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日記簡史

2020-12-0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際網路指北

據說2006年,美國胡佛研究院開始陸續公開《蔣介石日記》的時候,遠在臺灣的郝柏村很興奮。

原因是老先生雖然長期擔任過「總統府侍衛長」等能夠陪伴在蔣介石身邊的要職,但面對後輩們的質疑,他也常常不知道應該怎麼為「偶像」澄清,比如國民政府為什麼要接受「明顯吃虧」的雅爾達協議?為什麼國軍總是出現相似的戰略錯誤,並且基本沒有任何建設性的調整?

所以哪怕那年的郝柏村已經87歲,他仍然決定親自飛赴美國進行抄寫和摘錄,並計劃進行解讀成書。原因無他,想要還原那段歷史,沒有什麼比「日記」更合適的信源佐證了。

不過郝柏村還是低估了「日記」作為文本的複雜性。「日記」能夠作為信源來還原歷史,也能在解讀語境充分變化的前提下成為「誤讀」的新源頭,國學大師季羨林就「深受其害」。

在兩年前一份廣泛傳播於中文社交網絡世界裡的「季羨林日記」裡,季羨林曾經直白地表示「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觸」。

(圖源:知乎作者「西湖天下景」)

事實上正如這張影印版標註的一樣,「日」大概率是誤讀。根據語義以及筆跡參考,這個字大概率是「同」,包括在2009年的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季羨林全集·第四卷》裡,「日」字已經被校對為「同」字。

但畢竟社交網絡的裂變速度,足夠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公眾記憶的橫截面。如今當你打開搜尋引擎,輸入「季羨林」的時候還能很輕易地觸發「日幾個女人」這樣的聯想詞,並收穫超過40萬正兒八經討論「為什麼季羨林會這麼說」的相關結果。

當然嚴格來說,《蔣介石日記》《季羨林日記》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本身的名人光環以及特殊的寫作環境,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個性文本」這個內核。

更難以解釋的是出現在帶帶大師兄微博下、李文亮醫生微博下、虎撲步行街裡的各種「共同創作式日記」。尤其是前者(也就是著名的「浮生日記」),幾乎消解了我們傳統印象中日記的一切應有特質——私密感、個性化、隨意性——甚至還增添了許多「反日記」的文體特質,比如抽象話的刻意採用,以及過於文學性的意境延展,這些倒很符合「非虛構寫作」的定義。

很難知道這樣的流變,是不是已經到達了「日記」所能承載的職能極限。但即使是這樣,「日記」也足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意涵最複雜的內容載體:

無論是成為記錄者、見證者,還是成為被記錄者、被見證者,它總是能以那個時代最需要的方式進行自我修正,從而獲得一種難以描述又無可取代的特殊使命

人類吐槽精華

人類文明的每個階段,幾乎都能找到日記的身影。即便是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也不例外,比如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結繩記事」,每當發生一件重要的事,古人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並按照時間的推移延長這根繩子,口訣是「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按照口訣,末端這幾年似乎大事不少)

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有過類似的「創作思路」,只不過繩結變成了繩子串起來的貝殼。到後來有了文字,日記的載體也從繩子轉移到了龜殼、竹簡和牆壁上。

並且與今天相同,「創作日記」從來不僅僅是為了陶冶情操助助興的。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史官制度」,就是日記文化的產物。古人相信這樣的記錄不僅能夠彰顯政權的延續性、正統性,「後世之名」的存在一定程度也能約束被記錄者的行為。因此幾乎從黃帝時期開始,史官基本上是世襲的,游離於人才體制之外,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利益相關」以求制衡。

也正因為這樣的存在——或者說為了防止作者在日記裡瘋狂吐槽——古代發生過很多慘烈的故事。

公元前500多年,被國君齊莊公戴了許久綠帽子的崔杼沒有選擇原諒,而是直接把齊莊公剁了。發生了這麼大的事,齊國的史官太史當然要記錄下來,於是他在竹簡上寫下了「崔杼弒君」四個字。

殺紅眼的崔杼直接把太史也給砍了,然後他找來了太史的兩個弟弟,讓他們重寫,這兩個弟弟面對哥哥的鮮血並沒有退縮,依然寫下了「崔杼弒君」,於是他們倆也成了刀下之鬼。

這時候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來了,崔杼說:你想好了,你仨哥哥都因為瞎說大實話被我殺了,你要是再不聽話,他們就是你前車之鑑。

誰知道太史一家人都是硬骨頭,最小的弟弟把頭一梗:我們做史官的就是要如實記載,你殺了我我還是寫你弒君,而且這事你也掩蓋不住,早晚成為千古笑柄。

崔杼想想似乎是這麼個道理,於是無奈之下只好放人。這最小的弟弟一出門遇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趕忙打招呼:您怎麼來了?

