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究竟是什麼?試點主要內容有哪些?要達到什麼目標?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和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
1定位
不是一般景區,而是最高形態的保護地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定位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域、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域、世界生態教育展示樣板區域。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會對川陝甘三省大熊貓棲息地中80餘個各類保護地進行整合,增強適宜性和聯通性,讓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保護典範。
生態價值領域,將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同時,不斷完善當地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利益分享機制和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老百姓參與保護大熊貓等珍稀物種,政府有可能會予以一定的補償。」相關專家認為,讓居民在保護中受益,珍稀物種及其生存環境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世界生態教育方面,川陝甘三省將攜手拓寬社會組織和國際社會參與大熊貓保護的渠道。特別是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提升與大熊貓有關的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的全球影響力。
「總之,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景區,而是一個更高形態的保護地,也是目前已知的最高保護物種體制。」曾參與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的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羅鵬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下,將會建立棲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全方位保護體系,並實現園區內居民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2方向
以大熊貓為核心,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五方面探索
試點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四川怎麼做?將圍繞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構建生態保護運行機制、開展生態體驗和科普宣教等五個方面展開。
保護生物多樣性:主要為保護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通過天保工程等對受損、退化、碎片化的棲息地進行恢復改造,恢復棲息地連通廊道。藉助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契機,建立大熊貓野生種群遺傳檔案,實現野生種群管理的精細化。發揮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的傘護作用,對同域分布的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
創新管理體制:依託現有保護地、管理機構整合組建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做行政區劃調整,但又打破行政區劃,按照山系、臨近相似區域、自然邊界和行政區劃結合的原則,組建管理實體。劃入區的林地、草地、建設用地,將逐步轉移給國家公園,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探索建立當地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利益協調機制。劃入區的各類保護地管理崗位,將統一歸併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完善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制度,依託國家公園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等相關產業。
生態保護運行機制:加大劃入區的基礎設施、生態廊道、科研監測等方面投入;推行特許經營模式,盤活生態資源;建立針對國家公園的社會捐贈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公益性捐贈予以稅收優惠。
生態體驗和科普宣教:以科普遊憩區為重點,籌劃搭建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平臺,規劃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項目。將實行訪客限額制度,建立訪客量控制與行為引導機制。
3目標
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實現四大突破
羅鵬表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在穩定大熊貓繁衍、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穩定大熊貓繁衍生息。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促進棲息地板塊間融合,已刻不容緩。國家公園可有效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合理調節各棲息地的種群密度,實現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
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地形地貌最為複雜、氣候垂直分帶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擁有包括川金絲猴在內的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極具保護價值。通過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能促進整個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乃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國家公園區內涉及多種類型保護地,各類保護地按照生態要素類型和行政邊界劃定,土地及相關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等問題較為突出。通過國家公園試點,可實現大熊貓棲息地進行統一規劃、保護和管理。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NGO組織山水自然相關負責人認為,國家公園試點過程中,通過搭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生態保護平臺,能有效把生態保護、扶貧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園區內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重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