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公眾號:好奇心實驗室(ID:feizhengchang123)、大自然搬運工和拿來主義
若問起,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是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昆蟲。魚蝨,是一種讓人一聽到就不寒而慄的生物。它惡毒,神秘,長相醜陋,而且對觀賞魚一點也不友好。
甚至有些時候,一想到魚蝨的樣子,仿佛看到了在遙遠的黑暗之地,有源源不斷的黑色冷氣撲面而來。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跟魚打過交道的朋友,對縮頭魚蝨並不陌生。它寄生在魚舌頭上,讓心愛的魚被迫受虐,日漸消瘦。
而比它更臭名昭著的魚鯴,更讓人頭疼。殺蟲的結果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但這兩種生物不是同類,甚至有一種並不是那麼邪惡。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在分類上,縮頭魚蝨屬於: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囊蝦總目、等足目、扇尾水蝨亞目、縮頭魚蝨科、縮頭魚蝨屬。這裡的縮頭魚蝨,跟「鯴」是有區別的,鯴是橈足亞綱,而縮頭魚蝨是真軟甲亞綱。百度百科上的魚蝨其實應該改成「魚鯴」,而且裡面某配圖錯誤的用了縮頭魚蝨。
有些事仔細想想就漏洞百出,建議平時有時間,又不想被忽悠的朋友,收集一些有權威性的網站。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縮頭魚蝨跟「鯴」之間的區別,是縮頭魚蝨大部分時間會在寄生在魚舌頭上,而「鯴」,會在鰓上,體表上附著,導致魚身體傷痕累累。
雖然這兩類生物都是依靠魚血活命,但「鯴」對魚體表造成傷害後,細菌會趁虛而入,更進一步加速魚的死亡。在生命力慢慢消失的那段時間裡,細菌沿著「魚鯴」留下的痕跡,一點點殘食受害魚,直到剩下一副空空骨架。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雖然縮頭魚蝨也是寄生類生物,但事實上,它只在幼年時寄生在魚鰓上,靠魚血存活。這種生物是雌雄同體,首先雄性成熟,其次才是雌性。等交配完成,雌性會順著魚鰓,摸到魚舌頭上,一點點吸收舌頭上的營養跟血液。
魚舌萎縮後,縮頭魚蝨將尾部插入舌根,取代舌頭的位置,甚至還能起到部分魚舌功能,順理成章的從寄生變成共生。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在此後的時光裡,縮頭魚蝨會陪魚度過餘生,而等魚的生命消亡,還活著的縮頭魚蝨會離開魚體,尋找下一條魚。
它漂泊的生活像是一段強盜吃飽後從良的故事。它靠魚血活命,但不會一味的索取。為了確保生活穩定,也假裝自己是條正緊的魚舌頭。
雖然平時吸血,對魚的損害是持續性的,但它不是魚鯴,不會吃飽了拍拍屁股走人,雙手一攤,不管不顧身後的一堆爛攤子,並快速尋找下一個倒黴鬼。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縮頭魚蝨跟魚的共生關係,大概能讓生物學家們驚訝幾十甚至上百年,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第二個從寄生到共生轉變,而且契合度還這麼高的生命體。
雖然寄生蟲讓人深惡痛絕,縮頭魚蝨的做法也讓很多人嗤之以鼻,但這種主觀的善惡,並不會阻止自然以一種包容的形式,正視每個努力活著的生命。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現在縮頭魚蝨廣泛分布在各個水域裡,有一些魚友也見過這些長的有點毛骨悚然的傢伙,好在魚缸裡幾乎不會出現縮頭魚蝨,一旦發現,可以試一下通過加鹽跟升溫的方式,同時輔以鑷子去除。更快速的方法是直接往縮頭魚蝨身上噴鹽水。
圖片來源丨Pinterest
不過如果魚舌頭開始萎縮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動它了,除蟲的後果,是魚沒了舌頭,也沒了能充當舌頭的縮頭魚蝨,早晚會死。
如果縮頭魚蝨跟魚達成了共生關係也不用太著急,這傢伙不止是吸魚血,也吃一些食物殘渣,只要定期餵食,不會導致魚太瘦弱,但想找回狀態,恐怕是比較難了。
縮頭魚蝨大多寄生在鯛魚和其他7種相近的物種身上。
差距不大的體型容易讓人心裡產生怪異感。
而有一些體型小得多的寄生蝨,則熱衷於體型巨大的鯨類動物。
它們因此得名為鯨蝨,包含了30多個物種。
鯨蝨也是甲殼綱動物,長相與蝦有幾分相像。
體長只有5~25毫米,即使密密麻麻地黏在巨鯨身上也不容易被察覺。
在資源稀缺的海洋裡,鯨的表皮相當於一塊肥沃的有機物基質。