南史氏說:聽說你全家都被砍了,你要是也死了,崔杼弒君這事就沒人記了,所以我得過來接著寫啊。

看,沒有這些史官的鐵骨錚錚,沒有這些史官們筆耕不輟的寫日記,我們的歷史將大概率像沒有出土過系統性文字的「夏朝」一樣,被西方學界默認為「純屬虛構」了

(司馬遷也是因為「日記裡夾帶私貨」,被漢武帝瘋狂針對)

日記還曾經影響過明朝的國本。

萬曆皇帝20歲那年,在宮裡閒逛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宮女。大家都知道,20歲身體健康的成年男性,基本就是行走的打樁機,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不能隨便造次。

但貴為九五之尊的萬曆富有四海,還在自己的皇宮裡,管你什麼道德法律的?於是直接脫褲子和宮女來了一發。

和所有渣男一樣,萬曆也是個拔那什麼無情的主兒,很快就忘了這件事,但誰知道他20來歲正當年,精子質量也好,那一發直接讓宮女懷孕了。

宮女生下來之後說這是皇子,傳到了太后那裡,太后找到萬曆:孩砸,你平時不控制也就算了,這都生下龍種了,咱可得負責啊。

和所有渣男一樣,萬曆「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否認三連,那時候沒有DNA檢測,萬曆覺得自己一推二六五,就可以矇混過關。

太后表示你少來這套,把日記拿上來。那本日記就是著名的《起居注》,有專門負責的官員,整天就是記錄宮裡發生的大事小情,皇帝今兒把哪個妃子睡了,哪個妃子懷孕了,哪個妃子犯錯了,皇上被太后罵了等等。

起居注一拿出來,某年某月某日,皇上和某位宮女為愛鼓掌,時間完全對的上,所以這孩子就是你的。

這孩子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不過因為不是愛情的結晶,所以萬曆怎麼看這個兒子怎麼不順眼,總是想把太子廢了,但大臣們不同意,雙方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國本之爭,搞得萬曆後來幾十年沒上朝——再後來的事情,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大萌段子」了。

(清宮戲的繁榮,與清朝《起居注》的充分執行不無關係)

當然不光是歷史,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日記。科學家對實驗設想、過程、結果觀測和記錄的訴求,天然地與「日記」這種文體形式相契合,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許多靈感創造最具體的發源地。

比如著名的《達文西日記》。達文西習慣隨身帶著筆記本,將自己隨時會迸發出來的想法,或者無意間路過的有趣事物記錄下來,已提醒未來的自己「記得執行」或者「可以試試這麼做」。傳說中著名的直升飛機設計圖稿,就是來自此。

後世的費曼、圖靈、發現DNA雙螺旋的沃森等著名的科學家,都充分借鑑了這種工作方法。包括著名的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我們都能見到「日記」的影子——沒有之前對一千多次實驗失敗結果的記錄,愛迪生也不會排除掉各種不可能之後找到了鎢絲。

裡世界與表世界

上面說的都可以概括為「功能型日記」,其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真實、客觀、詳細。發生了什麼,那你就如實記載,不能夾帶私貨,否則報導出了偏差,是要負責任的。

但在80後、90後的共同回憶裡,日記毫無疑問是標準的私人物品,是專門把內心不為人知(或者是不願意為人知)的想法或事寫在其中的裡世界,也因此有一條清晰地紅線:永遠不會拿給別人看

這種共同記憶在影視作品裡也得到過充分的表現。比如在1994年播出的《我愛我家》裡,為了弄明白女兒賈圓圓到底有沒有早戀(賈圓圓系1982年生人),賈志國兩口子不僅要趁賈圓圓買報紙的空檔期,趕緊把賈圓圓的日記找出來,還要專門等到半夜12點賈圓圓睡著後(並且還交由保姆薛小桂看守),才敢召開家庭會議公開研究日記內容。

