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是十九世紀中葉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用散文的形式寫成的詩篇,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詩歌的韻味,是語文教材中最適合朗讀的。
高爾基的散文詩名篇《海燕》,以其「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姑且不論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單從詩歌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出發,朗誦這一環節也理應作為本課要重點落實的一個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分段目標中明確指出7——9年級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結合這個目標,在本文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分步指導與訓練。
首先,正確地讀。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的生難字詞和多音字,注音、朗讀。要求注意聲韻,聲調以及普通話與方言的區別。比如「蒼茫」(cāngmáng)不能讀成(cānmán)(前後鼻音誤讀);「號叫」(háojiào)不能讀成(hàojiào)、「一晃」(yīhuǎng)(一瞬間,很快的一閃)不能讀成(yīhuàng)(形容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很快過去了)(多音字誤讀);「翡翠」(fěicuì)不能讀成(fěicèi)(讀成方言);更不能錯讀「膽怯」(dǎnqiè)為(dǎnquè)、「吼叫」(hǒujiào)為(kǒngjiào)。
其次,流利地讀。
這一步要求學生注意停頓的節奏,不讀破句子。具體指導意見如下:
1.注意標點符號提示的停頓及停頓時長;如逗號、頓號等句中標點停一拍;句號、感嘆號、問號等句末標點為兩拍。
2.主語、謂語動詞之後的停頓;並列或遞進的修飾語之間的停頓;介賓短語介詞之後的停頓,注意其停頓時長要短於標點的停頓時長。如:「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第三,讀出重音。
1.對名詞中心語修飾成分的突出和強調。如「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2.對動詞中心語修飾成分的突出和強調。如「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
3.對謂語動詞的強調和突出。如「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4.對謂語的補充說明成分的突出和強調。如「……掩藏到大海深處。」
5.對文中使用了反覆修辭的部分要視表達的需要適當處理。如「海鷗呻吟著,——呻吟著」,前一個「呻吟」重讀,後一個處理成輕讀,更能讀出海鷗在暴風雨來臨前的恐慌;而「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則要把後一個「遮不住」讀得更重、更斬截,才是必勝信心的最好表達。
6.如果一句中同時出現了上面所說的幾種需要重讀的情況,則視句子強調的重點來妥善安排。如「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從全句來看,作者著力表現的是海燕無情的嘲笑和無畏的吶喊,所以,重讀要落在「大笑、號叫、笑、號叫」這幾個動詞上,而對海燕這個精靈飽含讚頌的修飾語「高傲、黑色、暴風雨」則次重讀,餘下「看、飛舞、像」這幾個動詞則更次之了。
第四,注意語速。
1.結合詞語本身的意義。如「在蒼茫的大海上」中「蒼茫」一詞意為「空曠遼遠」,所以讀時適合放慢,延長,而「黑色的閃電」中「閃電」一詞,很自然地會讀快。
2.結合語境確定語速。如「——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如果單純依據標點來停頓,感嘆號後應有較長的停頓,那麼本句的語速就因此而緩慢下來,但結合語境我們知道,此處迅疾有力更能表現出暴風雨即至的猛烈和海燕渴望的迫切,所以,讀快反倒更見氣勢。
第五,讀出感情。
讀到第四步的時候,基本上已經較好地完成了對課文的朗讀,但那還是限於技巧的,只有融入讀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實現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正如葉老所說的「美讀」: 「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想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所以,有感情地讀重要而且必要。
1.抓住詞語本身的語體色彩,讀出褒貶。如「高傲」、「精靈」「飛舞」要飽含讚美,「膽怯」、「肥胖」、「躲藏」要輕視鄙夷。
2.體會象徵意義,讀出愛憎。如海燕象徵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要謳歌;烏雲象徵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現實,要憎惡。
此外,在朗誦的訓練方式上宜多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全體同學共同參與的熱情。聽讀激趣,齊讀造勢;逐句讀辨誤,配對讀增情;比較讀悟理,賞鑑讀明義。當「琅琅書聲漫課堂,淺吟高唱皆關情」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的臉上多了份語文課上久違了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