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一目了然排第一的是歌神張學友,而且是不接受反駁!香港歌壇四大天王排名分先後依次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首先想反駁的朋友請審題:香港歌壇!不涉及影壇成就與綜合影響力的話,張學友排在四大天王之首應該能得到大部分歌迷的認同。我不偏向於任何一個天王,我只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解讀四大天王巔峰期及演唱生涯。
論唱歌,四大天王中唱功讓普遍歌迷信服的只有張學友一個,你見過有人質疑過歌神學友的唱歌實力的嗎?對於演唱技巧與唱功無論專業音樂人還是媒體、樂迷大家都一致推崇張學友,就連劉德華、黎明與郭富城都自愧不如。
歌壇四大天王當然是以歌藝見真章分高低,經常在評論區見到有人留言:有人說翻唱日本歌,顏值不高,不是最受歡迎等什麼理由都有。
首先他們作為一個歌手,能唱會唱才是第一要素,創作不是一個歌手必備的本領,唱的歌曲受歡迎才代表真本事,如今一些頂流小鮮肉很受年青一代的歡迎,能代表他們唱歌好嗎?而且翻唱日本曲重新譜寫歌詞是當年的常規操作,大部分流行歌手都翻唱過。
張學友是四大天王裡唯一的實力派歌手,其他三大天王只能算是偶像派歌手。偶像派歌手不代表他們沒有實力,偶像派始於顏值,陷於炒作,忠於音樂,成於勤奮。路遙知馬力,今天回過頭來看,四大天王確實是實至名舊的。
實力派由始至終靠的都是實力,偶像派一開始靠的是包裝,四大天王不是一個組合,但是會被歌迷視作是同一水平線的整體。
劉德華在1990-1992年已經連奪三年最受歡迎男歌手獎,而四大天王是在1992年才產生這個稱號,由此可見,沒有四大天王稱號,對劉德華沒有多大影響。
不過,幸虧是把實力派的張學友也選入了四大天王,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他,四大天王這個名號也不會這麼響亮。有了四大天王稱號之後,相對來說四個人都有好處,因為資源與焦點會更集中在他們身上,對於偏弱者搭上這個稱號就等於坐上了同一班快車,但對於張學友來說無疑是拔高了幾個對手。
不過這三個偶像派還算是做足功課,勤練歌學舞一直保持不掉隊也是一種本事。四大天王之間一直充滿競爭,誰也不服誰。
張學友一直都是唱片銷量冠軍,金曲獎與最佳歌手獎他拿了很多,卻最想拿最受歡迎男歌星獎。
劉德華最受歡迎男歌星獎拿過很多次卻一直拿不到金曲金獎。
頒獎典禮主辦方誰也不敢得罰,有時候會太公分豬肉,增設幾個獎,大家都有獎拿。有了四大天王后對香港歌壇也起了一定的帶頭作用,但是因為他們在九十年代壟斷了樂壇的大獎,對樂壇也有消極與不好的影響。黃家駒就曾經說過;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得益於四大天王這個稱號,四個人的知名度有時會因對方而受益。如果沒有四大天王稱號,提到張學友就是歌神,我們知道了,歌神唱歌很厲害,當提到劉德華的時候,你不會想起張學友,你不會想到黎明或郭富城。
但是有了四大天王稱號後不一樣了,如果劉德華開演唱會,人家就會想起他是四大天王之一,還會聯想到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媒體一報導四大天王某一個天王,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另外三個,等於是間接捆綁在一起營銷這個稱號了。
2000年以後,四大天王有時候都對這個稱號是有點抗拒的,因為大家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在香港樂壇競爭了,現在已經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了,所以四大天王也只是九十年代那個特定時期的產物而已。就好像「無線五虎將」這幾個演員只能代表他們在TVB的那幾年而已。
我們要談論四大天王在樂壇的成就也只能比較九十年代那段時間,因為後面有人退出領獎了。在1992年香港樂壇頒獎典禮上,張學友就被頒獎人稱為歌神接班人,成為了新一代的歌神。
2000年張學友獲頒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張國榮上一年剛剛拿完,張學友就拿到了唯一一個足金底座的金針獎座,連頒獎嘉賓張國榮都羨慕不已。
看過1999年的頒獎典禮,依然記得穿著拍《新上海灘》電影時的西裝的張國榮對臺下的劉德華說;相信很快,你也可以拿到!當然,劉德華肯定有機會拿。
張國榮在頒獎給張學友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他在香港樂壇的地位比不張學友,因為上一年他的獎座不是特製版的,而張學友這個才是,或許是正值2000年剛好適逢三十周年榮譽大獎,所以張學友的金針獎座是與眾不同的。
綜上所述,在香港樂壇張學友被稱為四大天王之首是實至名歸,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