末了,憋屈的和平還自我吐槽:「我是她媽!我幹嘛還這麼藏著掖著的啊!」

(全家人還張羅了這麼一塊家庭日記)

大概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共同回憶,培養出了一代人的慣性思維:能寫在日記裡的,一定是真話,一定是受制於外部條件的束縛想說卻不能說的真情實感。

而這個慣性思維就直接促成了開頭我們描述的一幕——當學者大師們的日記在成為出版物後,不僅讓讀者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讓不少人篤定「這才是大師們真實的一面」。

《胡適日記》可能比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更具有代表性。在網上流傳的版本裡,他天天打牌,偶爾會覺得自己墮落如斯、決定洗心革面,但第二天打牌「真香」。

這當然不完全是壞事。「打牌」之類的描述讓人們看到了這些寫在教科書裡的學者也有凡人的一面,他們也會在青春歲月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也會罵髒話,也會犯拖延症。

這幾乎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們覺得這些學者更加親切,甚至可愛了很多,也更有動力來品讀他們的著作。畢竟相比起枯燥的宣讀教材,人們更願意和有血有肉的人交流。

可問題是閱讀已經成為標準意義上的「高成本行為」。被新媒體小編們截取出來的《胡適日記》《清華園日記》,對於許多人來說就是日記的全本,是摸魚口嗨的最有力支撐——「你看胡適他們不也天天這樣,還不是照樣成了大師?」「諸葛亮27歲前沒帶過兵,你憑什麼要求我有經驗?」——而如果看了這些日記的真正全本,你會發現這些墮落的事只是偶爾出現,他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求學、參加活動、拿獎。

「裡世界效應」的兩面性在切格瓦拉的《玻利維亞遊擊戰日記》裡體現得更耐人尋味。1968年這本日記公開發表後,很快與西方世界的「嬉皮士」運動完美契合,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們的「精神聖經」,切格瓦拉本人也因此成為一代人的精神領袖,出現在各種T恤、紋身和旗幟上。

用薩特的話來說:他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完美的人。

但這本日記也帶來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在日本,參與全共鬥運動的年輕人們將格瓦拉的畫像貼在了他們的「活動室」裡,採取暴力手段進行了一系列的過激封鎖抗爭。你能夠在村上龍(《69》)等經歷過當年的作者筆下,找到當年的細緻描述。

(不要想歪,69的意思是1969)

但也給予了人們足夠的反思。比如周總理就在1971年的《在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總結過他閱讀格瓦拉日記的心得:

「他每天都有日記,寫得一清二楚,就是採取大燒、大殺,脫離群眾最後被俘……這完全是冒險主義和拼命主義。其結果是遊擊隊員一個個犧牲了,最後他自己被殺。我國革命過去有盲動主義血的教訓,有戰爭的失敗經驗教育我們。」

我們應該怎麼看日記?

其實在中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接受過關於「日記」的系統學習——哪怕沒有在日常課程中單獨設置「日記」環節,日記也總能以寒暑假作業的形式出現——我小學最後兩年,班裡要求每天都要寫日記,老師也會定期檢查。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學習寫日記」的日子還會讓我感到生理不適。如果說別的作文還能體會到過關斬將,攻堅克難的快感,日記則純粹是東北話中的「沒屁隔了嗓子」。

畢竟每天基本就是上學放學,和小夥伴玩耍加寫作業,小孩的世界就那麼大,哪裡有那麼多可以記的事?而且,即便是心裡話,誰腦子能抽風到寫到一個老師要檢查的日記本裡?

於是大部分同學的日記都是「流水帳」,稍微用心一點的同學會複述一下電影劇情,以「真是一部好電影,給了我很多啟迪」結尾;或者找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把裡面的某一個知識複述一遍,最後說兩句類似於「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話。

但學習寫日記,並不代表我們會看日記。或者說「如何看日記」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答案,因為閱讀是充滿了主觀性,每個人的經歷和視角不盡相同,再加上日記本身的個性化色彩,以及社交網絡時代下必然的碎片化傳播,管中窺豹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更何況「第三者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預先知曉自己的言談舉止會有第三方見證(即使這個第三方不直接與你對話),我們總會在表達之前進行「預先的自我審查」,從而讓自己的言談舉止,能夠推動一個良性的第三方反饋產生。

不然單純如櫻桃小丸子,上交給老師的日記,和給自己「鐵瓷集美」、象徵著深刻友情的交換日記,為啥是完全不同的兩本呢?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我們,太難自說自話了

而人們對於日記的集體回憶,以及因為這些集體回憶而產生的集體慣性思維,讓日記這個意涵豐富的問題太適合成為一個陷阱了。

所以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掉入這個陷阱裡?

