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動植物居民「戶口」再普查——生物與生態變化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2017年9月18日下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薩啟動。在啟動會上,國務院原副總理劉延東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科考隊的賀信。通過媒體宣傳,很多人知道這件事,但多數人並不了解為什麼要再次組織科考?科考怎麼做?今天就來講講動植物的科學考察。

9月19日河湖源生物與生態考察隊出發在拉薩的合影

  第一次科考動植物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青藏高原是我們國家非常獨特的一個地理單元,它的特點是海拔高,素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的美譽,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候非常的寒冷。高原的降水非常不均勻,東南部比較溼潤,但西部和西北部乾旱少雨。關於青藏高原的動植物種類,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上有國家級的保護動物野犛牛、藏羚羊、藏野驢等,以及茫茫的藏北大草原。但在第一次科考之前,我們對高原動植物種類了解非常不系統。

  為了查清高原動植物居民的「戶口」,自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包括西藏自治區、西南橫斷山區、喀喇崑崙-崑崙山和可可西裡的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先後出版了《西藏哺乳類》、《西藏鳥類志》、《西藏昆蟲》、《西藏植物志》、《西藏植被》、《橫斷山維管束植物》等系列叢書。可以說是通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給青藏高原的動植物居民建了一個「戶口簿」。

  通過第一次科考,對青藏高原的動植物種類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以植物為例,中科院院士、我國知名植物學家、《西藏植物志》主編吳徵鎰曾經感嘆道:西藏特別是其東南部的植物種類是相當豐富的,絕不是過去一般想像和文獻記錄中那樣貧乏。事實上,在西藏境內既有亞熱帶「西藏的江南」——察隅,也有熱帶「西藏的西雙版納」——墨脫。大家熟知的杜鵑、報春、龍膽在青藏高原得到大發展,不僅種類豐富,而且花型花色多樣。通過第一次科考,為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國土規劃、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科考隊員採集植物標本

科考隊與當地藏族牧民交流

西藏班公錯附近的景觀

  為什麼要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既然第一次科考已經為青藏高原的動植物居民上了「戶口」,為什麼還要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呢?

  一是第一次科考有些「遺漏」,即第一次「戶口」普查時,有些動植物種類漏報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複雜多樣,交通非常不便,後勤保障困難,因此第一次科考有些地區沒有涉足,或科考工作不夠細緻。以墨脫的植物考察為例,墨脫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分布有從我國海南島到長白山的各種植被類型,但是因為不通公路,加之山高路險,系統的植物考察和編目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完成。

  除了空間上遺漏外,過去青藏高原科考都集中在夏天,有些早春或者晚秋開花植物常常也被遺漏了。因此,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有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查缺補漏」,要在過去科考有缺失或不夠細緻的地區開展動植物的調查研究。

  二是要通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了解動植物「居民」的現狀和變化。從第一次青藏科考算起,屈指已過四十餘載,而且是青藏高原變化最快的幾十年。

  首先是全球變暖為特點的氣候變化。據有關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的增溫是全球平均增溫的兩倍以上,增溫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連鎖響應和變化。

  其次是人類活動的加劇。過去四十多年是我們國家快速發展的四十年,青藏高原也不例外。人口的快速增加,基礎設施、農牧業、野生生物資源開發等人類活動規模和強度也是前所未有,這些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到動植物「居民」。以高原精靈——藏羚羊為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藏高原的藏羚羊遭到大規模的獵殺,一度藏羚羊的種群急劇減少,加大保護力度後,藏羚羊的數量又得到恢復。因此,第二次科考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動植物的變化。通俗地說,第二次科考要對高原動植物「居民」 進行第二次戶口普查。與第一次科考的數據做比較,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三是服務於「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和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響應和支持。「一帶一路」提出要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帶一路」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要加強環境、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抗災、減災、提高災害風險管理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等領域合作。要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國家和重點項目,建設好綠色絲綢之路,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因此,第二次科考的範圍不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要延伸到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例如,中亞五國,南亞的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尼南亞通道,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涉及生物和生態領域的科考內容,希望通過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動植物多樣性的調查、編目和研究,了解這些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現狀,主要的威脅,保護的狀況等。幫助這些國家確定動植物的重點保護類群,優先保護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研究,加強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

  與第一次青藏科考相比,第二次青藏科考範圍更大,部分還是走出國門到周邊國家的科考。另外,第二次科考要為青藏高原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科技支撐和服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的賀信指出,通過科考,要「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比如,我們國家剛剛批准青海省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西藏自治區提出建設「第三極國家公園」的設想等等,第二次青藏高原要結合國家和地方的重大發展計劃,通過科考為我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重大項目實施提出科技支撐和諮詢建議。

