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中央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大目標定位。在成都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不僅「生活」一詞出現了38次之多,更首次提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按照成都的理解,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來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作用不是「補短板」而是「強優勢」,它事關民生,但又不只是民生,背後蘊含著「主動適應人口和市場主體結構性變化」的前瞻性考量。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成都常住人口達到1658.10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192.3萬人。根據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西部頭部城市和四川主幹城市,具有鮮明生活城市特質的成都,未來還將進一步集聚人口和經濟。
這也意味著,這裡有潛力巨大的市場。正如成都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所言:「錦江公園綠道全線貫通,『八街九坊十景』漸次呈現,380多家全球首店開門迎客,戶外消費新場景引領疫後生活新時尚,戰略腹地的消費潛能成為吸引全球投資者的風口機遇。」
風口之上,成都也面臨新的挑戰——儘管自古商埠繁榮,消費市場歷來活躍,但和許多「老工業基地」一樣,如果不加快轉型升級,也容易遭遇「掉隊危機」。近年來,無論是發展首店經濟、培育社區商業、發展夜間經濟,還是構建現代商貿產業生態圈,背後皆有「鞏固提升西部消費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地位」的內在指向。
邁進「十四五」,如何發揮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更關係著成都能否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率先取得突破。
成都春熙路商圈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首店引領 增加消費供給
2020年12月6日,成都萬象城二期正式開業,不僅使整個項目一舉晉升為主城區最大的商業綜合體,還帶來了50餘家首店品牌。消息顯示,當天萬象城整體銷售突破6500萬元,客流達45萬人次。
首店,已然成為成都激發消費活力的一大「利器」。按照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首店不僅是指代表性品牌或新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首家實體門店,也包括傳統老店通過創新經營業態和模式形成的新店,「它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創新力與生命力」。
為此,成都提出自2019年起,每年爭取新落戶國際首店及世界品牌100個以上,將成都打造為重要的國內外新品首發地、高端品牌首選地、原創品牌集聚地。
從數據看,成效明顯——2019年共有473家不同類型品牌的首店落地,同比增長136.5%,包括6家全球首店、1家亞洲首店、50家全國首店、26家西部首店、97家西南首店;儘管受疫情衝擊,2020年1-12月,首店落戶成都總計386家,其中中國/內地首店29家,西部首店9家,西南首店124家,成都首店224家,持續領銜新一線城市。
社交網絡上不少人為成都的「時髦」拍手叫好,多份第三方研究報告也對成都的首店經濟發展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加碼「首店」既為市場帶來了熱度、填補了空白,也為消費者奉上了新興消費內容,進一步豐富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而市場良好的業績表現則加速吸引更多品牌入蓉。成都遠洋太古裡總經理伍玉珊表示,在零售領域,很多國際品牌已經開始將成都作為其中國戰略的前線和重心。「各大國際奢侈品牌,作為零售品牌投資的風向標,也開始視成都為一個極具特色的潛力市場。」
當然,增加供給不止於「首店」,更多全球首發首秀為成都融入全球市場分享國際消費資源按下了「同步鍵」。古馳、香奈兒、迪奧等國際一線品牌相繼落地全球首發、全球巡迴的特別活動或者特別概念的快閃店,芬迪半年之內兩度在蓉舉行全球首發活動……
在商務部國家高級智庫專家向欣看來,「雙循環」背景下,國際一線品牌的入駐,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並最終真正提升本土商業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成都市場的機會在於,通過「品牌+業主+政府」三方合力,還將激發更大的消費潛能。
「雙極核」驅動 重塑消費格局
首店熱潮之下,春熙商圈對全球品牌的號召力與日俱增,成都IFS和遠洋太古裡兩大標杆項目的吸附力進一步凸顯。
「我們看中這裡,正是因為成都現代商貿產業生態圈內春熙路時尚活力區一直非常繁華,百貨林立。」九龍倉中國置業有限公司助理董事兼總經理(零售租務及營運)侯迅坦言,從籌劃到現在,成都IFS趕上了機遇、做對了項目,「整個效果挺不錯。」
