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周國際要聞
本周焦點
SpaceX再次嘗試回收火箭,海上軟著陸成功
還記得一個月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進行的「獵鷹9」號一級火箭主動回收試驗嗎?當時火箭在回收平臺上硬著陸,狠狠地將自己砸毀了。2月11日,SpaceX趁著發射「深空氣候觀測臺」衛星的機會再次進行了嘗試,此番回收時姿態控制得不錯,也實現了軟著陸,不過是在狂風暴雨的海面上。
原定的火箭在海上平臺「精準著陸」試驗,因海區風浪過大,改為技術難度相對低一點的海上軟著陸試驗並取得成功。該公司創始人馬斯克發推特說:「火箭在海上軟著陸,誤差小於10米,而且保持垂直狀態!如果今天沒有大風浪,成功降落在無人船上的可能性很高。」
此次「獵鷹9」號火箭發射了一顆被擱置十餘年的「深空氣候觀測臺」衛星,這也是該公司首次執行深空任務,衛星將在距地球約150萬公裡的第一拉格朗日點處工作,監測太陽風。
外媒精選
一種海洋微生物23億年未進化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進化停滯:西澳大利亞沿海水域中有一種名為硫細菌的海洋微生物,在過去的23億年中似乎基本上保持不變。缺少變化並非證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誤的,反而支持了該理論:進化是在適應物理或生物環境的過程中發生的,而細菌非常適應它們穩定的海底環境,因而它們也沒有變化。
科學家發現碳的新結構——五邊石墨烯
美國、中國和日本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碳的新結構——五邊石墨烯(penta-graphene),其動力學、熱及機械性質都非常穩定。大部分形式的碳都是由六邊形的基本單元構建而成的,有時候會有五邊形點綴其中,而新材料完全是二維五邊形碳同素異形體。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它是一種半導體,具有超高機械強度,能耐1000開(約合727攝氏度)高溫,在某些方面可能會超越導體石墨烯,在電子學、生物醫學和納米技術等領域都有應用前景。
前沿探索
歐洲「迷你太空梭」返回地球成功
巴黎時間2月11日,歐洲航天局(歐航局)用於驗證大氣層再入技術的「迷你太空梭」——過渡試驗飛行器(IXV)經過約1小時40分的飛行成功返回地球,按計劃濺落在太平洋中。這一飛行器大小接近一輛轎車,長5米,高1.5米,寬2.8米,其外形很像縮小的美國太空梭。這是歐洲研發先進自動航天運輸系統的重要實驗,將為歐洲未來進行地外天體採樣並返回、開發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等提供技術驗證。
暗物質粒子或許比以前我們認為的更「輕」
佔宇宙總質量84.5%的暗物質迄今仍未被人類或探測器直接「看到」。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暗物質粒子或許比我們之前所認為的更「輕」,並據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暗物質備選粒子,其質量非常小,僅為電子質量的0.02%,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被地面上的探測器直接捕獲。研究人員將進行一項名為宏觀量子諧振腔(Maqro)的實驗,借用一種懸浮在太空中的納米粒子來探測暗物質粒子——主要通過查看其位置是否會被暗物質的流動所改變。
新模型顯示宇宙可能無始無終永恆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演算,宇宙開始於「大爆炸」奇點,最後的可能命運是再變成一個「大坍縮」奇點,但在奇點時或之前發生了什麼,卻無法解釋。而埃及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將量子修正項用於廣義相對論中,得到一個最新模型,顯示宇宙可能永遠存在著,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在宇宙學術語中,可以把量子修正看作一個宇宙常數項和一個輻射項,無需暗能量,這些項使宇宙保持了有限的大小和無限的年齡,對暗物質和暗能量也是一種可能的解釋。
大腦特定區域對視覺障礙起關鍵作用
視覺障礙是許多中風病人的後遺症,嚴重情況甚至可以導致病人空間感喪失,如伸手拿杯子時,根本沒有距離感。德國薩爾不呂肯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小組發現,大腦特定區域對視覺障礙起到關鍵作用,患者兩眼無法在一個完整圖像上聚焦。他們利用稜鏡、光學聚散度訓練儀、斜視矯正器對患者進行了持續訓練,3周後就幫助他們重新獲得了空間感。
一周之首
首個流感A病毒外殼模型研製成功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結合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波譜、低溫電子顯微鏡和脂質組學等多方面數據,首次構建了一個流感A病毒外殼的完整模型。這一方法稱為粗粒度分子動力學模擬,能生成不同溫度和脂類成分的軌跡,揭示出構成膜的各種成分特徵。該成果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病毒如何在野外生存,並找出戰勝它們的新方法。
首次看到化學鍵形成過程
利用超短超快X射線雷射,美國和瑞典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化學鍵形成的過渡狀態:兩個原子開始形成一個弱鍵,處在變成一個分子的過程中。這是所有化學最核心的部分,這一基礎性進步將產生深遠影響,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設計釋放能量的反應、開發新產品及如何更有效地給作物授粉。
一周技術刷新
新方法用病毒感染體來治療淋巴癌
德國癌症中心和慕尼黑赫爾姆茨中心的科學家最近找到了一種治療淋巴癌的新辦法,利用患者癌細胞中的病毒感染體來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活性抗癌細胞來消滅癌細胞。他們採用基因技術將病人癌細胞表面的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蛋白質片段嵌入抗體末端,當這種抗體進入到淋巴細胞表面後,可以成功激活記憶T細胞,在培養皿內可殺滅繁殖的感染淋巴細胞。
奇觀軼聞
踹不倒的「挨踢」狗
谷歌旗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的機器狗已經進化到不怕挨踢了。這隻機器狗名為Spot,站起來有半人高。它具有強大的電力續航,會跟隨主人,行走、快跑、翻越各種地形都不在話下,即使被人猛地踢上一腳,也能踉蹌幾步後迅速調整姿勢站穩,保持不倒。該公司沒有透露這隻機器狗的用途,但它的大哥——正式名稱是「步兵班組支援系統」的機器狗,已經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軍事訓練了,體形更加壯碩的它可以負重180公斤跟隨士兵在崎嶇道路行軍,當失去平衡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能自行調整。
太陽「臉上」出現巨長疤痕
2月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有記錄以來最長的暗條,長度大約85萬公裡,比太陽半徑(70萬公裡)還要長,能並排放下67個地球!這個暗條實際上是懸浮在太陽磁場中的熾熱等離子氣體。如果放在太陽的側面,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巨型日珥,只不過是這次出現在了視野的正當中,就仿佛太陽臉上出現了一條巨大的疤痕。這個暗條隨時可能崩塌或者爆發,要麼落到太陽表面,要麼噴到太空中,形成太陽風暴。
(本欄目主持人 陳丹)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