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環球科學》最美科學閱讀

2020-12-05 光明網新聞中心

  這是一個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想要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並理解這背後的科學意義並不容易。但是閱讀,特別是科學類閱讀則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與時代同步,甚至讓我們能以超越時代的視角來理解當下。

  在結束21世紀10年代,進入20年代之際,《環球科學》也第六次發布了「最美科學閱讀」榜單。對於我們來說,這些作品的美,不僅在於它們精美的裝幀、精彩的故事,還在於它們所傳遞精神之美和思維之美:《世紀的哭泣》這本書的作者在調查採訪過程中不幸感染HIV,但為了避免創作過程受到主觀影響,他一直沒讓醫生告知檢測結果,直到提交書稿那一天,他才被告知檢測結果為HIV陽性;《全球科技通史》的作者則會告訴你,「能量」和「信息」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和核心,而從這兩個角度來審視人類的科技發展史,你會對人類200萬年來的發展產生新的認識……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最美」科學圖書。

  《世紀的哭泣》  

  蘭迪·希爾茨屬於第一批意識到愛滋病問題的記者之一,可能也是第一位全職報導愛滋病的記者。為了完成這部作品,希爾茨完成了大量調查和採訪,回答了一個無數人都異常關心的問題:愛滋病,為什麼會在美國流行?在書中,他用大量事實描述了人類在瘟疫面前的脆弱與無奈,也以精彩的細節呈現了人類在危機來臨時迸發的勇氣、進取和無私。希爾茨本人的經歷,也給這部作品添加了傳奇色彩:在採訪調查過程中,他也感染了HIV,在書稿交給出版商的當天,他被告知檢測結果為HIV陽性。服用抗愛滋病藥物幾年後,希爾茨在1994年死於愛滋病併發症。

  作者 蘭迪·希爾茨

  譯者 傅潔瑩

  出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

  《追捕祝融星》  

  這顆曾經被熱捧的行星是物理學發展史中最好的註腳,它的「出現」和「消失」都精彩。自從牛頓奠定經典力學理論以來,無數人將之奉為圭臬,即使發現水星的軌道偏離理論預言,也只是相信在更靠近太陽的地方,存在一顆幹擾水星軌道的行星——祝融星。於是,無數的天文愛好者冒著眼眸被灼傷的風險,持續追尋這顆行星的蹤跡。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頂著巨大的壓力提出廣義相對論,才為這場持續數百年的追尋畫上句號。原來,祝融星根本不存在。在這場漫長的博弈中,理論和實踐的衝突被擺在讀者的眼前,科學家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也纖毫畢現。

  作者 託馬斯·利文森

  譯者 高爽

  出版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

  《馴化》  

  今天,我們理所當然地享用現代農業、畜牧業帶來的美味與營養,與家裡的寵物狗嬉戲玩鬧。但你知道,這一切是如何出現的?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為了獲取食物與勞動力,我們的祖先不斷馴化新的動植物;與此同時,這些物種也在「馴化」並改變人類。本書中的10個經典案例,帶領我們追根溯源,尋找物種馴化在全球留下的印跡,重建這些對現代社會影響深遠的過程。從數萬年的馴化史中,我們將重新審視:我們與其他物種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人類如何與被馴化物種共同塑造今天的世界?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遙遠的冰河時代,開始這段精彩紛呈的旅程。

  作者 艾麗絲·羅伯茨

  譯者 李文濤

  出版 讀者出版社/新經典

  《宇宙地圖》  

  我們身處何處?對於這個有過無數答案的問題,天體物理學家海倫·庫爾圖瓦從前所未有的角度給出了新的詮釋。2014年,一張三維宇宙地圖展示了銀河系的家園——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這項充滿神秘感與距離感的研究,在項目領導者之一庫爾圖瓦的筆下變得淺顯易懂。他讓我們親臨現場,參與這場跨越20年的宇宙地址搜尋之旅。雖然這個意為「無盡天堂」的巨大結構,限制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但也將我們的想像力送往更遙遠的宇宙深處。當我們從蔚藍而微小的地球上,把目光投向這個直徑5億光年的超星系團時,另一場關於廣闊宇宙的探險,也就開始了。

  作者 海倫·庫爾圖瓦

  譯者 溫馨

  出版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低音

  《最後的數學問題》  

  什麼是數學?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思維的產物,為何能完美契合真實世界中的規律?這樣的困惑由來已久。有觀點認為,數學源於人類的大腦,是人類創造的思維遊戲。但又有人說,數學是某種獨立於人類認知的真實存在。即使今天,數學家、哲學家以及認知學家對此還存有分歧。在本書中,從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到伽利略利對宇宙的開拓性探索,再到羅素的悖論,作者展示了數學在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甚至人文科學中「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力量。在帶你觀察各位科學家如何思考數學的本質後,這本書將啟發你得到自己的答案。

