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劍勇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於近日發布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在世界各地工廠有超過270萬臺工業機器人在運行,同比增長12%。世界各地工業機器部署強勁增長主要在於智能生產與自動化推動下,使得這五年內(2014-2019年)在全球範圍內增長了約85%。需要指出的是,亞洲是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最強勁的市場,而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到78.3萬臺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
此外,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37.3萬臺,中國新增數量就高達14萬臺,佔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7%,成為全球新增最多的國家。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 Milton Guerry 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這裡每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最多,且擁有最多的可操作機器人。這種快速發展在機器人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在筆者看來,隨著全球工業機器人部署規模日益擴大,人機協作以及機器換人趨勢不可逆轉,特別在工廠、物流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通過機器人部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幫助下,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在全球疫情期間,自動化部署較高的工廠,抗壓力明顯更強,以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電子製造企業為例,因數位化、智能化投入較高,不斷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面對疫情衝擊業績逆勢大幅增長。
2020年上半年,立訊精密營收同比增長70%至365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69%至25.38億元。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更是一舉超過順豐、海康威視,成為中小板一哥,截至9月30日市值為3997億元。當然,立訊精密業績強勁增長,主要背靠蘋果等大客戶。尤其蘋果公司作為第一大客戶,受益於穿戴耳機AirPods、iPhone11系列手機強勁需求,去年為立訊精密貢獻了346億元的營收,佔總營收比例55.4%。
與此同時,立訊精密的自動化生產水平是其市場核心競爭力。作為先進位造代表性企業之一,目前達到「全自動智能」超精密模塊化製造,全面導入視覺機器人進行AOI全自動光學檢測,以實現零件與治具的主動相互配合定位。同時,運用大數據與AI技術並配合自研的算法,將量測 數據實時回饋,除了使產品本身具有可靠的品質保證與完整的可追溯性外,自動化產線也具備了深度學習的能力。
藍思科技營收與利潤增長同樣驚人,2020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7%至155.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322%至19.12億元,背後先進的智能製造生產線是核心之一。目前,該公司擁有一支超900人的智能製造開發團隊,將生產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大幅提高數據自動化採集和分析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和良率,降低生產管理成本。正是憑藉高度智能化的自動生產線,鞏固公司全球客戶資源與市場份額。
工業富聯作為全球先進最具代表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增加數位化、自動化及智能化水平,提升了成本競爭力。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2020年上半年營收保持正增長,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7.7%至55.85億元。「提質、增效、降本,是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大勢所趨。」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曾指出,並表示這一次疫情更加堅定了這個方向,業務上雲以及數位化轉型是不可逆轉。
以工業富聯在深圳的柔性智能化工廠為例,被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評為世界燈塔工廠,這個車間在沒有數位化轉型之前有318個人,數位化轉型之後,現在只要三十幾個工程師來維持整個生產、製造全流程的數位化管控。與此同時,在科技服務的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板塊,工業富聯運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內部升級改造,著力提升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及智能化生產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在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硬體基礎,以雲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高速網絡和機器人為驅動,構建跨行業跨領域的 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平臺,對外輸出工業富聯科技服務,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
最後,以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為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能,驅動全球數位化創新,對社會影響深遠。對於善於利用新技術的企業,是未來取勝關鍵所在,而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部署等所帶來的自動化水平的提升,是企業保持強勁增長功不可沒的因素之一,相信在今年,不少企業會更加堅定進一步加大在數位化、智能化的投入,助力產業智能化升級,實現提質降本增效提質,為企業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楊劍勇,福布斯專欄作家,致力於深度解讀5G、物聯網經濟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觀點和研究策略被眾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