業內普遍認為,「百年春熙」能夠進化成為今日的春熙商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IFS和太古裡的共同「加持」。在成都的發展目標裡,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第一步是到2022年「培育形成1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級高端商圈」。全新的春熙商圈無疑被寄予厚望。
但另一方面,成都也愈發意識到,一座服務2000多萬人的城市、面向全球集聚資源要素的城市,不能只有一個消費中心。因此,規劃建設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培育「第二都市級商圈」——交子公園商圈,既是打破現有消費格局之舉,也能為激發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打開更大想像空間。
一個例子是,2020年6月,成都SKP項目在交子公園商圈正式開建,總投資額約50億元,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作為北京華聯最具代表性的高端時尚百貨旗艦項目,北京SKP已連續7年保持國內百貨和購物中心的單店銷售之首,成都市場有望迎來首個營業額突破百億級的商業零售單體項目。
在此之前,各大品牌已開始向交子公園商圈加速集聚。世邦魏理仕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成都商業地產市場報告》顯示,不少國際高端品牌加碼入駐市中心的同時,Tiffany等國際品牌在城南開設門店,「城南商業逐漸成熟」,有望成為「國際品牌新匯集地」。
放到全局來看,「雙極核」結構正在走向成熟,尤其是人群特點有力支撐了春熙商圈和交子公園商圈兩大都市級商圈建設。據統計,交子公園商圈聚集了大量金融及相關配套產業的「新成都人」,大多為高學歷的年輕人,撫養負擔輕且消費空間大。
這也意味著,和春熙商圈以生活消費、休閒購物本地客群為主不同,全新的交子公園商圈將以商務人士、年輕創業人群為主,打造融合多種形態的公園式商圈。
場景營城 創造更多消費需求
從經濟指標看,成都社消零總額已從「十二五」末的不到5000億元提升到如今的超過7000億元,如果未來能繼續保持「十三五」時期的增長勢頭,則有望在「十四五」末突破萬億大關。
有分析認為,無論是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培育社區商業還是發展夜間經濟,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滿足「人」的需求,最終投射到市場上,形成了「成都消費」的城市品牌。
但每一次商業發展都是一場「不進則退」的挑戰,對成都來說,難題不是沒有。過去一段時間,隨著品牌渠道向三、四線城市下沉,成都的消費首位度受到一定程度擠壓,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增長點。
加快轉型升級,不再停留於「買買買」。近年來,成都明顯加快了「三城三都」建設步伐,核心目的是希望通過探索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以更高層級的體驗式消費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消費」著墨亦不少,特別是要增強「成都消費」「成都休閒」消費輻射力,提高西南生活中心美譽度,拓展「買全球、賣全球」消費供給網絡,加快建設服務於擴大內需、暢通循環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在實現路徑上,成都一方面將繼續做大做強現代商貿產業生態圈,進一步「強鏈、穩鏈、固鏈」,推動產業發展能級整體提升。成都提出,以現代商貿產業生態圈為引領規劃建設7個現代商貿產業功能區,堅持「一盤棋」提升跨區域、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同時,聚焦現代商貿產業鏈頭部環節,圍繞功能區主導產業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發展需要,加快引育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鏈主企業、平臺型企業和總部項目,在更大區域內運籌要素、運作配套、集成鏈條。
如今,成都進一步優化現代商貿產業生態圈內7個產業功能區的格局,從提升消費引領、運營控制和供應鏈集成三大功能層面再度整合成都商貿產業優勢,融入開放格局,拓展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場景」將被更廣泛地應用,以提高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度,創造更多新的消費需求。
一個設想是,超過500公裡的地鐵以及4000+公裡的綠道改變了城市的交通組織方式,能不能以此為切入口植入更多可感可知可及的新消費場景?日本TOD開發的經驗表明,這種聚集方式必然會影響開發商的商業配套邏輯,同時站內也會有很多可以購物消費的地方,不用專門聚客,效率更高。
不久前,成都市商務局、新經濟委、經信局等10部門聯合推出了16條政策措施,聚焦場景營造、企業創生、生態塑造3個方面,持續創新供給,促進新消費發展。
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發展格局下,成都在新消費創新供給上再發力,出臺「16條」政策指明實施路徑,就是希望通過提升供給創造更多消費需求,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更多內生動力,為市民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體驗。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