  作者 馬裡奧·利維奧

  譯者 黃徵

  出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新知

  《太空移民》   

  太空移民似乎是遙遠的科學幻想,但它卻是科學界不斷追尋的目標。從太空飛行器到火箭,從太空健康到食物供給,這本書涵蓋了關於太空移民的一切。它講述了歷史:作者帶領我們親歷那些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體驗關鍵時刻的屏息凝神,直面引人深思的失敗與犧牲;也講述了現狀:我們將走進各國航天中心與實驗室,看到那些或整裝待發,或陷入困境的航天項目的進展;更講述了未來:在泰坦星建立起太空文明的宏偉藍圖。這本書通過巧妙的架構,在每一個章節為我們展現了科學與科幻的交織、理性與感性的融合。

  作者:查爾斯·沃爾弗斯阿曼達·亨德裡克斯

  翻譯:李虎

  出版: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量子空間》   

  20世紀,物理學家提出了兩個極為成功卻互不相容的物理學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如今,21世紀的科學家希望能用「量子引力理論」將兩者和諧統一,以解釋宇宙在微觀尺度上的行為。如果說在通往這一理論的各種途徑中,「弦論」是一條車水馬龍的道路,那麼「圈量子引力理論」就是一條人跡罕至的曲折小徑。李·斯莫林和卡洛·羅韋利是這條艱難路途上的探索者,也是這個理論的領導者。本書圍繞他們的經歷,講述了這場偉大冒險中的成功與失敗、希望與失望,也講述了圈量子引力的過去與未來,帶我們探索了解釋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作者 吉姆·巴戈特

  譯者 齊師傍

  出版 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

  《全球科技通史》   

  人類從野蠻的原始社會走來,一步步走向農耕社會,跑向工業和電氣社會,再飛奔進入網際網路社會。世界的面貌也在這一次次科技迭代中,愈發閃耀奪目,如今無數的人都在暢想科技可能帶給我們的未來。縱觀全局,人類的科技進程一環扣一環,科技的大爆發與方法論的建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科學理論的傳播密切相關。而流淌在人類種族血液中的智慧、創新、合作和競爭,更是一直在為此助力。作者說,現在的我們是幸運的,能了解宇宙時間、地球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起點。而從這些起點再次出發,這本書將以最本質的視角帶你領略人類科技長河的波瀾壯闊。

  作者 吳軍

  出版 中信出版集團/先見

  《超凡》  

  人類的潛能有多大,就有多少值得讚嘆的生命奇蹟。高智商天才十多歲就能獲得頂尖大學的專業學位;超強記憶者能將圓周率Π背誦到小數點後7萬位;一些語言者能學習六七十門語言,能深入理解至少50門語言;F1賽車手能在高速行駛的賽車內精神高度專注長達兩小時;航海愛好者用兩周的時間就能完成單人全球航行;更有患者在頭部遭受嚴重破壞,身體80%的面積被燒傷後,存活了下來。我們總會有一個疑問,這些人驚人的天賦和能力,完全是由基因決定的嗎?這本書以思考、行動和生存的多個角度,講述了這些凸顯人類極限和潛能的故事。

  作者 羅恩·胡珀

  譯者 高天羽

  出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人類起源的故事》   

  此前,古人類學家只有通過對比古人類殘缺的化石遺蹟拼湊零散的故事。但是,當科學家開始從古DNA的角度研究人類起源時,這種技術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看法。大衛·賴克恰好是這個過程的關鍵見證者,作為身處古DNA科研第一線的科學家,他層次分明地向我們展示了這項技術的價值。正是這項技術,清晰地闡明了健壯的尼安德特人是如何與非洲以外的人類祖先發生混血;預言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當然,也還原出東亞人的祖先如何突破重重障礙向東遷徙,與沿途的古人類分支融合,逐漸形成今天仍然居住在亞洲的我們。

  作者 大衛·賴克(David Reich)