1.讀日記之前,記住日記的複雜性

歷史上「日記」的確時常作為有參考價值的信源,來幫助我們完成研究和思考,也的確大部分人習慣用「日記」來說說心裡話,但這些並不是「放之日記皆準」的通用標準,任何寫作環境上的細微差異都會導致最終的差之千裡。

尤其是當「公開發表」的權利,隨著網際網路對於出版行業的解構,正在從金字塔尖全面下放,「日記」越來越適合成為一個有著明確功能導向的內容載體了。

2. 讀日記的時候,記住作者的局限性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日記裡,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寫此冊而不日日改過,則此冊直盜名之具也。亦既不克痛前舊習,則何必寫此冊?」

作者也是人,再有文學性再有文筆的作者,傾述也終歸是為自己服務,或是完成邏輯自洽,或是尋找自我辯解,最理中客的科學家本質上也是「記錄當時環境下自己的所見所得」。

3. 讀日記之後,看看別人怎麼說

很多時候你能夠看到的一篇日記,尤其是經過社交網絡廣泛傳播後的日記,往往是一個公共事件或一種公共情緒的代言。

畢竟偏聽一家之言,往往是參與的公共事件中最危險的信號。畢竟我們很難做到「不預設立場」,也越來越難定位自己的「立場」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為了買一本《人類簡史》,我用上了知網
    打算買本《人類簡史》看看,一搜,竟出現了好多個作者,不同的作者,書名、版式設計竟然都差不多,我就有些迷惑了,我要的是哪本的《人類簡史》呢。又研究了一下我才發現,原來暢銷書後面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山寨、克隆、跟風,就像小時候常見的「旺子」牛奶、「仙唄」餅乾。
  • 《人類簡史》出現四個版本 圖書山寨跟風何時休
    中信出版社在引進版權後,分別於2014年和2017年印行了前後兩版《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經過張小龍、羅振宇等網際網路圈名人推薦後火爆網絡,據報導銷量已突破百萬冊,成為現象級暢銷書。  日前,《人類簡史》又火了起來。有意思的是,這次的《人類簡史》並不是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而是一本叫《人類簡史:我們人類這些年》的書。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人類簡史摘抄及感悟
    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地閱讀後,終於把《人類簡史》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度覺得自己自己理解力有問題,就是自己智商有問題。真的太難懂了!書裡包含太多學科的知識。翻譯者林俊宏博士談到《人類簡史》的翻譯過程時,說:「現代產業裡的譯者多半不再像是過去苦心孤詣的譯者得獨立面對所有問題,而是有一群夥伴,一起走在偉大的航道上」。一本書的出版背後有一大群人的努力。
  • 你不得不看的一本關於人類的書《人類簡史》
    所以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會有來自本能的好奇,這種好奇心驅使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在人人書上發現這本《人類簡史》的時候,內心是無比激動的,甚至毫不誇張地說,飽含激情。 記得畢淑敏的《非洲三萬裡》這本書裡曾寫到人類的祖先「露西」,露西包括同一個體40%的骨架,是迄今發現的所有距今1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副了,於是,她成了獲得最多肯定的人類祖先。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記者張叢博    從古代猿人到現代智人,從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從物物交換到虛擬貨幣,人類和人類社會從沒停止過演進的步伐。如今,一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開啟抖音直播
    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為人類歷史與未來建構了一套宏大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於宏偉歷史的久違渴望,這也是它們得以成為全球超級暢銷書的原因。近日,赫拉利又一次與中國網友隔著屏幕相見。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他通過自己的抖音號@尤瓦爾·赫拉利直播,與網友分享了對未來世界的洞見。
  • 業內人士:你看過的《人類簡史》可能是山寨版
    九州版《人類簡史》圖書策劃人白丁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法律範疇之內,「沒任何問題」。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左)和九州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人類簡史——我們人類這些年》(右)。  然而,真正讓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這本書山寨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封面上,九州版《人類簡史》與後者版式設計類似,主標題一樣,英文副標題僅一詞之差。在京東、噹噹、亞馬遜線上,它與後者出現在同一頁面或相鄰推薦位置。
  • 豆瓣評分9.1的《人類簡史》,到底揭開了哪些人類秘密?
    有人說這是一本奇書,因為此書不過二十幾萬字的篇幅,就系統地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從「白手起家」到如今的「主宰世界」。也有人說這本書流於表面,個人觀點很重,廣而不精。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地解讀一下這本高分書籍。
