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杭州,總有太多太多的溢美之詞:人傑地靈、物阜民豐……不一而足。
可在這塊江南靈秀之地究竟有多少動物植物在安家,這個實打實的數據在以前還真不好說——人口普查是國之大事,生物普查同樣是對地方環境的綜合考量。從去年開始,杭州主城區首次在西湖區展開生物多樣性的普查。
歷時兩年,杭州動植物的戶口也查得差不多了。結果很令人驚喜:數十種新物種被發現在杭州「安家」,這些「新杭州人」裡還頗有幾位大咖——臺灣鈍頭蛇居然不知何時流竄到了杭州安家;鳥中「西施」仙八色鶇等五種國家二級珍稀鳥類在杭悄悄築巢。
寶島的鈍頭蛇
半夜尋水被查了戶口
通過動物資源調查,在已調查區域現已記錄兩棲爬行動物38種,隸屬4目15科。杭州新記錄爬行類動物為臺灣鈍頭蛇,為近十年杭州爬行動物唯一新發現。
說起鈍頭蛇,其實還是半個月前被發現的——
9月11日晚上10點半,杭州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裡,四個黑影在遊步道上行進。
「大家別動,有發現啦!」大家順著燈光望去,路邊草叢中有條小蛇正在努力遊向不遠處的水源。
「估計口渴來找水喝的,蛇頭吻部是扁平形,應該是條臺灣鈍頭蛇。」說起那天的發現,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專家陳蒼松依然興奮不已。
「臺灣鈍頭蛇無毒,雖然不算是很珍稀的物種,但它此前只在浙南麗水地區有發現,在杭州是首次發現。」陳蒼松說,「2006年,杭州曾在全市範圍做過兩爬類動物的普查,當時並沒發現新物種;2009年,發現了安吉小鯢;這次臺灣鈍頭蛇的發現,算得上是杭州近十年來第一次發現新的爬行動物。」
「這蛇可能是原先遺漏的,因為今年特別乾旱,才從原本陰溼的洞穴裡爬出來尋找水源。」對於小蛇的來歷,陳蒼松有自己專業的猜測。
「鳥西施」驚豔西山
數位「貴客」落戶杭城
此次調查共發現鳥類12目35科98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3種:鳳頭蜂鷹、蛇雕、鳳頭鷹、赤腹鷹、松雀鷹、普通鵟、紅隼、領角鴞、班頭鵂鶹、領鵂鶹、小鴉鵑、仙八色鶇等,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如果說兩爬類專家是天天「摸黑」,那麼鳥類專家組則算得上「起早」的典型——他們總是在清晨鳥兒活動最頻繁的時候,背上裝備進山觀鳥。
經過大半年的普查,省自然博物館生命科學部主任範忠勇帶隊的觀鳥小組收穫頗豐,共發現仙八色鶇、林雕、白腹隼雕、蛇雕和鷹鴞五種杭州新記錄的鳥類,而且它們全部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仙八色鶇的發現最讓人興奮,它是一種瀕危鳥種(見圖),我們發現它時是先聽到了它標誌性的叫聲。」範忠勇拿出錄音筆,播放了一段發現仙八色鶇時的錄音,「咕啊!咕啊!」的叫聲十分悅耳。
別看仙八色鶇這個名字有些拗口,這種色彩斑斕的小鳥在鳥類中可是出了名的「白富美」,難怪有鳥類愛好者給它取過一個「鳥中西施」的美譽,也曾有記載說,此鳥在全球的數量不到一萬隻。
「以往,觀鳥愛好者在西溪溼地發現過不少野鳥,特別是2012年初國家批准在此成立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以來,生物環境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更有利於珍稀鳥類在此生息繁衍。」
範忠勇覺得,這麼多珍稀鳥類的出現,也許是杭州環境改善的功勞,並不是偶然。比如發現仙八色鶇時不是在秋冬季節,說明這種總是在近沿海地帶過冬的鳥是在此定居的。
杭州動植物的戶口
有望以後每五年查一次
通過植物資源外業調查,發現了尾葉挪藤、少脈爬藤榕、蠟梅等10餘種杭州新記錄植物。
除了動物,這次生物普查還發現了10餘種杭州新植物,其中不少的果實還是可以食用的。
負責此次植物普查是浙江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研究員張國江告訴記者,植物新發現的地點是在杭州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普查顯示,西山的白龍潭景區是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另外西山的靈山景區因為石灰巖體的關係,物種會更特別些,比如野生臘梅,此前在浙江,只有富陽、臨安有發現。」
杭州市林水部門表示,隨著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今後,杭州市有望每五年開展一次生物多樣性的普查工作,以此來考量環境質量的變化,及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廖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