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狗生活在非洲乾旱以及稀疏草原地區,非洲野狗在過去30年裡,它的數量急劇下降。在非洲大陸,它是僅次於衣索比亞狼的第二大瀕危食肉動物,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瀕危的食肉動物。
非洲野狗有一些有非常不好的名聲,長期以來被誤解為牲畜殺手,害蟲,濫殺和殘暴的捕食者。
非洲野狗目前只剩下大約3000到5000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東部非洲。非洲野狗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來養活自己,並使種群在基因上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
基於對野狗DNA多樣性分析研究,從歷史上看,野狗種群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比如獅子鬣狗等來說都是很小的。
非洲野狗目前生存環境非常碎片化。不斷增長的人類活動與狩獵,交通事故的意外死亡,以及傳染病(家養狗感染的疾病,主要是犬瘟熱和狂犬病),所有這些原因都與人類侵佔非洲野狗棲息地有關,而且這些原因造成的後果,都是不可逆的。野狗種群在棲息地破碎化中越來越孤立。
地球上的大部分野生動物都生活在貧窮的農村地區。偷獵和非法肉類貿易在非洲大部分地區盛行。捕捉野生動物作為食物的最常見的方法就陷阱捕,當然這種都是捕獵一般都是非法的。即使人們捕捉的目標獵物通常是羚羊、角馬等,但陷阱往往會致命地傷害到像非洲野狗這種瀕危野生動物。
非洲野狗特別容易被偷獵者設下的圈套捕獲。如果一隻狗被陷阱困住,其餘的狗很可能會回去尋找失蹤的野狗。在同一地區往往會有多個圈套,這就導致其他瀕臨滅絕的非洲野狗也被捕獲,一個族群的野狗都會被獵殺。
野狗密度與獅子和鬣狗的密度呈負相關。獅子是成年野狗和幼犬的重要捕食者。也正因為如此,野狗會避開獅子密度高的區域,而獅子密度高的區域往往是獵物生物量最高的區域,鬣狗扮演盜賊寄生蟲的角色,從鬣狗獅子等那裡偷食物。獅子和鬣狗的捕食佔野狗種群死亡的50%。種族內對野狗幼犬的獵殺以及野狗族群之間的爭鬥也是野狗種群死亡的重要原因。
自1954年以來,非洲的一些國家和機構建立了圈養繁殖計劃,以確保非洲野狗的長期生存。圈養繁殖計劃似乎是成功的,種群正增長,繁殖期和平均親緣關係顯著降低,遺傳多樣性增加。然而,與野生種群相比,圈養繁殖方案的遺傳變異水平較低,育種中的水平較高。
在南非,啟動了一項計劃,將幾個地理上孤立的小保護區內瀕危非洲野狗的不同亞種群作為單一的元種群進行管理。這種集中管理的方法包括將野狗重新引入適當的保護區,並定期在它們之間轉移。
由於圈養繁殖和自然保護機構之間缺乏密切合作,目前還沒能做到長期地圈養繁殖,最後將野狗重新放生野外,因為圈養動物缺乏在野外生存所需的技能。
理想的情況下,如果再引種,也應該包括適當的本地基因型的野狗。放歸前的群體整合,對於野狗的重新引種和轉歸成功至關重要,對種群關係的管理操縱也很重要,這有助於放歸前保護站內野狗的群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