  簡而言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科考的範圍更大了,延伸到部分青藏高原的周邊國家。其次更加關注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原因。強調「國家需求、地方需要和科學研究」三者的有機結合。

科考隊伍製作植物標本

科考隊員採集動物標本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有什麼新意

  第一次青藏科考結束後,老一輩科學家總結提出「青藏精神」五個方面的內容,即創新意識,瞄準國際前沿;立足實地,取得原創數據;提倡協作,加強綜合集成,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和綜合研究;結合實際,服務高原建設;持之以恆,獻身青藏事業。這五個方面的工作,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第二次科考必須堅持的。同時要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

  和第一次科考相比,第二次科考的新意可以歸納為:新技術、新手段、新發現和新認識。過去的科考更多的是地面的活動,第二次科考將建立「空-天-地一體化觀測與數據獲取系統」。將大量採用衛星、遙感飛機、無人機、無人船等新技術,更加系統、連續、自動地收集生態環境觀測數據。

空-天-地一體化觀測與數據獲取系統示意圖

  在試驗研究方面,將廣泛使用現代先進分析測試手段,例如基於DNA條形碼技術的生物多樣性快速評估技術,開展定量化、標準化的科學研究,把面上科考和已經建立的定位站觀測研究相結合。第二次科考將更加強調數據集成、共享和大數據分析。就生物和生態領域,我們所說的新發現包括一些生物類群的新發現,一些新分布點的發現,還有生物多樣性形成、演化和發展的新規律的發現等。這裡所說的新認識是特別強調對複雜科學問題的認識。第一次科考被稱為發現之旅,主要是從單一學科的認識,比如植物有多少種類、在哪裡分布等。第二次科考我們希望推動地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綜合集成研究,系統解析生物與環境、地表與地下、植物與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等複雜科學問題,形成具有原創性的新知識和新理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的重要指示精神。

  在生物和生態變化方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針對高原動植物居民開展的一次「戶口」再普查。其核心是通過應用新技術、新手段,通過面上科考和定點研究相結合,能夠更加精準、更加深入地揭示動植物的變化及其原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綠色思路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促進和引領全球生態環境保護。

