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新進展!成都多地已啟動入口社區和「會客廳」打造

2020-12-03 瀟湘晨報

2019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那麼,備受關注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成都片區)有了哪些新進展?市公園城市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李鵬威透露,目前正在按照批覆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機構設置方案》展開相關機構籌組。同時,在都江堰、彭州、大邑等地,已開始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和「會客廳」的打造。

「按照國家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實施方案,今年是試點結束之年,我們要完成試點。」李鵬威表示,接下來,我市將全面準確摸清大熊貓國家公園範圍內各類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生產經營設施的「家底」,穩妥推進優化整合、確權登記和有序退出等工作。根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批覆情況,適時組織開展打樁定標,將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邊界落到實地。此外,還將結合自然保護地專項監管行動,加強對體制試點期間大熊貓國家公園範圍內人為活動的管控,紮實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起來之後,普通市民又能夠得到什麼樣的體驗呢?李鵬威說,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後,其首要功能是重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同時兼具科研、教育、體驗等綜合功能,所以市民可以進入接受自然教育,進行生態體驗。其中,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內,將會開展不破壞生態功能的適度參觀旅遊和相關的必要公共設施建設,科學培育大熊貓文化創意、生態旅遊、森林康養、民宿、自然教育、自然體驗等場景業態,形成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產業發展成果展示等標誌性窗口,供市民參與體驗。

