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海洋生物只能夠生活在鹹水區域,這與它們自身的身體構造有關。鯊魚雖然不是海洋生態系統最兇猛的存在,但它也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然而我們所聽聞的大多數鯊魚襲擊人類事件都發生在鹹水區域,這種現象幾乎沒有在淡水區域發生過,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鯊魚也無法在淡水區待太久,否則它自己也會吃不消。那麼,淡水環境會給鯊魚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根據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鯊魚體內存在大量三甲胺和尿素,這兩種化學物質導致鯊魚體內的體液濃度要比外界環境溶液的濃度高,從而造成不平衡的滲透壓。一般情況下,鯊魚會通過不斷海水來降低體內的提液濃度,從而達到調節體內外滲透壓平衡的效果。這種調節過程是鯊魚長期在海洋中生活所進化得到的生存技能,如果如果突然間讓鯊魚在淡水環境中生存,它們體內的滲透壓平衡就會受到巨大的波動,嚴重的話會導致內臟器破裂。
其次,鹹水環境所產生的浮力要比淡水環境大得多。眾所周知,中東地區存在一個名為「死海」的湖泊,這個湖泊以超高的含鹽度著稱,以至於湖泊裡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生物存在。不少遊客會選擇去死海遊泳,因為去那裡遊泳並不需要技巧,只要跳進水裡高濃度的鹽分所產生的巨大浮力就會讓人浮在水面上。同樣的,海洋裡絕大多數水體都是鹹水水體,因此這樣的環境能夠為鯊魚的遊動提供更多的動力。
如果有鯊魚不小心在淡水區域擱淺了,或者人類強行讓鯊魚生活在淡水環境中,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首先要指出的是,在自然情況下鯊魚是不會自己跑到淡水區域去的,它體內存在著感知內外滲透壓情況的部位。但如果是人類強行讓它們出現在淡水區域的話,那結果明顯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鯊魚體內會出現嚴重的滲透壓失衡,導致外界大量淡水進入到體液濃度高的細胞中。
而細胞吸水膨脹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細胞就會破裂。當體內大多數細胞都吸水膨脹最後導致破裂時,這頭鯊魚也基本沒得救了。其次,即使鯊魚在淡水環境中不會因為體內膨脹而死亡,它也無法像在海洋那樣自由地行動,因為更小的浮力使得它們自身需要產生更大的浮力。
筆者認為,這兩種情況對鯊魚來說還算是不錯的結局,如果碰上了專門獲取魚翅的人,鯊魚的境地就更加痛苦了。鯊魚會被活生生地割下魚翅,然後在淡水區域掙扎到死。雖然以上所說都是筆者的個人假設以及根據鯊魚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分析,但海洋生物衝到岸上來自殺的情況是真實發生過的,至今科學家還沒弄清楚它們這麼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