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季風

2020-12-03 芝姐談歷史

大氣圈是指圍繞地球的氣體層。其全部或部分往往也稱為「大氣」或「大氣層」。由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塵埃等)三部分組成。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二者約佔空氣總體積的99%,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氫氣、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臭氧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氣中含量很少,但作用不可低估。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還有保溫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水汽和固體塵埃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大氣層,其含量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變化。

水汽是降雨必不可少的條件,固體塵埃可以促進水汽凝結,它們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大氣層。隨著離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氣層的氣體密度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從地面到10~12千米的這一層大氣,叫作對流層。它含有豐富的水分,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離地面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作平流層。

平流層裡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而且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從平流層以上到離地面約80千米高空這一層,稱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離地面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作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沒有明顯的界限,所以大氣圈沒有明顯的上界。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大的分子漸漸分解成原子,這些原子又受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而發生電離,所以叫做作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水圈是地球表層水體的總稱。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積體,例如海洋、河流(運河)湖泊(水庫)、沼澤、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圈中的水等,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存在於空中、地表和地下。這些水體構成的一個環繞地球表層的不連續的圈層,即水圈。水圈同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組成地球外殼最基本的自然圈層。水圈中水的總體積約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淡水約佔2.53%,鹹水約佔97.47%。若將水圈中的水均勻平鋪在地球表面,則水深約2718米海洋是水圈中最大的連續水體,平均深度為3700米,積約為地表面積的70.8%。

淡水約77%是以極地冰帽、高山積雪和冰川形式存在的,若全球大陸冰蓋、高山冰川和永久積雪全部融化,現在的海平面將升高約70,並引起全球水循環的變化。水圈處於連續的運動狀態,在各種存在形態之間和各水體之間不斷地轉化和循環,形成水的大循環和相對穩定的分配並不斷更新。河流和大氣中的水是水圈中水分交換最活躍、更新最快的水體。大氣圈水的更新期約為8天,河水約為15天,土壤水約為1年,沼澤水約為5年,湖泊水約為17年,深部地下水約為1400年,大洋約為2500年,極地冰川為近1萬年。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單位。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構成。三圈中適於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生存的範圍就是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在地面以上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在海面以下延伸至約11千米的深處,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約100米到海洋表面之下約200米的範圍之內,這一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雖然生物可見於由赤道至兩極之間的廣大地區,但就厚度來講,生物圈在地球上只佔據薄薄的一層限制生物在高空深海和土壤深處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壓力的變化。

現今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物都是幾十億年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生物與環境長期交互作用的產物現代生物圈中已鑑定分類的動物約有215.8種。其中昆蟲約佔80萬種,已知植物有34.1萬種,另有約3.75萬種微生物、但未經分類的生物還有很多,據估計植物種類總數可達54萬種,而昆蟲可達200萬種人類是生物圈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物、雖然人類出現在生物圈中僅有250萬年歷史,最近幾千年來,卻表現出強大的改造環境的能力,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廣更深、同時也產生加劇自然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破壞的嚴重後果。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生物圈各種屬性、功能和動態特點,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環境。季風是指以一年為周期、大範圍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大多數夏季季風會帶來大量雨水,冬季季風容易造成乾旱。季風活動範圍很廣,它影響著地球上1/4的面積和1/2人口的生活。南亞、東亞、非洲中部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尤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為顯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範圍季風區,而歐洲和北美洲則沒有明顯的季風區,只出現一些季風的趨勢和季風現象。

