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一周要聞:NASA擬用摺疊飛機勘測火星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IBM推出首款7納米製程測試晶片

  晶片行業一直希望將更多電晶體集成到更小的晶片上,但受材料和技術雙重限制,而今,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將可容納多達200多億個電晶體!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日前宣布研製出首個製程為7納米的測試晶片,厚度僅頭髮絲萬分之一,計算能力為當前最強晶片的4倍,突破了半導體行業的重要瓶頸。

  這一技術將使未來各種設備所使用的晶片性能更高、能耗更低、尺寸更小,對滿足未來雲計算、大數據系統、認知計算、移動產品以及其他新興技術對高性能晶片的需求至關重要。

  本周明星

  協同工作的大腦:腦腦接口新進展

  美國杜克大學團隊描述了腦腦接口的最新研究。第一項研究中,腦機接口利用幾隻猴子的腦力完成了一個共同的任務——控制虛擬手臂的運動;第二項研究中,科學家用四隻大鼠構建了被稱為「腦網」的腦腦接口,並完成了簡單的計算,其表現和單一大鼠相比有顯著的提高。

  外媒精選

  發現極其罕見的「五星系統」

  據英國BBC新聞網8日消息,天文學家利用超級廣域行星搜索(SuperWASP)項目,在大熊星座發現了一個非常罕見的「五星相連繫統」,這五顆恆星有兩對是雙星系統,另外一個則是雙星系統的伴星。兩對雙星系統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引力中心運動,但相距的距離超過了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

  本周爭鳴

  英國將加強動物實驗管理

  許多實驗中動物生命的白白浪費一直受到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譴責。不久前,英國多家負責審批發放政府科研經費的機構發布公告稱,將修改涉及動物實驗的科研項目經費申請指南,要求申請的研究人員必須更明確地提供動物實驗詳細數據,以提高相關科研項目的質量,避免浪費了動物的生命。

  一周之「首」

  日本首次發現RNA幹擾的分子機制

  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發現了核糖核酸幹擾(RNAi)的分子機制。所謂核糖核酸幹擾,就是單分子RNA分裂時出現的某種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的現象。這一突破性結果揭示了RNA誘導沉默複合體(RISC)的作用機理,或將加速科學界對RNAi的研究應用,例如研發以RNA為基本成分的、抑制某種致病蛋白生長的基因治療藥物。

  「最」案現場

  神經網絡模型規模創最新紀錄

  美國田納西州的數字推理公司近日宣布,已建成一個包含1600億參數的神經網絡模型——比之前的至少大10倍。這一神經網絡模型輕而易舉地刷新了之前的紀錄:谷歌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神經網絡模型分別包含112億參數和150億參數。此外,其在應對含有2萬個詞語類比的行業標準數據集時,也表現出更好的精確性。

  前沿探索

  基因療法治療肺囊性纖維化效果明顯

  英國國家心肺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發表了對囊性纖維化(CF)基因療法的二期實驗報告,與使用安慰劑相比,基因療法在穩定患者肺功能方面首次顯出明顯效果,而且沒有安全隱患。這項實驗的發表是治療囊性纖維化的一個裡程碑。

  分子變化鑄成「殺手」鼠疫桿菌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一項遺傳學研究顯示,能造成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首先形成可以造成致命肺病的能力,然後才形成其高度傳染的性質。而決定二者之間轉變的是相對簡單的分子變化,說明其他呼吸道病原體也可以通過一個相似的路徑形成。

  二次器官移植或免遭排斥反應

  美國芝加哥大學一則小鼠實驗研究顯示,由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二次移植也會遭遇排斥,因而排斥反應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對器官移植宣告「最終結果」。如果這一現象在病人中也能被證實,其將對移植、自體免疫和癌症的治療方法等許多方面產生影響。

  NASA擬用摺疊飛機勘測火星

  火星登陸器在進入大氣外層前後要用到鎮流器,以完成對重心和姿態的控制,但將其送往火星難度高、費用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改用微型滑翔機替代鎮流器方案,日前正在研製一種可摺疊碳纖維飛機,若測試成功,或將於2022年搭乘某個火星飛行器飛往火星。

  美發射探空火箭測試空間技術

  NASA成功發射一枚「黑雁IX」探空火箭,其攜帶的儀器用於測試兩個空間技術。其一是測試在極高速度和低氣壓狀態下類似降落傘的新型「外構剎車」技術;另一個是「徑向核心散熱器」項目,其採用了可應用於放射性同位素電力系統的新型散熱技術。

  「新視野」號準備「拜訪」冥王星

  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進入指定狀態,為本月14日飛越冥王星做好最後準備。在「飛越冥王星」任務中,它將搜集冥王星的地形及其最大衛星——「冥衛一」卡隆的數據,為天文學家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的視角。

