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8歲老漢捏面羊
導讀:霍師傅首先揪了一大塊面開始揉搓,敏捷的雙手翻飛在潔白的麵團上,歡騰得像正在扑打嬉鬧的小羊。不一會,在霍師傅的手中,一大團面被揉得水滑精光,只見他將揉好的麵團分塊、搓條、剪裁、捏制,轉眼工夫,一個造型拙樸、形態可愛的「面羊」就製作完成了。
剪裁捏制羊頭。
裝飾羊頭和羊身。
拙樸的面羊做好了。
孩子們抱著面羊愛不釋手。
[寫在前面的話]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面羊走,除夕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過羊年怎麼能離開羊美食?地處太行山西麓、山西東大門的古州平定,至今仍保留著最具年味的「蒸面羊,送吉祥」風俗。邁進臘月的門檻,尤其是過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人們開始製作面羊,村裡到處都飄著濃濃的面香。筆者慕名來到冶西村以捏面羊聞名的霍承武師傅家,探訪平定面羊的製作過程,當然了,一定會搶先品嘗這風味獨特的羊年美食。
平定冶西村霍承武師傅是個精神矍鑠、笑容祥和的農民。他擅長做面羊,逢年過節時,附近的人家,大都在霍師傅家訂做面羊——
早就聽說平定冶西村霍承武師傅擅長做面羊,一直無緣相見,此次經村人指點,我順利地找到了一排排民房中的霍師傅家,新式的農家小院,門口影壁上大紅的福字,乾淨整潔的房屋院落,顯示著主人的精幹與利落。霍師傅是個精神矍鑠、笑容祥和的農村老頭兒,在我的印象中,做面羊、剪紙、納鞋墊都是婦女們的事兒,還從沒聽說男人們從事這個行當,內心不由得微微有些詫異,一個農村老頭兒是怎麼做出這些以精巧見長的活計呢?
心靈手巧捏面羊
來到霍承武師傅做面羊的房間,只見一塊大案板已經擺好,桌角上擺著剪子、梳子、針錐、瓶蓋等小工具,旁邊的瓷盆裡是發好的麵團。霍師傅正準備做面羊,我饒有興趣地坐在旁邊仔細觀看。
霍師傅首先揪了一大塊面開始揉搓,敏捷的雙手翻飛在潔白的麵團上,歡騰得像正在扑打嬉鬧的小羊。他邊侍弄麵團,邊告訴我,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發酵後鹼用量和面的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柔和均勻,這樣蒸出來的面羊才能潤澤飽滿,不開不裂。不一會,在霍師傅的手中,一大團面被揉得水滑精光,只見他將揉好的麵團分塊、搓條、剪裁、捏制,轉眼工夫,一個造型拙樸、形態可愛的「面羊」就製作完成了。
正在忙碌間,要求訂做這批面羊的大嬸拉著兩個外孫女推門進來。一個孩子說:「我想要喜羊羊和美羊羊。」霍師傅翻了翻孩子拿的圖畫書,不大一會,手下就捏出了憨態可掬的喜羊羊和模樣俊秀的美羊羊,喜羊羊用的是黑豆眼,美羊羊用的是紅豆眼,就連小羊的捲毛、配飾也惟妙惟肖,與卡通形象別無二致。
我原以為霍師傅這個年齡只會捏傳統造型,卻不想新式造型也難不倒他。霍師傅說,羊的造型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過去的面羊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樣式,而現在的卡通形象就很新穎,但羊身做法就複雜多了,花紋、配件需要藉助各種工具,純粹是手工捏岀來的。工序雖然比較複雜,但做岀來的東西有層次感、有變化、很好看。「用時髦的話這叫創作,創作就得琢磨。特別是羊的各種動作,各種姿態都要刻意留心。」霍師傅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