有季風的地區,都可出現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但即使在夏季,由於各年季風強度不同,持續時間不同,出現正常和反常的差別,因此各年降水也不同,有時可形成旱或澇。關於季風的形成原因,經典的季風成因學說認為,由於海陸間熱效應的季節性差異,導致其地面氣壓差的季節變化:冬季裡陸地比海洋冷,大陸上為冷高壓,故近地面空氣自陸地吹向海洋;夏季裡陸地比海洋暖,大陸上為熱低壓,故近地面空氣自海洋吹向陸地。也有研究者認為,是行星風系的季節性南北移動造成的。此外,地形也是季風形成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相關焦點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從整體地球系統的視野,對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理進行研究。地球隨時間的演化1,地球系統的構成地球系統指由大氣圈、水圈(含冰凍圈)、地圈(含地殼地球各圈層(巖石圈—土壤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各過程(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連鎖響應。地球系統科學將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巖石圈、地幔/地核作為一個系統,通過大跨度的學科交叉,構建地球的演變框架,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過程和機制,預測未來幾百年的變化。
  • 題解 | 一起來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的四個基本地圈
    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  大氣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大氣圈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
  • 生物圈的範圍有沒有你想想的那麼大?
    生物圈的範圍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必修一從生物圈到細胞只是提了下生物圈,必修三生態系統的結構也只是給出了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biosphere )」那麼生物圈的範圍到底多大?包括整個地球嗎?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圈
    生物圈     一、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二、生物圈的範圍: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可達10千米的高處,向下可達10千米的深處。這個厚度為20千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 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生物圈的範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劃分只是大體的劃分,三者並不是截然分開)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 2019中考生物複習資料: 生物圈的範圍
    生物圈的範圍:生物圈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1)大氣圈的底部:大氣圈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大氣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 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層和地理環境:第一節 巖石圈和地表形態第二節 大氣圈和天氣氣候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本章三大知識點,三個圈層和相關的地理環境是相互對應的。大的知識點如下圖:比如,巖石圈關乎的地理環境是——地表形態,水圈關乎的地理環境是——水循環。大氣圈關乎的地理環境是——天氣和氣候。大氣圈講了什麼知識點?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臺灣島形成之謎
    有人還從研究臺灣的史前文化來證明上述見解的正確性。人們在臺東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那裡出土的石製品有6000餘件,都與祖國大陸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無論在製作技術或基本類型上,都沒有多大的差別。此外,人們在淡水河流域還發現,那裡出土的赤褐色粗砂陶器與福建金門縣出土的黑色和紅色陶器在刻紋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屬於同一類型。這些自然只能以兩邊曾是以陸相連來說明。
  • 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的劃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圈層
    地球的圈層結構可以分為地球內部圈層和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可以劃分為三層,從外到裡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層也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從國際空間站看月球和地球大氣層「水圈」是指位於地殼表層、地球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圈中存在著的各種形態的水,從物理形態來看包括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其中液態水是主體。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
  • 大氣圈和水圈專題
    風向特點高空大氣中的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1.三圈環流成因風向氣候類型分布範圍東亞季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月西北 風7月東南 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溫帶季風氣候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北回歸線以南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南亞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神秘的撒哈拉沙漠
    當時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的部落和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是其主要特徵。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從壁畫中的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可以看出這一點。壁畫中繪有很多的馬匹,還有形象生動、神態逼真的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甚至有描繪水牛形象的壁畫。科學家斷言,以塔西裡臺地為起點,南到基多湖畔,北到突尼西亞窪地,構成了撒哈拉地區龐大的西北水路網。
  • 為什麼很多山地的不同山坡,通常會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個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並保持協調統一。而地球表面的不同區域之間,由於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也會產生十分明顯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在大中小各種尺度中都存在這種差異性。
  • 中學地理教師資格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地球的外部結構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 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大氣圈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A.巖石圈中 B.大氣圈中C.水圈中 .地殼中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降水是由大氣圈產生並匯集在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可判斷④是大氣圈;水圈為生物圈提供水資源,水圈滲透在巖石圈中,各圈層中的水通過蒸發、蒸騰進入大氣圈,巖石圈為生物圈提供養分,可判斷①是水圈,②是巖石圈,③是生物圈。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讀地球內部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  (板書)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師: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首先看大氣圈有什麼特點?  (板書)1.大氣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層示意圖  生:物質組成——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師:很好。
  • 有哪些世界未解之謎被證明是騙局?
    第一、死亡谷:這是一個國家公園,知名的旅遊景點,每年幾十萬人慕名參觀,進去還要買門票,神TM未解之謎。第二、百慕達三角:天氣不好,而且賊大一片區域。你隨便在地球的海洋上畫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哪裡都可以成為「神秘三角」。這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每個路段都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然後你畫一個各長一百公裡的巨大三角形,然後說區域內的高速公路一百年之內發生了很多交通事故,基本就等於這個意思。
  • 高考地理試題:水循環和洋流模擬試題
    高考地理試題:本系列文章為高考地理分知識點的模擬測試題,後附有參考答案。   學習重點   水循環的過程及地理意義   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   結構預習   1、回顧以學過的知識,完成下列圖表   2、水循環   概念:   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以及與之相伴的 狀態和 狀態的變化。
  • 中國史上三大未解之謎,一個比一個詭異,最後一個是世界未解之謎
    今天就來統計一下我國三個未解之謎,一個比一個詭異,最後一個還被列入了世界未解之謎。第一個是樓蘭古國,樓蘭只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曾經極度繁華。根據《史記·大宛列傳》等漢史記載,早在2個世紀以前,樓蘭就已經是著名的城廓之國。東邊就是敦煌,西邊則是尉犁,因為國家比較小,所以經常成為匈奴跟漢之間的牆頭草。
  • 2012年高考文科地理試題(上海卷)
    (12分)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複雜的水、熱交換,對地理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氣、海洋相互作用而導致地理環境發生變化的典型。41. 說明厄爾尼諾形成發展 過程,並據此概述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 未解之謎之挑戰者號事故的背後
    美國的太空梭在1981年首次投入使用後之後的6年都運轉良好,也驗證了太空梭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運載器,直到1986年發生了挑戰者號事故,這也是美國NASA航天事故的一個未解之謎。,因為密封圈的最佳工作溫度是11.7度,如果溫度過低,密封圈的密封性能將受到影響,應該繼續推遲發射,直到溫度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