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的控制作為一個環保型的命題,每年都會出現在初三的升學考試當中。題目內容非常簡單,只要同學們認真分析,就不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下面我們就噪聲的控制做一下知識上的梳理。
定義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噪聲是由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而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噪音是人的一種主觀上的感受。我們平時把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的聲音,可以統稱為噪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一首優美的音樂影響到別人正常的工作了,那麼也可以稱作為噪音的。人的聽覺 正常的人耳能聽到聲音的頻率範圍是是20Hz到2000Hz。一個人要想聽到一個聲音,首先這個生源要存在,其次這個聲音的響度要足夠大,再一個還要存在介質,滿足這以上這幾個條件,人耳就可以聽到聲音了。 著名的作曲家貝多芬在失聰後是用牙齒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將另一端頂在鋼琴弦上就可以聽到聲音了,這實際上是通過骨傳導聽到的聲音。好比我們吃餅乾時感覺咀嚼的聲音特別大,也是這個原因。噪聲控制 既然噪聲危害人們的學習和生活,那麼噪聲控制就是想辦法不讓噪聲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在進行噪聲控制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控制聲源。要使聲源發出的聲音儘量優美好聽,或者是儘量不發聲。阻止它的震動。比如,大型設備要加裝厚重的底座,學生課間禁止大聲喧譁等等。 第二、控制它的傳播途徑,使噪聲在傳播的過程當中逐漸衰減,最終傳播到人的耳朵時對人的影響達到最低。比如,公路兩側的隔音牆,和綠化帶,家裡邊裝雙層玻璃。 第三,防止噪音入耳。我們可以在噪聲入耳這個環節對它加以抑制。比如,我們用的耳罩、耳塞。
總之,噪音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長時間的工作和生活在一個噪音的環境中,就容易使人精神緊張,長時間的話還有可能產生抑鬱傾向,以及對人耳造成不可逆轉的器質性病變。生活在一個公共的環境中要體諒周圍人的感受,儘量輕聲細語不產生過多的噪聲,喜歡廣場舞蹈的也要把音量調小些,儘量做到不擾民。
思考題:
小華是本班物理學習小組的組長,本組幾名同學經常在小華家一塊兒學習.但小華的鄰居家經常播放歌曲,而且音量較大,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組的幾名同學各抒己見。
小紅:請鄰居把音樂關小一些.
小剛:把門窗都關緊好一些.
小敏:用棉球將雙耳塞住.
你認為誰的辦法好呢? 你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