水下無人機拍的色林錯裸鯉

科考隊員使用無人機觀測地形變化

相關焦點

  • 杭州給動植物「查戶口」 發現數十種珍惜品種
    可在這塊江南靈秀之地究竟有多少動物植物在安家,這個實打實的數據在以前還真不好說——人口普查是國之大事,生物普查同樣是對地方環境的綜合考量。從去年開始,杭州主城區首次在西湖區展開生物多樣性的普查。  歷時兩年,杭州動植物的戶口也查得差不多了。
  • 下月1日人口普查將入戶 居民需備戶口本房產證
    「等距抽樣就是各普查小區先編好戶口姓名底冊,再酌情決定按尾數抽樣,如以2為尾數抽樣,就是分別抽取2、12、22、32、42等編號的住戶填普查長表,如果以5為尾數,就是抽取5、15、25、35、45等編號的住戶填長表,最後填長表的住戶總量佔全部調查戶的十分之一。這種抽樣方式排除了人為安排的可能,保證這10%填長表的家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可以據此推算其餘90%家庭的情況。」
  • 第七次人口普查戶口整頓工作開始,無戶口人員趕緊去申報登記!還有...
    為進一步提高人口數據的準確性、權威性和唯一性,切實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確保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使其成為世界最高、最年輕的高原,因此被稱為「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是全球變化敏感區、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和典型生態環境脆弱區,從而使青藏高原成為生態學研究的獨特區域。高原上獨特氣候環境所孕育的不同類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持續利用,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高度重視,是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關注的熱點區域之一,也是農牧業持續發展所急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然而,即使在極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儘管其陸地初級生產力很低,但生產者(植物)、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高級消費者(食肉動物)和分解者這 4 個營養水平都存在。這種特性也存在於青藏高原海拔 4 000 m 以上的大部分地區。在次區域尺度上,北極和青藏高原陸地生物群落具有多樣的鑲嵌體,這些鑲嵌體由氣候、基質和水文的梯度變化等多種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時間確定!這些你需要知道!
    了解人口增長、勞動力供給、流動人口變化情況,摸清老年人口規模,有助於準確分析判斷未來我國人口形勢,準確把握人口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特徵和新趨勢,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 聚焦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數據背後的「秘密」
    人口流動與公共政策雙向「互動」 調查時點居住地、戶口登記地、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離開戶口登記地原因……普查員們走村入戶,將人口普查短表發放到每一個家庭。在普查短表登記結束後,我國每100戶家庭中有10戶家庭再次收到一份人口普查長表,這是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按照隨機等距的原則,抽取10%的家庭開展的更詳盡普查。在普查長表中,針對流動人口的普查登記進一步細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5周歲及以上人群填報)等普查項目。 「人口流動影響著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影響著城市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
  • 2020人口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圖片 將佩戴什麼證件
    10月9日,記者從湖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發布會上獲悉,這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將於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入戶調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務院2019年10月31日印發了《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 中國維管植物「大普查」
    在2013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英文版)記錄了我國31362種維管植物。顯然,這不應該是我國植物種類數量的「終極答案」。有許多物種還隱藏在我國的山山嶺嶺有待發現。那我國到底有多少植物物種?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山大學—阿爾伯塔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實驗室)何芳良教授和學生最近就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答案。
  • 首次水生生物資源普查啟動 擬對放生說「不」
    半世紀以來蠡湖魚類品種減半   近些年,除了小河裡的魚類資源有變化外,湖裡的魚類資源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五裡湖即蠡湖,是太湖伸入無錫市的內湖,是淺水型湖泊。   「當時雖未採集到這兩種魚,但為了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加劇,仍提醒漁政部門加強對附近居民的法制宣傳,增加居民的環保意識,讓居民進一步了解任意放生外來物種帶來的生態危害性」,當年參加這一調查的研究人員透露,「另一方面宣傳,在進行人工放流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外來物種的混入,儘量選擇太湖流域苗種場的魚苗、螺和河蚌」。   不僅如此,太湖監測人員在太湖中也發現了雀鱔。
  • 科普|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視頻/《直通首府》新聞延伸全國人口普查方案一、普查表的種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表分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短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長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調查表》四種表。
  • 第七次人口普查,沒PR也要註銷戶籍?官方回應來了
    據人民日報報導,第七次人口普查不僅包括在中國境內的自然人,比如大陸(內地)居民、港澳臺居民 大家要保證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資料。不得隱瞞有關情況,也不能提供虛假信息。 04 第七次人口普查,都有哪些變化?
  • 賀金生課題組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城市與環境學院賀金生教授課題組與哥本哈根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合作,利用野外大範圍的調查取樣,結合室內高通量測序等技術,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中生物因素(植物、動物、細菌、菌根真菌和古菌多樣性)和非生物因素(氣候和土壤)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
  • 滬對生物物種"地毯式"普查 含網格化調查和歷史標本整理
    新聞晨報第六屆《東灘論壇》將於9月17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園拉開序幕,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那些告別的生物」。作為國內率先由媒體發起的環保論壇,自2008年起《東灘論壇》先後邀請眾多氣候變化方面的專家、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知名人士作為演講嘉賓,傳達環保理念。晨報人希望藉此搭建一個環保公益平臺關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並通過各種環保活動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吸引更多人士參與其中。
  • 2016年底全市範圍內戶口將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原標題:戶改之綜合篇:戶改大紅利  圓農民「市民夢」  2016年底全市範圍內戶口將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編者按:一本戶口本附加著待遇、權力和社會管理功能,城鄉二元化戶籍制度造成了城鄉居民福利待遇上的差別和身份上的不平等,成為農民進城幸福生活、工作,實現「市民夢」,
  • 關於人口普查,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兒
    為便於人口普查登記工作順利開展,市統計局匯總整理了普查登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特殊情況,並一一進行解答。  普查對象應該在什麼地方進行人口普查登記?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採用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的方法和按現住地登記的原則,戶分為家庭戶和集體戶,集體戶以一個住房單元為一戶進行普查登記,每個人必須在現住地進行登記。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在青藏高原這樣大的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這裡我們重點討論該生態系統的一個方面,即把高原鼠兔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關鍵性物種,並說明其與整個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關係。儘管鼠兔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物種正面臨著一場以消滅它們為目的的毒殺運動。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在青藏高原這樣大的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這裡我們重點討論該生態系統的一個方面,即把高原鼠兔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關鍵性物種,並說明其與整個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關係。儘管鼠兔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物種正面臨著一場以消滅它們為目的的毒殺運動。
  • 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面展開,上戶口親子鑑定比例增長
    微信搜一搜 華曦檢驗 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面展開,上戶口親子鑑定比例增長 隨著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如火如荼的展開,本月深圳上戶口親子鑑定的比例不斷攀升。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