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科院搭建澳門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平臺

2020-12-05 瀟湘晨報

近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中心聯手澳門高等教育局,組織30位澳門創業青年到佛山開展「打開新視野–澳門大專學生創業就業見習」活動。

代表團一行首先參觀了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仙溪校區新校園,與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的學生創業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隨後,參觀考察了瀚藍綠電固廢處理(佛山)有限公司、南海區港澳臺及留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圍繞機器人、智能裝備、文化旅遊創業產業、生物醫藥科技、新媒體及設計等行業,分別到廣東美賽爾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羅庚機器人有限公司、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安達曼酒店等佛山企業進行見習,走訪佛山具有特色的文創基地,包括佛山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嶺南天地、東平河沿岸璀璨夜景等。

此次活動通過開展座談、調研及觀摩,為澳門大學生提供就業實習機會,拓展就業創業空間的深度和廣度,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交流互訪、項目合作、人才服務、項目落地孵化等方面提供共融共享、共生共榮的平臺。

【來源: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國開行「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迎來新一批大學生
    國家開發銀行日前在京召開2013年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實習生歡迎會。國開行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周清玉出席並與實習學生座談。在未來兩個月中,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的33名學生將分赴國開行在北京、天津、蘇州、甘肅等地的8家分行,參與銀行相關工作。
  • 焦作「個十百千萬工程」助推青年就業創業
    近年來,團焦作市委按照團中央、團省委關於青年就業創業的有關要求,積極探索實施「個十百千萬」工程,為青年就業創業搭建平臺,助推青年就業創業工作。「創業通」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項。    團焦作市委「個十百千萬」工程中的「個」,即堅持一個思路,教育引導青年。
  • 廣州市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廣州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
    依託澳門中聯辦青工部、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網站和香港商貿專業媒體的網絡平臺,宣傳支持港澳臺青年來穗發展政策措施,舉辦創新創業成果巡展。培育40名港澳臺青年創業典型,中央電視臺採播5次、兩岸三地主流媒體報導1000多篇。推動網紅創業團隊「港夫廣妻」用短視頻形式展示港澳青年灣區生活、創業點滴,總點擊量540.2萬。提振港澳臺青年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信心和熱情。  四、加強交流對接。
  • 大學生來濰就業創業有扶持政策!生活補助、見習補貼…
    2020年已近尾聲,今年的高校畢業生是否已順利就業?是否已完成就業手續?是否了解就業創業政策?12月2日,市人社局針對高校畢業生關注的就業創業問題進行解答。
  • 韶關市南雄市青年就業見習基地2020年招募見習人員12人公告(四)
    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南雄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招聘信息:韶關市南雄市青年就業見習基地2020年招募見習人員12人公告(四),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舉辦「2020澳門青年創業交流分享會暨結業...
    45名澳門青年學員日前在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下簡稱廣科院)參加了「2020澳門青年創業交流分享會暨結業典禮」。接著,創新創業學院名師朱思因與學員們進行了以就業、創業、立業為主題的現場交流。頒髮結業證書後,澳門青年學員集體參觀了廣科院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計算機學院和廣東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機器人學院的實訓大樓。學校科技驅動、產教融合、灣區特色的辦學理念、先進的實訓條件以及師生幹事創業的精神和行動都給澳門青年學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 「夢想啟航、大創未來」丨四季青街道啟動全區首個街道大學生見習...
    杭州市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專技人員交流服務處處長葉金香,就業創業處處長徐攀,江幹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王建英,四季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孫強,四季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文飛,浙江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師範大學三所高校的領導及大學生代表、創業者代表共計60餘人參加。
  • 就業創業政策指南來啦!來濰坊就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看過來
    (注意:完成「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實名登記即為完成畢業生報到手續。)二、畢業生線上求職如果您有求職需求,請登錄濰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點擊「才聚鳶都 濰你綻坊 網上有招——濰坊高校人才直通車空中雙選會」平臺報名參加線上求職。
  • 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順德港澳臺交流促進中心啟動
