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全世界替她們擋住「拳頭」的日子

2020-12-05 湘湘帶你看社會

中新網11月25日電 (陳爽 何路曼)暴力不只存在於戰場,對於所有女性來說,最可怕的「武器」,是存在於各個領域,基於性別原因的暴力。當家不再是安全溫暖的港灣,當職場成為令人恐懼的深淵,當暴力展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卻無所畏懼時,又有誰,能為她們遮風擋雨?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文字:何路曼 孟湘君 製圖:中新網 魏雷超)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僅僅因生而為女,就要遭受性侵、虐待、毆打、歧視、精神折磨……這一切,女性們絕不應默默承受!

【藏在隱秘角落的「流行病」】

「對於許多婦女和女孩而言,最大的威脅就在她們本應該感到最安全的地方——自己的家中。」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一直以來,「她們」以自己的力量,撐起了人類社會的「半邊天」。然而,當世界努力應對新冠大流行的毀滅性影響時,另一場「大流行」——殺害女性和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暴力行為「大流行」,正被悄然掩蓋。

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範圍內,平均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當中遭受某種形式的暴力侵害。而在種種暴力行為中,要數家庭暴力最具隱蔽性、最難以被外界察覺和幹涉。

12歲的肯亞女孩艾爾莎(化名),就是受害者之一。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地學校被關閉,不用上學的艾爾莎去朋友家玩,不料卻遭到朋友父親的騷擾。弱小無助的她逃回家中,向父親尋求幫助,沒想到在家裡,竟然遭遇父親性侵。

她絕望極了:「我不知道還可以去找誰。除了我的父母,我還能相信誰?如果我在家裡不安全,哪裡才安全?」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17日,肯亞奈洛比,當地女性聚集示威,抗議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

根據聯合國婦女署的數據,過去一年裡,全球約有2.43億名年齡在15歲至49歲的女性,遭遇過親密夥伴的性暴力或身體暴力。與此同時,在遭受暴力的女性中,只有不到40%的人報案或尋求幫助。

「這就像和一個定時炸彈生活在一起。」一位長期遭受家庭暴力,曾為人妻的女子說,「最終到了這個地步,要是我不結束這段婚姻,我可能在一年內死去,可能是他把我殺了,也可能是我自我了斷,或是罹患不治之症。」

「新冠疫情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甚至讓我們在過去數十年來邁出的步伐,出現停滯或倒退。」聯合國婦女署官員安思齊說。

在美國,疫情暴發以來,至少有14個城市的家暴案件急劇增加;在英國,截至4月份,全國家庭暴力求助熱線接到的求助電話和在線請求增加了25%;肯亞首席大法官馬拉加表示,自2020年3月以來,該國性侵案件佔所有記錄案件的35.8%,相關求助電話數量增加了42%……一組組數字,觸目驚心。

【「上班的路如同下地獄」】

「只要來到公司,她的心臟就怦怦直跳,仿佛身體要爆炸,剎那間又咣當沉向無底深淵。」

——《她的名字是》

2020年7月,韓國一名49歲的女性公務員,被發現在其家裡的衛生間死亡。

她曾在生前給朋友發簡訊稱,因為定期人事調動,要和曾對自己實施過性暴力的領導一起工作,感覺會很辛苦。朋友收到簡訊後,隨即前往她的家中,但發現大門緊鎖,且無法取得聯繫,於是報警。

《經濟學人》雜誌曾將韓國列為「玻璃天花板指數」中,職業女性境遇最差的發達國家。

當地時間2016年10月18日,韓國首爾,首爾「隱藏相機狩獵」分隊成員在一家博物館女廁所搜索隱藏攝像頭,保護女性如廁安全。

在《她的名字是》一書中,韓國作家趙南柱講述了一個有關職場性暴力的故事。

20多歲的素珍,是韓國國企的一名職員。一天晚上,公司聚餐結束後,素珍和比她年長10歲的課長,上了同一輛計程車。在後座,課長毫不顧忌她的意願,強行和她發生身體接觸。素珍強硬地說「不要這樣」,最終逃離。

然而,從那之後,課長便開始指責素珍的妝容和穿著,甚至會在開會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把手放在她的手上,開玩笑的尺度也越來越大。

忍無可忍的素珍發郵件向組長說明情況,但事情卻朝著她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課長在得知郵件內容後,開始在辦公室裡大聲責罵素珍,分配給她無法承受的工作。如果素珍發表意見或提出問題,課長就會大聲呵斥:「你是不想工作了嗎?」

素珍向人事組提出申訴,卻以被勸和解而結束調查。

「她寢食難安,走著路都會突然淚如泉湧。她感覺人們都在躲避自己,同時又覺得這會不會是自己的妄想。」

這件事對素珍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工作層面。有的時候,她的呼吸會突然變得急促,「仿佛被一隻大手捂住了嘴巴」——素珍被確診為驚恐障礙,只得請病假回家。而課長卻和以前一樣,照常上班。

