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罵人很多時候不帶髒字,當然也有把「錘子」和「球」,以及問候對方父母作為主要罵人方式,其實這種技術含量不高,而且簡直沒有水平。
雖然罵人不提倡,但是完全不罵人的人少之又少。很多年前周樹人先生討論過國罵,寫得讓人忍俊不禁,我可沒有先生那種肆無忌憚,嬉笑怒罵之才,畢竟今天看文章的六娃太多,還有很多人自動對號入座的,你無法拯救他們,所以放棄了。還是願意給大家聊一些輕鬆有趣的話題。
有人問江陽沽酒客,輕鬆有趣的話題要聊到罵人嗎?是這樣,這一次給你們說這個,可能給各位揭開一個幾十年的秘密,大家都有沒細想過。就是老一輩人對年輕人或者周圍懶惰的人看不下去了,罵上一句「懶得燒蛇吃」。
這句話,不是瀘州獨有,基本流行整個四川甚至西南地區。但是在沽酒客小時候經常聽到,這些年,我們不斷北方語境話,方言保留的是音調,而不是地域思維方式,所以也用得少了。
但是作為一個地方民俗文化的推崇者,怎麼可以讓這些東西被你我淡忘,今天我要把它翻出來,跟大家好生地擺一擺。為什麼要擺它,因為當初你們被這句話罵的時候,或者罵人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懶得燒蛇吃」,恐怕這樣的人不懶哦,不但不懶膽子還非大(原諒我有個字不能寫,語言淨化)。
首先理解一下,懶得燒蛇吃形容人懶惰,到底合理不合理,或者為什麼四川人會這樣去理解。
有人給出了這樣的一些解釋:
首先,蛇是一種非常讓人討厭讓人害怕的動物,極不受人待見。如果一個人太懶了,那些稍微還過得去的食物肯定都被勤快的人拿去了噻,沒辦法,那懶人就只好吃這種無人問津、人人嫌棄的蛇了,而且他也只配吃這個。
其次,有人說是因為爬行忙還要冬眠顯然不是什麼勤快的動物,所以跟懶惰掛鈎。
但是很牽強啊,這個蛇大家都知道,不是看起來行動緩慢就懶惰。吃蛇的人可以需要冒險精神和膽量的,懶惰人會花精力去抓蛇,不僅如此,還要找柴火來生火,但凡能幹這個事情的人,你要說人家懶惰,就是巨大的冤枉。
所以建議沽酒客越發疑惑,聰明的四川仙人板板些,哪裡可能說一句這樣莫來頭,莫名堂的話來呢?邏輯和道理說不通啊。
但是好多年了,很少有人質疑,因為罵人的在氣頭上,根本不及細想,而被罵的大多數人都慫了,特別是父母震懾孩子,哪裡還敢頂嘴罵的有沒有道理。也就是我這種人,才會覺得事後越想越不對。
而且這個懶得燒蛇吃,我小學一個老師還曾經搞了個升級版,他曾經說,你們是懶得曬蛇吃,因為他也覺得燒蛇還要生火,直接太陽壩頭曬,恐怕還要懶一點,畢竟不用生火,但是他好像也沒有想明白,不是同樣要去抓蛇嗎?
有一次,我看一個連環畫,講一個濟公抓身上蝨子的片段,突然讓我茅塞頓開,哎呀,我們可能一直讀錯了也弄錯了。
以前的人跟今天不一樣,今天的人長蝨子的很少,以前不要說叫花子,因為居住環境的問題,有的人頭髮也會長蝨子,所以以前梳頭的叫篦子。而蝨子會讓人發癢,會本能地去摳抓,這個動作,又叫搔癢,跟燒正好音相同。搔蝨子吃,讀快樂就是搔蝨吃,再以訛傳訛,就成了燒蛇吃,蛇和蝨四川話基本一個發音。
所以本來是「懶得搔蝨子吃」被誤讀成「懶得燒蛇吃」,這個「搔蝨子」」級別就高了哦,純粹是就地取材、自產自銷啊,懶到只能就著身上一抓,抓把蝨子吃了了事,好撇脫(方便),而且並不是燒火的燒。
而且這蝨子也很形象啊,一個人渾身長滿蝨子,你可以想像他有多懶!除了乞丐,就是這樣的人懶了,人家北方說,乞丐要飯沒有要早飯的,但凡能早起的乞丐,就不至於要飯了。
所以今天看來,我們老祖宗罵人的智慧真的讓人值得琢磨,回味無窮。以後你再看到懶惰的人,知道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什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