    該中心由佛山市順德區大灣區辦與佛山市順德區委統戰部共同打造,將成為進一步推動順德與港澳臺優質資源對接,探索粵港澳產業互補、青年交流、人文融合的重要空間載體,為來順德發展的港澳臺青年搭建全新的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更多大灣區創新資源和人才匯聚順德。港澳臺青年在該中心使用,最長可免費使用半年!
  • 山西就業見習補貼標準提高 延長見習單位補貼期限
    4月13日山西省人社廳消息,山西省新出臺了穩就業舉措,其中將就業見習補貼標準從見習單位所在地最低工資標準的50%提高到60%,對因疫情影響見習暫時中斷的,相應延長見習單位補貼期限。據悉,離校2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含技工院校高級技工班、預備技師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職業教育類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可以參加就業見習。此外,16周歲至24周歲城鄉失業青年(含未就業的被徵地青年農民、城鎮登記失業青年等)也可以參加就業見習。
  • 堅持服務青年的工作生命線——五年來共青團服務青年發展工作綜述
    職業生涯團相伴「媒體報導年年都說『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搞得我們很焦慮。我們大學生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在就業求職中經常會碰壁,共青團組織的就業見習可以給我們提供積累經驗、了解企業的好機會。」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屆畢業生張帆說。
  • 重慶青年企業家進校園分享心得:畢業時一定要想清楚就業還是創業
    (原標題:重慶青年企業家進校園分享心得:畢業時一定要想清楚就業還是創業)
  • 多彩魔方攪動深圳青年創業潮
    在團組織的努力下,深圳市龍崗街道每年從財政撥出300萬元建立促進青年創業專項資金,用於為轄區內的優秀青年和大學生創業提供兩年期貼息貸款,每項貸款金額在5萬元~50萬元之間。寶安區委、區政府專門出臺決定,將以青年為主體的「農轉居」創業就業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規定每年投入2000萬元的創業資金扶持戶籍青年、大學生創業,緩解青年創業資金困難。
  • 百萬元重獎創新創業 長三角聯合攬才頻出新招
    新華社上海5月7日電(記者許曉青)最高項目資助可達600萬元的「夢想中國智匯嘉善」創新創業大賽近日在長三角地區跨城聯合啟動。  進入5月,上海、浙江兩地政府職能部門針對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頻出新招,部分新政策不限地域、戶籍,呈現出長三角城市群聯合攬才的規模優勢。
  • 1至10月支出1.5億元支持就業創業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秦皇島市人社局以落實政策為主線,以優化服務為著力點,對補貼政策、貸款額度、線上培訓、招錄招聘等重要政策措施作出優惠調整,紮實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基層成長、百萬青年見習和「三支一扶」計劃,盡最大努力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開拓渠道、創造條件。
  • 第一屆「京津冀-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學生精品雙創...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7日電 (見習記者 葉婉瑩) 近日,第一屆「京津冀-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學生精品雙創項目展評活動全面啟動,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作為第一屆「京津冀-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評活動由清華大學、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主辦,中國青年網承辦,中國老教授協會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院、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大學生創業分會、亞太青少年可持續發展學習中心合作支持。
  • 湖北省「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名單(第三批)
    10人;應屆本科生,經濟學;2009年7月-8月武漢市財政局 納稅大廳協管員;30人;財稅專業本科生,掌握紮實的財稅知識;每年7、8月份辦公室文員助理;35人;財稅專業本科生,掌握紮實的財稅知識;每年7、8月份湖北省孝昌縣公安局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
  •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百問
    (4)落實完善見習補貼政策,對見習期滿留用率達到50%以上的見習單位,適當提高見習補貼標準。(5)將求職補貼調整為求職創業補貼,對象範圍擴展到已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強化創新創業實踐。高校要加強專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創業實驗室和訓練中心建設,促進實驗教學平臺共享。各地區、各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原則上向全體在校學生開放,開放情況納入各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科技園評估標準。
  • 部署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會議強調,各地教育部門各高校要落實好教育部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實施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要多種方式開源拓崗,力促多元供給,拓展就業新空間,支持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就業創業,動員鼓勵畢業生投身基層、參軍入伍,擴大科研助理崗位招募和第二學士學位招生規模。
  •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外兼修」 為學生搭建就業實踐平臺
    在校外,依託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建立實習基地;在校內,建立創業創新中心,完善硬體軟體設備。如今,內蒙古民族大學「內外兼修」,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多種社會實踐,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搭建優質平臺,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業就業教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