素珍的故事,只是職場性暴力中的一個縮影。職場性別歧視,在很多國家廣泛存在。

美國《路易斯安那周報》網站2019年12月的報導稱,超過40%的女性表示,她們在工作中遭遇過性別歧視,無法獲得同工同酬或及時升職的待遇。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3月13日,墨西哥埃克泰佩克民眾在市政廳前放置十字架,抗議當地殺害婦女案頻發。

【這裡,每天約有10名女性被害】

「我沒有自由,我不快樂,我在街上也不安全。」

——卡羅萊娜·佩雷斯

除了家庭和職場,在一些國家,街頭巷尾也不乏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行為。

2020年2月,墨西哥發生兩起惡性殺害女性案件。

一起,是25歲的艾斯卡米拉被男友以殘忍手段殺害,照片出現在當地一家報紙的頭版上;另一起,是7歲女孩阿爾德裡蓋特在放學後等待母親時,遭人綁架並虐殺。

兩起事件點燃了墨西哥女性的怒火。2020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近8萬名女性在該國首都墨西哥城,舉行大規模抗議。

來自墨西哥瑙卡爾潘市的17歲女孩卡羅萊娜佩雷斯,是抗議活動的一名參與者。她告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就在接受採訪前,她才剛剛經歷了一場逃亡。當時,她被兩名陌生男子尾隨,在街頭拼命狂奔,才得以逃脫。

當地時間2020年1月18日,數千人走上舊金山街頭,參與第四屆「女性大遊行」。遊行參與者呼籲保護和提升女性權益,更多關注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社會不公等問題。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美聯社的數據顯示,2019年,墨西哥有3825名女性死於暴力事件,比2018年增加了7%,相當於每天就有約10名女性被害。而英國《衛報》的數據則更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超過90%的墨西哥女性死亡案件無法得到解決,「無人因此受到懲罰」。

為了讓當局意識到保障女性安全的重要性,3月9日,人們在墨西哥城發起名為「沒有女人的一天」的罷工活動。當天,女性專用地鐵車廂幾乎空無一人;銀行和食品店的女性員工不見蹤影;在著名的「甘地」書店裡,10名女性僱員全部缺勤;還有美髮師、白領、鐵路工人……數萬名女性集體「消失」。

看到此情此景,一名男員工不禁表示,「男性至上主義者應該花點時間,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了。」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6月3日,智利聖地牙哥,婦女在拉莫內達宮總統府外躺地示威,抗議家庭暴力和其它殺害女性的暴力行為。

【不是女人才關心女人,而是人應該關心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表示,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是全球性的社會「瘟疫」。打擊暴力侵害婦女的行為人人有責,男性也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正如一名來自肯亞的父親,查爾斯·科斯蓋所言:「我是一個父親,我有幾個女兒。我不希望看到僅僅因為她們是女孩,她們的權利就被剝奪或遭到限制。」

消除婦女暴力,各國怎麼做?(文字:何路曼 孟湘君 製圖:中新網 魏雷超)

聯合國婦女署官員普利認為,消除針對女性的暴力,其實是一個可以被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國的人們,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採取行動:

1.預防暴力發生;

2.依法保護女性免遭暴力傷害;

3.對施暴者嚴懲不貸;