  • 讀《人類簡史》的一些思考和疑問
    說讀了《人類簡史》這書,其實才讀了幾節,就是有關於智人的發展。對於《人類簡史》這部書的讚美,筆者覺得沒有比較寫那麼多,我想任何人去讀了,都會很快的吸引進去,他就如一個黑洞一樣,是一本奇書,吞噬一切。我就說筆者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疑惑,以及想得到解讀的問題吧。《人類簡史》分析,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類,可能都起源於某一個智人。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部人類歷史的說明書
    而人類簡史就用語言和文字描述了這樣宏偉藍圖。人,誠然偉大,人在一萬年前從採集走向農業,掀起了農業革命,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況,也意味著人類可以不再聽天由命,可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人類的發展越來越快,人類能夠生產越來越多的糧食,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站在上帝視角,欣賞人類文明!
    比如咱們很熟悉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用100件展現了人類200萬年文明史,濃縮、易讀、深刻。 今天我們推薦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的一套藝術作品:《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值得去細細品讀。
  • 《今日簡史》《未來簡史》《原則》等電子書epub mobi 下載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國際暢銷書《人類簡史》。
  • 《太空日記》獲文津圖書獎 景海鵬陳冬揭秘神舟飛船和天宮二號
    2018年4月24日訊,昨天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國家圖書館發布了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太空日記:景海鵬、陳冬太空全紀實》等9種圖書獲獎。這9種獲獎圖書分別為:社科類4種,包括《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1-10種)、《哲學起步》、《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科普類3種,包括《中國三十大發明》、《我們人類的基因
  • 《人類簡史》用宏觀的視角解讀世界
    《人類簡史》這本書早就是推薦書目榜上赫赫在目的書籍了,不過因為字數繁多,內容稍顯生澀,一直沒有靜心下來讀過。新修訂版根據中國文化、歷史做了內容上的改進,更加貼近中國國情,讀起來有種親切感,所以讓人讀得下去。我的《人類簡史》讀書日就開始了,並且不斷從中發現新視野,欲罷不能了。
  • 讀完《人類簡史》,連三體人都會汗顏!
    繼科幻史詩巨作《三體》之後,一本好書節目又趣味解讀了同樣格局無比宏大的《人類簡史》,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估計三體人看了都會覺得汗顏。然而不看《人類簡史》,估計你很難感受到三體人的這種害怕。從人類歷史來看,科技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而是突然的爆發式增長,速度之猛烈讓人類自己都措手不及。人類委屈了兩百多萬年,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是人類揚眉吐氣的7萬年,但科學革命僅僅發生了500年就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1500年人類的生產總值不過是近500年的千分之四。
  • 世界讀書日,《人類簡史》推薦——講述人類從動物變成上帝的書
    或許有人會很茫然不知該看什麼書,那麼筆者就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人類簡史》。《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的青年歷史學家,到目前,他出版了三部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和《今日簡史》。《人類簡史》是他簡史三部曲的第一部,2012年首次出版,暢銷全球,在全球範圍內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以一個較為宏觀的視角,講述了人類從動物進化到現在,甚至成為神的歷程。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 | 這三本書,為您娓娓道來.
    科學革命之後,人類獲取知識的公式:知識=實證數據 × 數學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會收集相關的實證數據,再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人文主義時期,人類獲取知識的公式:知識=經驗×敏感性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內心的體驗,並以敏感性來觀察它們。
  • 起底「山寨版」《人類簡史》:職業寫手 署外國筆名
    然而,真正讓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這本書山寨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封面上,九州版《人類簡史》與後者版式設計類似,主標題一樣,英文副標題僅一詞之差。在京東、噹噹、亞馬遜線上,它與後者出現在同一頁面或相鄰推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