因此許多微小的寄生生物慕名而來,企圖分得一杯羹。
其中就有鯨蝨的身影,一條鯨上往往聚集著7500隻龐大的鯨蝨家族。
除此之外,藤壺也是它們身上的常客。
這些附著在鯨表面的淺色小生物也就成了鯨身上的獨特標記。
大片的斑塊宣告著寄生者們的入侵勝利。
鯨蝨與藤壺叢生的鯨背
鯨是海洋裡的霸主,因為體型巨大且兇狠而聞名。
對於它身上的小生物來說,可謂安全感十足。
於是它們開始享受搭上鯨皮「快艇」在海洋馳騁的感覺。
然而,速度過快帶來的強大水流卻也不容易讓這些乘客站穩腳跟。
因此抓地力有限的它們只能選擇鬚鯨、座頭鯨、灰鯨等遊速較慢的物種。
為了傍上兇猛的巨鯨,鯨蝨自然有特別的技巧。
有限的身體結構裡,鉤狀的枝節末端結構和銳利的口鉗算是它為數不多的實用利器了。
它們依靠尖銳的肢爪緊緊附著在鯨的表皮上。
也就坐穩了這趟沒有目的地的「遊艇」。
鯨蝨結構簡要示意圖
但論附著力,鯨蝨還是比不過構造獨特的藤壺類動物。
因此只能屈尊二等座,藏身於皮膚傷口、頭部和腹部褶皺、吻或鼻孔等表皮位置。
為了儘可能將自己固定在宿主皮膚上,鯨蝨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它們不惜咬掉宿主身上的皮膚,從而把讓自己深深嵌入。
褶皺處的鯨蝨
而咬掉的皮膚也不浪費,直接成為了它們的食物攝入體內。
當然,如此龐大的群體也不能一味剝削宿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它們還得另覓食物。
然而漂泊不定的生活註定不允許它們停下腳步。
因此,浮遊生物就成了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一些浮遊生物
海中浪潮洶湧,體型微小的鯨蝨卻沒有遊泳的本領。
於是它們只能通過宿主皮膚的接觸進行傳播。
而這種機會並不多,能獲得接觸並實現遷移也是個艱巨的工程。
因此一條鯨通常就是鯨蝨的終身宿命。
寄生往往與死亡、患病等不好的結果聯繫在一起。
而在廣泛的生物界中,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未必勢將淪為生死之爭的慘烈。
縮頭魚蝨(學名:Cymothoa exigua),俗名食舌蝨或食舌蟲,是一種寄生的甲殼類。不同於俗稱為「魚怪」,寄生在鯉和鯽魚的胸腔中的一種原產於墨西哥的一種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囊蝦總目、等足目、縮頭水蝨科、魚怪屬動物。這是一種甲殼類動物,和房屋潮溼角落裡的鼠婦(Armadillidium vulgare)以及海邊礁石間穿行的海蟑螂(海蟑螂科Ligiidae)關係頗近。
縮頭水蝨科是等足目中重要的類群,迄今共發現42屬347種,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和溫帶的淡水和海洋中。它們主要營外寄生性的寄生生活,寄生在魚類的體表、口腔和鰓腔,有時會鑽入魚的肌肉組織中。它們對寄主和寄生位置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其對寄主的傷害顯而易見,縮頭魚蝨就讓「東家」沒了舌頭;其他的傷害還包括組織損傷、貧血、體重下降、生長緩慢、死亡率上升等。
不同種類對寄主的傷害程度不同,而這些傷害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現在還不明確。值得一提的是,魚蝨並不完全依賴寄生生活,它們也有一定的遊泳和攝食能力,在不利環境下更換寄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外形特徵 在幼蟲時進入魚類的口腔內,通過魚的舌頭吸食魚的血液,直到魚的舌頭萎縮。然後將自己的尾部與已經萎縮的魚舌連接起來代替魚舌工作,由寄生轉為共生的甲殼動物。
縮頭魚蝨雖然看上去很可怕,但除了讓一些心理脆弱的人吃不下飯或做噩夢外,它對人其實無毒無害,沒有什麼威脅。
文章來自公眾號:好奇心實驗室(ID:feizhengchang123)
EZDIVE潛水雜誌帶你展開潛水生涯:
挖掘新潛點、裝備添購指南、
環境保育議題與探索潛水技巧。
點擊下方二維碼開啟「潛水」閱讀:
免責聲明
1、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百度等常用搜尋引擎,我方非相關內容的原創作者,也不對相關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智慧財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智慧財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繫授權事宜,若轉載內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