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網站對2020年俄航天領域各項工作進行簡要總結。一是客觀指出2020年受疫情等挑戰影響部分航天活動計劃被迫調整;二是從航天發射、衛星集群、運載火箭和發射場、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各方面細數年度主要活動和成績;三是提出2021年航天工業界須加速適應疫情條件下新的市場條件和安全要求,同時繼續提高自身效率。總結提到的2020年俄羅斯航天各領域主要活動和成績整理如下。
航天發射方面:
共執行17次發射任務,發射約120個太空飛行器。其中包括104顆OneWeb通信系統衛星、2顆GLONASS導航衛星(GLONASS-M和GLONASS-K)、2顆「快訊」電信衛星、6顆「信使」通信衛星、2艘「聯盟-MS」載人飛船、2艘「進步-MS」貨運飛船,以及若干軍用衛星和國外衛星。俄羅斯連續第二年實現發射零事故,5年平均發射成功率提高至97%,達到俄航天集團公司2025年發展戰略設定的指標水平。
衛星系統建設方面:
截止2020年底,俄羅斯在軌民用和科學(含導航)衛星共99顆,本國衛星有效壽命提高3%以上,達到俄航天集團公司2025年發展戰略設定的指標水平。「球體」大規模多功能衛星系統計劃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關於將其納入《俄羅斯航天活動國家規劃》的政府決議草案已提交聯邦政府審議,預計首批衛星2024年發射。
運載火箭研製方面:
新型「聯盟」-5中型運載火箭研發進展順利,火箭第二級RD-0124MS發動機啟動相關實驗工作,成功對噴嘴縮短的發電裝置進行兩次耐火測試,確認了燃燒室在減壓狀態下的穩定性;火箭第一級RD-171MV發動機進行了首次耐火測試,證明了發動機升級方案的有效性;正繼續為火箭主體結構生產進行緊張的設備安裝準備工作。「安加拉」運載火箭批生產項目穩步推進,成功對「質子-PM」公司負責生產的RD-191發動機組件,包括渦輪泵、增壓泵、帶噴射器的管道、氧化劑過濾器和閥門等進行了測試,驗證了工作能力。改進的RD-191即將進入批生產階段。
發射場建設改造方面:
東方航天發射場二期建設穩步推進,整體進度較計劃略有提前;「阿穆爾」火箭發射系統的發射臺重型部件已交付施工現場,技術設備主要部分已安裝完成,2021年將開始系統測試;計劃2023年進行搭載新一代「雄鷹」號載人飛船的重型「安加拉」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與哈薩克斯坦合作的「拜捷列克」發射場改造使用項目進入實際實施階段,11月,用於發射新型「聯盟」-5運載火箭的「天頂-M」發射系統第42號和45號發射臺完成現代化改造的主要準備工作。
載人航天活動方面:
2020年是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20周年,俄羅斯航天飛船全年向國際空間站運送2組乘員和5295千克貨物,向地面運送返回3組乘員;「聯盟MS」-17號載人飛船從發射到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用時僅3小時3分鐘,創造了新的紀錄;空間站的俄羅斯「科學」實驗室模塊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按部就班開展發射前測試,754項檢查已完成超過一半,預計2021年發射。
深空探測任務方面:
「月球-全球」項目繼續推進試驗設計工作。拉沃契金科研生產聯合公司正加緊建造「月球-25」探測器,火箭航天工業科研試驗中心7月至9月對「月球-25」的熱力模型進行了熱真空試驗,模擬了其在發射、飛行、繞月、著陸、月面工作等各階段熱負荷,後續將對其熱力數學模型進行完整分析,預計2021年夏完成「月球-25」測試工作。ExoMars火星探測項目由於疫情原因推遲到2022年發射。2020年,ExoMars探測器在義大利都靈、法國坎城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包括組裝前準備狀態檢查、技術維護、著陸平臺與巡視器間的數據和動力傳輸檢查等,後續將返回都靈進行進一步功能測試,之後再送往拜科努爾發射場。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綜合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馬婧
編輯 | 劉偉雪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