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裡斯·卡洛夫 BORIS KARLOFF
生平:本名威廉·亨利·普拉特(William Henry Pratt),1887年11月23日生於英國倫敦坎伯威爾;1969年卒於英國蘇塞克斯米德赫斯特。
明星特質:恐怖片大師,擅長扮演有異域情調的人物;創造了經典的怪物形象;化妝技藝出神入化。
鮑裡斯·卡洛夫出演《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的怪物那年剛40出頭。他來自一個在外交圈和社交圈都很知名的家族。年輕的亨利·普拉特把在舞臺表演作為自己的終生追求,1919年從英國移民加拿大,給自己取了一個聽起來很外國化的名字「鮑裡斯·卡洛夫」。他隨著專業劇團在加拿大和美國巡迴演出了十年,20世紀20年代開始了忙碌的電影演員生涯,他飾演的大多是些有民族特色的小角色,為了獲得動物皮毛在北部森林狩獵。
右圖:卡洛夫在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目標》中恰到好處地飾演了一位退休的恐怖片演員。
卡洛夫在《鐘聲》(The Bells,1926)裡飾演了像卡裡加利一樣的催眠師,這時他已顯現出飾演恐怖角色的潛力。《刑法》(The Criminal Code,1931)裡的謀殺犯一角顯示出卡洛夫的表演才華,之後,他口齒不清的英語發音和殘暴的面孔常常在黑幫電影中佔一席之地。在《科學怪人》中,卡洛夫的經典怪物造型由傑克·皮爾斯(Jack P. Pierce)設計,這個裝扮讓他無法說話。他與貝拉·盧戈西一起並稱為電影中最恐怖的人。惠爾在另一部電影《古屋失魂》(The Old Dark House,1932)中繼續啟用卡洛夫出演一個發出咕嚕聲的殘忍角色。不久卡洛夫在出演《傅滿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1932)和《食屍鬼》(The Ghoul,1933)時即使化了妝也可以誇張地說話表達情感了。他與眾不同、經常被模仿的聲調成為恐怖電影中飾演扁頭醜陋的怪物必不可少的元素。他與惠爾的再度合作是《科學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在片中他堅持讓怪物說話(「單獨:不好。朋友:好!」),這次的表演同樣讓人心碎。當恐怖片不再流行時,卡洛夫開始出演一些有異國情調或友善滑稽的麻煩鬼。下一波恐怖風潮來襲時卡洛夫依舊是恐怖片的中流砥柱,他在維爾·魯東(Val Lewton)的《盜屍者》(The Body Snatcher,1945)中傑出的演技、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魔鳥》(The Raven,1963)裡有趣的表演,麥可·裡夫斯(Michael Reeves)的《魔法師》(The Sorcerers,1967)和彼得·博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的《目標》(Targets,1968)裡悲傷的演繹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公眾因卡洛夫飾演的陰森恐怖的角色而對他記憶深刻,但在家人、朋友和工作人員眼中,他是個善良、有憐憫心的人,還是美國演員工會的創辦人之一。KN
上圖:鮑裡斯·卡洛夫在《科學怪人》中飾演的經典怪物。
創造怪物
《科學怪人》中怪物的第一人選並不是卡洛夫,但是他給這個角色賦予了自己的風格:
◆現實生活中的卡洛夫身材並不魁梧,然而他依靠精巧的化妝、墊高鞋子、填塞襯料幫助自己塑造這個銀幕經典。不幸的是,服裝裡沉重的支撐導致了他的背部受傷,他為此做過幾次手術。晚年為了減輕疼痛他常常坐在輪椅上表演。
◆卡洛夫飾演的怪物與瑪麗·雪萊書中的角色並不相像,是化妝大師傑克·皮爾斯創造了這個扁頭、眼皮下垂、脖子上有螺絲的怪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