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除了先秦諸子百家,要說比較受歡迎的中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是「狀元」的話,「曾國潘」便算是「榜眼」了。
事實上,曾國潘在歷史上,雖不及王陽明,但也和王陽明有幾分類似,他是有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名軍事家。
他可帶兵打仗,也常手持書卷,夜不能寐。
要說什麼東西可以讓曾國潘不顧自身暖飽?除了國家層面的民族大義,或許便是那從他一介布衣時就「陪伴」於其左右的書了。
他愛書,不顧饑寒。
而他的這份熱愛,則教會他如何治國、如何帶兵、如何修身、如何安己而平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份熱愛,讓「儒家血性」在晚清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便是後話了。
要說曾國潘愛書,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趣聞。
道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36年。
曾國潘多年寒窗苦讀,期待有朝一日可一舉登科,實現抱負。
那一年,他和所有讀書人一樣,上京趕考。
又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名落孫山。
只是,這位說不出是「傻憨」,還是「精明」的漢子,精打細算算好了來時的盤纏,卻沒有回家的路費。
沒有辦法,他費盡心思找同鄉借錢,勉強湊夠了回家的錢。
但是,這個世界充滿了「誘惑」。
美食、美女、美服,對曾國潘來說不值一提。
但是,曾國潘抗拒不了「書香」。
當書痴曾國潘經過金陵的時候,他路過一家書店,成功被《二十三史》這本書吸引到了。
對於路費都靠借的曾國潘來說,這本書不便宜,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這本書的價錢又正好是他身上的全部路費。
於是,書痴出手了。
曾國潘用自己借來的全部盤纏,買了《二十三史》。
書是買了,家也得回呀!
曾國潘一拍腦袋,將自己現在不用穿的冬衣都當了換錢。
回到家後,曾國潘的父親看到兒子回來,發現他幾箱子衣服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幾箱書。
狐疑之餘,又好像料到了什麼。
曾國潘父親叫來兒子詢問。
曾國潘家境並不富裕,他這麼做,一般來說是要挨訓斥的。
畢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尋常人家的衣服,也算是難得的財產。
結果曾國潘的父親知道兒子的遭遇後,沒有責備他,反而很欣慰,囑託兒子好好讀書後,還幫他還了債。
受到父親的鼓勵與支持,他閉門讀書,才一年,就將《二十三史》爛熟於心。
曾國潘進入官場後,因為熟悉歷史,以史為鑑,他總是頭腦清晰、最睿智的那一個,這為他參與國家治理,維繫社會安定,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
曾國潘愛的,不是泛黃的扉頁,而是扉頁裡、油墨間傾注的智慧。
一個愛智慧的人,不會以自身極寒為先。
而這種對「智慧」的熱愛與專注,必定會成就這個人。
現如今,我們學習曾國潘語錄,期待能通過閱讀他留下來的靈心感悟,獲得那麼一兩分人生的真諦。
但顏小二覺得,與其學他的語錄,不如學他的「痴」。
好好學他在愛書這件事情上的「痴」。
畢竟,發跡後的曾國潘之所以能讓眾人佩服,更多源於他長年累月下來,不以功利為目的之對書的熱愛上。
書中的聖賢智慧,鑄就了他非聖賢而似聖賢的精彩人生。
參考:《品讀曾國潘》等。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