  譯者 葉凱雄 / 胡正飛

  出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3日 14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2016年《環球科學》最美科學閱讀Top10榜單
    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微信公眾號  第三屆「最美科學閱讀」與大家見面了。這是我們邀請的科學家、科學圖書編輯和《環球科學》編輯一起,從50多家出版社寄送的200多本科學圖書中,通過三輪評選得出的一份年度科學書單。
  • 《環球科學》發布「最美科學閱讀」榜單
    來源:環球科學在結束21世紀10年代,進入20年代之際,《環球科學》也第六次發布了「最美科學閱讀」榜單。」科學圖書。「最美科學閱讀」年度榜單《世紀的哭泣》作者 蘭迪·希爾茨譯者 傅潔瑩出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蘭迪·希爾茨屬於第一批意識到愛滋病問題的記者之一,可能也是第一位全職報導愛滋病的記者。
  • 在這裡,讀懂世界科學 | 2021年《環球科學》全年徵訂中
    《環球科學》2021年徵訂進行中原價360元的《環球科學》全年雜誌,現在下單只需276元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隨著《環球科學》「nature專區」的開通,中國用戶只需登錄環球科學官網www.huanqiukexue.com/,在「nature專區」即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即可閱讀論文全文(網頁會首先跳轉到nature官網的英文摘要頁面,之後nature會識別從www.huanqiukexue.com跳轉過來的連結,隨後跳轉到論文全文的PDF頁面。
  •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黑洞照片、5G商用位居前二
    2019年,我們經歷了多次第一: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每個「第一次」,都意味著人類的認知範圍又擴大了一點。正是這些「第一次」,築成了人類文明一路前行的階梯。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科學家在2019年為我們搭建的「文明階梯」。
  • 《環球科學》2020年合集PDF電子版
    作為《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獨家授權簡體中文版,《環球科學》自2006年創刊以來,介紹海外重要科研成果與理念,關注中國科技前沿,建立中國顧問委員會,由周光召、楊振寧出任總顧問,超過100 位中國科學家、院士為《環球科學》撰寫文章、翻譯審校稿件或接受過採訪,幫助《
  • 《環球科學》2020年寒假科學冬令營開始招募啦!
    今年寒假,《環球科學》攜手世界頂尖學府與青年科學教育項目,邀請熱愛科學的你,和我們一起出發,共同感受科學的魅力!(點擊此處立即報名)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文宇宙學冬令營
  • 【《環球科學》】2012年十大科學新聞評選
    《環球科學》編輯部邀請科學家,經過數輪討論評選出了2012年最值得銘記、對人類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十大新聞。這次科學任務擴大了人類對火星的探索領域,「好奇號」在火星表面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研究火星的地質、氣候特徵,探索巖石、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無機分子,更好地了解火星上是否存在水,有助於科學家確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火星過去和現在的宜居性問題,為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
  • 推薦| 《環球科學》編輯部的這份科普童書
    推薦 | 《環球科學》編輯部的這份科普童書 2020-03-14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這些值得銘記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
  • 六月科學圖書推薦 《環球科學》編輯之選
    這個月,我們就從「滅絕」和「復活」這兩個南轅北轍的視角,為大家選擇了兩本書:2015年普立茲獎獲獎作品《大滅絕時代》,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如何克隆一隻猛獁象:「復活」背後的科學》。對於未來,前一本深深憂慮,後一本則謹慎樂觀。
  • 【《環球科學》】2013年十大科學新聞
    未來幾天,在進行科學探測的同時,「玉兔」號月球車還將繞陸器繼續行駛,從不同角度與著陸器多次互拍。 這是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相機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 (新華社/圖) 本文轉自「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2014年1月刊。
  • 科學領域如何寫出一億流量?百家號環球科學貓的「寵粉之道」!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初心不改-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的同時科普大眾很開心通過這樣的方式和陌生的每一個你相識,我是百家號科學領域原創作者環球科學貓,一個擁有7.5萬粉絲和寫出一億流量的個人作者。
  • 學霸家庭都訂閱,擁有350萬讀者的雜誌來啦:《環球科學》青少年版開...
    時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溺在手機、網絡裡,無法自拔,而引導孩子閱讀優秀的期刊雜誌,不僅能讓孩子開拓眼界,擴充知識面,好的雜誌還能讓孩子從中學習科學知識,感悟到人生道理,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同時,訂閱雜誌還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很有好處,很多學霸家庭都有長期訂閱雜誌的習慣。 那麼,為孩子訂閱哪一本雜誌好呢?
  • 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發布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代小佩)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搶佔先機、迎難而上,肩負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怪獸宇宙再集結 環球滿意《科學怪人的新娘》劇本
    1905電影網訊已經籌備了4年之久的影片《科學怪人的新娘》,似乎已經遭遇到了環球公司的拋棄。不過,該片編劇大衛·凱普在最近一次採訪中透露,影片尚未完全遭到環球公司的放棄,相反,他在隔離期間已經將劇本打磨成熟,環球方面對該劇本也相當滿意。
  • 2019年四川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他們
    7月13日上午,四川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科技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省國防科工辦在四川科技館聯合舉行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孫朝暉等10位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展現四川科技工作者的時代風採。頒獎現場頒獎現場10位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出爐!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新冠疫情下科學依然精彩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
    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飛掠過小行星「天涯海角」,這是一顆遠在64億公裡之外的海王星外天體,位於柯伊伯帶,之後被正式命名為Arrokoth。新視野號傳回來的數據不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世界,也將揭示更多與太陽系有關的謎題。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