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大利亞旅遊玩什麼?很多人都會說,去野生動物園看袋鼠,去雪梨歌劇院,去聖瑪麗大教堂,去乘坐墨爾本老式環城有軌電車,去海邊玩衝浪,去墨爾本大學參觀等等。這些基本都是屬於人為的景點,在澳大利亞有一個是大自然雕琢成的景觀,而且世界上唯一的——艾爾斯巨石(當地的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
都說「獨木不成林,獨石不成山」,但是艾爾斯巨石卻是一個舉世無雙的獨石山。這塊世界上最大的獨石,高有384米,長3000米,基圍8500米,東寬高、西低狹,遠遠望去就如同一個巨獸臥在那裡。更巧合的是這塊巨石位於澳大利亞中部,像似心臟的位置,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澳大利亞的心臟。
如果這塊獨石僅僅是這樣還不值得有很多遊客來看,人們來這裡看的是這塊獨石的另一個現象——這塊獨石能夠隨著太陽的高度不同而變色。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緩緩升起的時候,如果你正對艾爾斯巨石,你既可以看見太陽從巨石後面慢慢的出現,也可以看見巨石披上了一層淺紅色的外衣;當太陽轉到正午的位置時,你又可以看見艾爾斯巨石換上了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的時候,又可以欣賞到橘黃色的太陽緩緩的隱沒在巨石之後,同時巨石有換上了深紅色甚至紫色的外衣,如同《西遊記》中的火焰山,燃燒著赤炎;當夜幕降臨時,你又可以看見巨石換上了黃褐色的外衣。這些不斷變化的顏色,配上當時的環境和場景,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就是一場饕餮盛宴,每個來這裡的人都不會吝嗇自己的相機。
如果你能遇到大雨,還能欣賞到另一種的景色。艾爾斯巨石因為長期受到了風化侵蝕,使得頂部很圓滑,但是四周卻是形成了很多寬窄不一的溝槽或者是淺坑。在暴雨傾盆而下的時候,雨水匯集,從順著這些溝槽飛瀑直下,也是很壯觀的。當然這種機會只能靠天,遇到大暴雨才能一睹為快。
對於艾爾斯巨石的形成,到現在也是一個謎,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有的說是數億萬年前從太空中墜落下來的流星形成的,也有說是因為億萬年前的的地殼運動形成的。
但是對於巨石能夠在太陽光照下變換顏色,還是有一定的說法的。地質學家認為這是跟巨石的成分有關係的,艾爾斯巨石是質地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巖。這種巖石的表面在風化過程中形成一種氧化物,氧化物會在太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下顯示出不同的顏色。太陽的位置不斷改變,光線照射在巨石的角度也是在變得,就造成了巨石不斷的變換顏色。
關於艾爾斯巨石的名稱來歷也很有意思,當地的土著人是叫巨石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他們是把這塊巨石當成神明崇拜的。因為有一個200多米的石柱,依附在巖壁之上,被稱為「
袋鼠尾
」,風吹過的時候,會發出奇怪的呼嘯聲,加上這塊巨石還會不斷的變色。這些讓古代的土著人都視為神跡,定期來這裡朝拜祭祀,在石山腳下的一些洞穴中還有一些壁畫和石刻,但是歷史久遠,都已經模糊了。
而被稱為艾爾斯巨石,還是因為一個叫威廉·克裡斯蒂·高斯的測
量員。在1873年的時候,這位來自南澳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準備不足的他,當時飲水和食物都沒有了,整個人都餓得頭髮昏了,當他在視線中看到這塊巨石的時候,還以為是自己因為餓的產生了幻覺。但是當他發現這不是幻覺的時候,就給這塊巨石用當時任南澳大利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巖石。
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的把這座巨石山交給了當地的土著阿南格族管理,因為這裡一直都被阿南格族視為聖地的,他們是「烏盧魯」的傳統主人。澳大利亞政府也跟其籤訂了99 年的租約,並將這片區域打造成國家公園,雙方共同管理。
這樣一來,澳大利亞政府可以借著艾爾斯巨石的名頭吸引遊客發展旅遊經濟,同時又把這片區域保護起來,對於阿南格族來說也是一種保護。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的阿南格族,能有一塊受到保護的聚集地,對於整個族群的延續自然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