【來源:成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大熊貓國家公園新進展:都江堰彭州大邑等地啟動入口社區和「會客廳...
    2019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那麼,備受關注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成都片區)有了哪些新進展?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李鵬威透露,目前正在按照批覆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機構設置方案》展開相關機構籌組。同時,在都江堰、彭州、大邑等地,已開始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和「會客廳」的打造。
  • 有「小區」有「法庭」 73隻野生大熊貓在此安居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僅1864隻,其中80%的大熊貓分布在四川。  為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2017年以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啟動,規劃範圍跨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其中,成都片區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4個縣(市),面積1459.48平方公裡。
  • 成都東門今後能看大熊貓了!龍泉山「熊貓之窗」核心區建設工作啟動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在成都網紅景點丹景臺附近,又傳來好消息,龍泉山「熊貓之窗」項目來了。1月1日,記者從成都交投了解到,近期已啟動了龍泉山「熊貓之窗」建設工作,正在開展核心區場地平整工作。熊貓之窗片區(熊貓基地龍泉山片區)效果圖據了解,龍泉山「熊貓之窗」項目鄰近丹景臺,是成都「熊貓之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繼北湖基地和都江堰基地之後的又一核心項目,將打造「世界級文化共同體國際交流中心」。該項目以「大熊貓+竹」為核心元素,實現生態與城市共同發展,主要包括熊貓森林公園組團和產業發展組團。
  • 三問大熊貓國家公園:定位、方向和目標 是什麼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會對川陝甘三省大熊貓棲息地中80餘個各類保護地進行整合,增強適宜性和聯通性,讓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保護典範。  生態價值領域,將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同時,不斷完善當地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利益分享機制和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包建華介紹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推進情況
    [主持人]:包局長,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已經兩年時間,四川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請您把最新進展情況給大家說說。[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建華]: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國家的體制方案印發後,隨即先後成立了由省領導掛帥、多部門參與的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籌備委員會,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兩年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管理機構建設。去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國家林草局駐成都專員辦掛牌成立。
  • 成都:成華區建設「八大生態公園」體系
    記者昨日從該區規劃局了解到,成華區採用以熊貓文化旅遊休閒區為中心、城市公園和綠廊交相輝映的環網狀城市綠地系統模式,形成「一核、五園、六帶、七廊、多楔、多點」的綠色生態網絡格局。其中包含的「八大生態公園」體系將成為城北的一大環境亮點。據了解,成華區規劃打造的「一核」位於熊貓文化旅遊休閒區中心區域,由「三園一路」(北湖溼地公園、北湖生態綠地公園、大熊貓生態園和熊貓大道生態休閒綠帶)組成。
  • 國家大熊貓繁育基地落地青龍湖!北京城南這些項目有新進展
    此外,機場噪聲安置房項目部分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本市也實質性啟動臨空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落地實施,制定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自貿區、綜保區正式掛牌,臨空區發展服務中心、北京自貿區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啟動實施,智慧物流區、航空科技創新區、國際健康中心等項目加緊謀劃。
  • 倫敦、新加坡、成都……誰在定義公園社區 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
    未來的新型社區,作為多維度場景的有機集合,不僅以其舒適的空間品質塑造著市民的社會生活,更將以其獨特的文化風格和美學特徵,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方向。社區「定義」城市社區是何時開始參與城市建設進程的?一般認為,社區與城市的新一輪發展密切相關。在倫敦,上世紀下半葉,由於大量人口湧入,不僅推高生活成本,也改變了市民原有的生活模式。
  • 陝西將建設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 助力秦嶺大熊貓IP打造
    圖為大熊貓。 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西安1月12日電 (記者 阿琳娜)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與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12日共同籤署了《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建設合作意向》。該合作意向的籤署,標誌著秦嶺大熊貓科學公園建設邁入新階段。
  • 「熊貓+」構建大熊貓會客廳
    作為「頂級IP」,大熊貓到底有多火?  一項調查顯示,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排位第一的就是「大熊貓」。  作為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命名地和模式標本產地,我市一直致力這張國寶級名片的保護與推廣。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改擴建項目明年5月完成
    據悉,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擴建項目將充分發掘大熊貓國寶價值,在做好大熊貓科研保護的基礎上,整合開發大熊貓IP資源,打造「熊貓+藝術」「熊貓+文創」「熊貓+綠道」「熊貓+演藝」「熊貓+美食」「熊貓+研學」等泛大熊貓文化主題的新型生態旅遊產品,有效疏解熊貓基地客流壓力,創新構建大熊貓主題新消費場景。使其成為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落子,同時提供一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城市展窗。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門票預約入口(門票預約公眾號)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門票預約入口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國家AAAA是中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貓科研繁育、保護教育、教育旅遊、熊貓文化建設為一體的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機構。
  • 廣東國家公園建設全面鋪開,擬建廣東南嶺國家公園
    大洋網訊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明確廣東國家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省人民政府已將「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廣東國家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統籌推進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珠江口國家公園等廣東國家公園建設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工作,加強對我省國家公園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
  •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於2020年設立: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
    3月26日,甘肅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審議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範圍和功能區總體勘界方案》。這意味著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又走出了一大步。圖為3月的秦嶺,熊貓主要棲息地據介紹,甘肅省已經討論制定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勘界及界碑界樁設置工作方案》,並按照《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確定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範圍面積,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確定了勘界方案,合理優化勘定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邊界和功能區界,保持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總面積和涉及保護單位不減少、各功能區面積比例基本不變
  • 大熊貓國家公園形象標識徵集活動如火如荼
    大熊貓國家公園形象標識徵集活動如火如荼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活動已吸引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市民、學生,大量作品競相角逐。
  • 都是國寶,為啥陝西大熊貓的名氣不如四川大熊貓?
    一個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正式掛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總面積43.86萬公頃,囊括了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和7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地,這標誌著陝西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全新階段;另一個是今年新出生三隻秦嶺大熊貓寶寶有了自己的名字——「秦酷兒」「佳佳」「園園」,這三個名字的寓意是:秦嶺是大熊貓的家園,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下,秦嶺大熊貓保護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雙循環」新發展...
    按照成都的理解,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來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作用不是「補短板」而是「強優勢」,它事關民生,但又不只是民生,背後蘊含著「主動適應人口和市場主體結構性變化」的前瞻性考量。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成都常住人口達到1658.10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192.3萬人。
  • 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 紮實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 紮實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上接01版)搭建科研平臺,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解決大熊貓保護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 高品質科創空間變身「網紅地」,雲打卡展現成都特色
    打造高品質的科創空間,成都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從成都科學城、紅倉·完美文創公園、愛奇藝潮流文化坊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活動採用「體驗官+生活場景+科技要素」方式,講述成都特色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和休閒生活共享地。向全國推介具有「成都味」的科創空間,是如何將創新企業與科創空間打造成為「網紅打卡點」的。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入選《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被倡議廣泛推廣。什麼是《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旗艦出版物,被聯合國大會定義為「重要的獨立知識工作」和「提升全球人類發展理念的重要工具」,並已經成為聯合國系統和全球發展領域最重要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