4.為暴力倖存者提供全面的救助服務。

在聯合國婦女署的親善大使、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看來,如果所有人都行動起來,我們就有可能「創造一個新常態——一個沒有暴力侵害婦女行為的未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每年11月25日是什麼節日 2019年11月25日是什麼日子
    導讀:每年11月25日是什麼節日?每年11月25日是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不把婦女放在平等地位,對她們實施暴力,為反對暴力,力求公平,我們都要站起來,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問題而努力。那麼,你還知道2019年11月25日是什麼日子嗎?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 【聚焦】11月25日是個特殊的日子
    【聚焦】11月25日是個特殊的日子 2020-11-25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一己之力擋住冷空氣?未來三天陝西天氣……【11月3日...
    ▲11月2日,一張圖火了!有網友拍到一張秦嶺上空的雲圖,展現了秦嶺兩邊截然不同的天氣狀況,話題#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登上熱搜榜。氣象專家對此說明:它的存在不僅改變了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還帶來了強烈的「南北差異」。陝西網友表示,"快急哭了,難道冷空氣屯在西安了嗎?"
  • 《新樂新聞》11月25日
    《新樂新聞》11月25日 2020-11-26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屬牛人:11月1日不宜出門辦事,你知道11月1日是什麼日子嗎?
    屬牛人:11月1日不宜出門辦事,你知道11月1日是什麼日子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11月份,對於屬牛的人來說,真的是要轉運的日子了
  • 4月26日是什麼日子
    4月26日是什麼日子 2020-04-25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玉溪歷史上的今天(11月25日)
    2004年11月25日,玉溪組團參加在上海舉行2004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重點向海內外參展商推介「紅塔山—撫仙湖」滇中黃金旅遊線。2006年11月25日,「數字通海」網站面世。這是雲南省第一個把全縣各類商鋪企業搬上網際網路的網站,是一座「數字通海」商城。
  • 11月25日|每日新聞簡報
    2020年11月25日 庚子年十月十一 國內要聞速遞 1、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2、天津疾控中心:海聯冷庫感染來源為北美進口豬頭
  • 11月25日紅網手機報慈利版
    詳情點擊:http://hw.hisjb.cn/teYT11月25日紅網手機報慈利版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封面】★我縣擬定城鎮開發邊界(中心城區)劃定方案25日,我縣召開城鎮開發邊界(中心城區)模擬劃定方案意見徵詢專題會議。縣領導邱初開、高靖生、朱經偉、王大雲、卓耀楚參加會議。
  • 1月25日:殘酷的表演開始了!
    1627年1月25日,統治了我們高中時期的男人之一,現代化學的奠基人羅伯特·波義耳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貴族之家。波義耳所處的時期,正是近代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時期。波義耳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實驗化學家,他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巨大財富,因而可以毫無壓力地都投入到對自然科學的探索中。他和助手胡克(大佬的助手也是大佬,還記得力學的胡克定律嗎?)
  • 11月25日亞洲乙烯市場行情
    原標題:11月25日亞洲乙烯市場行情   11月25日,亞洲乙烯
  • 11月17日是什麼日子?為何有這麼多大作登場?
    11月17日是什麼日子?為何有這麼多大作登場? 時間:2017-11-12 17:05:59 來源:3DM新聞組-druiber 作者:
  • 早間播報【2020年11月25日】
    早間播報【2020年11月25日】 2020-11-25 0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7年4月21日11點五十四分
    2017年4月21日11點五十四分,最後的稻草殘忍的壓了下來,母親走了,她是在病痛中離世的。昨天她還同劉憶講到海葬,講到以後沒有她的日子,講到她為劉憶留下的一切。歲月哪會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劉憶都沒有出門,只有家裡還留下母親的味道了,看著自己熟悉的家,就好像母親陪伴著自己,她一刻也不想離開母親。甚至把以前的工作也辭去了,改行在家裡做起了美工。也許是做了美工,接觸的網絡的時間比以前多了太多太多,好像命中注定一樣,這或許是命運送來的禮物,偶然的一次搜索劉憶看到了一個陌生的詞彙,骨灰鑽石?
  • 11月25日PTA產業指數為507
    生意社11月26日訊   11月25日PTA產業指數為507點,較昨日上升了1點,較周期內最高點1145點(2018-09-06)下降了55.72%,較2020年10月08日最低點503點上漲了0.80%。
  • 今日日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圖(2020年11月25日)
    月25日):  日元兌換人民幣匯率(2020年11月25日) 類別 匯買價 外匯網提供今日歐元兌換人民幣匯率最新中間價(2020年11月25日): 歐元兌換人民幣匯率(2020年11月25日) 類別 匯買價 匯賣價 ...
  • 預言者稱:新的世界末日將於2017年1月1日到來
    編者按:2012年12月21日已然成為過去,這個日子對於此前相信「末日」傳言的人來說可謂虛驚一場。不過,人類歷史上對末日的預言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一次的「末日」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新的「末日」預言卻又悄然興起。
  • 每日時事新聞播報(11月25日)
    今天我們關注--每日時事新聞播報(11月25日)。 國內要聞 1.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5.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宣布,旅美大熊貓「美香」今年8月誕下的雄性幼崽獲名「小奇蹟」。
  • 11月2日——中國民航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
    11月2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也不是什麼傳統節日,但是對中國民航來說卻極具意義,在中國民航史上絕對值得紀念。最初的起飛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同樣也是中國民航成立71周年。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從此,中國民航正式誕生了。但是新生的民用航空局可謂一貧如洗,缺物質、缺技術、更缺人才。幸運的是,就在民用航空局成立的7天後發生了著名的「兩航起義」,為新中國及時輸送了一批新鮮血液。
  • 生意社:11月25日歐洲乙烯市場價格
    生意社11月26日訊   11月25日,歐洲乙烯市場行情,FD西北歐報價753-764美元/噸,上漲1美元/噸,CIF西北歐報價748-759美元/噸,上漲3美元/噸,近期市場需求一般,周三油價繼續上漲,至8個月來最高位,主因上周原油庫存意外下降,且此前疫苗利好提振燃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