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點閱看看旅圖。近幾年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叫做「懶癌患者」,許多人以此自居。我們所認為的懶癌患者,和今天的主角比起來,似乎有點天壤之別。
海洋深處,多的是我們未知的秘密,海洋生物本身,也存在諸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不斷去發現和挖掘。今天要科普的是來自大洋裡的海魚——鮣魚。這種魚其貌不揚,生活在海底,每天除了吃了睡,睡了吃,基本沒有其他活動,堪稱海洋生物界的懶癌患者。
鮣魚的介紹如下:食肉性海魚,體極為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分裂生成為鰭瓣,約有21-2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上下頜、鋤骨、顎骨及舌上均具齒。身體呈現出棕黃或黑色,體側經常有一暗色水平狹帶,由下頜端經眼達尾鰭基底。
之所以說它是海洋生物界的懶癌患者,是因為:
作為一隻魚,「懶得遊泳」;作為一個動物,「懶得找東西吃」;作為一個被捕食者,鯊魚來了,「我懶得逃」!
在鮣魚的頭頂,有一塊長得像「鞋印」的區域。這是它們已經退化的背鰭,現在已經進化成吸盤。這個吸盤平時是充水的,一旦貼近大型魚類或者船隻,就可以排除裡面的水分,達到吸附的效果。
鮣魚是一種食肉性海魚,常以吸盤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以其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一些小魚小蝦作為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鮣魚的宿主變化很大,鯨、鯊、海龜、翻車魚,甚至於小船都可能是寄宿的對象,或隨潛水夫活動。以大魚的殘餘食物、體外寄生蟲為食,或者自行捕捉淺海的無脊椎動物。
鮣魚的分布範圍廣,據資料顯示,鮣魚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裡,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或許是因為這種魚實在太懶了,沒有哪種海洋生物願意把它們當著天敵,自生自滅吧您吶,也算是懶魚有懶福。小編認為這與人類的生存法則頗有類似之處,太出頭的人物往往死得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反而是那些不爭不搶的佛系活法人壽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