簡稱也變更為*ST華映,處在退市邊緣。
事實上,作為一家集上遊玻璃材料、面板、模組為一體的企業,華映科技有一定的產業鏈優勢,且子公司華佳彩已布局金屬氧化物技術(IGZO)、AMOLED等領域。
在中華映管破產後,華映科技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目標,整合模組與面板業務,並以華佳彩面板業務為牽引,實施「大面板」+「小模組」的發展策略,謀求自救。
不過,華映科技造血能力並不強。時逢2019年顯示面板價格持續下降至歷史低谷,加之華映科技模組業務陷入停滯,公司2019年營收同比下滑67.37%至14.74億元,為近十年最低。
其中華映科技押注的華佳彩,更是計提了7.46億元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淨利潤虧損18.1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華佳彩主要生產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等中小尺寸高階面板產品,客戶包含華為、OPPO、vivo、聯想等。華佳彩已建設一條月產能3萬片的金屬氧化物面板生產線,且在2018年實現金屬氧化物+AMOLED 5.5」面板全彩點亮。
2019年,由於華佳彩尚未實現IGZO產品量產,主要銷售的產品依然為非晶矽(a-si)產品,售價較低。
不過,華映科技並未因此放棄華佳彩,擬繼續採用「大面板」+「小模組」業務模式,計劃在2020年完成IGZO產品客戶驗證,實現a-si技術布局中低端市場,IGZO技術布局中高端市場,以打造新的業務和盈利增長點。
截至2019年末,華映科技流動資產小於流動負債超40億元,運營資金缺口較大,已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帶「強調事項」及「與持續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段落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靠自己努力,華映科技或許很難重生。可是,誰來接手華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