  一周技術刷新

  「頻率梳」讓光纖信號增強20倍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創建了一種「頻率梳」裝置,能夠預測並解決光纖傳播信息過程中的信號失真問題,進而不需依賴信號增強裝置,即可直接傳輸比通常情況強20倍的信號。其應用將可大幅提高光纖電纜的傳輸效率、消除目前網際網路所受速度限制且大規模降低成本。

  石墨烯使人能靠回聲定位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日前以石墨烯為材料,製造出質量輕薄的超聲波發射器和接收器。這套系統使人類具有了類似蝙蝠的能力,即利用聲音精確感知和測量身體周圍事物的距離和運動速度,也將為高保真音響愛好者提供更優的聽覺享受。

  奇觀軼聞

  吃不夠?你有救了

  日本研究小組近日宣布在動物實驗中弄清了腦內一種酶負責調解食慾的機制。目前減肥藥物有引發循環器官障礙等副作用的擔憂,而此次發現的酶只對食慾發揮作用,因此將有助於今後開發出副作用很小的減肥藥物。

相關焦點

  • 一周國際要聞--科技--人民網
    原標題:一周國際要聞  本周焦點   SpaceX再次嘗試回收火箭,海上軟著陸成功   還記得一個月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進行的「獵鷹9」號一級火箭主動回收試驗嗎?當時火箭在回收平臺上硬著陸,狠狠地將自己砸毀了。
  • 國際科技一周要聞:核聚變研究再樹裡程碑
    國際科技一周要聞:核聚變研究再樹裡程碑 2015-12-14 10:20:19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2015年12月14日 10:20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 NASA火星軌道飛行器眼中的火星
    Credits: 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於2005年8月12日,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2006年3月10
  • 「希望號」火星探測器,6件要聞需了解
    來自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關於這次裡程碑式任務的6件要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即將即將向火星發射一個名為「希望號」的探測器。如若發射成功,其將成為阿拉伯第一個行星探測任務。該任務主要側重於了解火星氣候與大氣。即使這些課題已被之前研究,但是此次「希望號」探測器將以更新、更綜合的方式解決相關問題。
  • NASA不間斷火星探索23年
    : NASA/JPL 1997火星環球勘探者號就在火星探路者計劃順利登陸的4個月後,火星環球勘探者號進入環火星軌道,開啟了長達9年的火星遙感勘測:形成了火星地表地貌和地形圖;確定地面礦物、巖石和冰的構成、分布和物理特徵;研究了火星引力場和磁場;監測火星天氣和大氣熱力結構;分析了地表和大氣相互作用等
  • 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發現數十億年神秘火星山脊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以我們的現有知識來看,對火星的探索仍然還存有許多未解之謎。9月3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的HiRise相機在位於一個名為「Aureum Chaos」的地域拍到了一張「令人費解」的山脊狀地形照片。
  • Mars 2020潛在的三個火星登陸地點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自2006以來一直在觀察火星,使它能夠記錄多種類型的變化,例如風如何改變最最新撞擊地點的外觀。
  • 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捕獲深褐色的雪崩照片
    這些圖像中有許多是關於火星的,NASA目前在火星上有多個探測器,包括已經服役15年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MRO是NASA在火星上運行的最古老的太空飛行器之一,與探測車不同的是,火星偵察軌道器在火星表面,用多種攝像工具向下窺視,觀察火星上的大氣、地貌和現象。
  • NASA一周新聞(2021.02.05)
    國際空間站的新能源2月1日,邁克·霍普金斯和維克多·格洛弗在國際空間站外完成了5小時20分鐘的太空行走,以更換太陽能陣列的電池並升級空間站的一些外部攝像頭。太空行走結束了為期四年的工作,用新的鋰離子電池更換老化的鎳氫電池。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再進行兩次太空行走將重點放在安裝新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所需的工作上,這將增加空間站的現有電力供應。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視頻來源:NASA翻譯:NASA中文2021年首次太空站太空行走1月27日,NASA的麥可·霍普金斯和維克多·格洛弗走出國際空間站,進行預定的兩次太空行走中的第一次以完成歐洲科學平臺的安裝和電池升級工作。在這次太空行走中,兩人重點研究了「Bartolomeo」科學載荷平臺的電纜和天線索具。
  • NASA慶祝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進入太空15周年
    據外媒BGR報導,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進入太空已經15年了,美國宇航局(NASA)將周年紀念日作為慶祝其最不可思議的圖像的機會。該軌道器的設計壽命約為5年,但已獲得任務延期。預計該太空飛行器將至少活躍到2020年代末。為了慶祝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進入太空15周年這一重大裡程碑,該航天局將該軌道器拍攝的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些圖像匯集在一起。
  • NASA究竟如何選擇火星登陸點的?
    來自:R.Luk(NASA/JPL實驗室/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如何成功抵達火星表面?不僅依賴於多年的規劃,還有科學工程研究,一次成功的發射以及長達數月的幾百萬英裡的旅行。每個探測器都僅有一次著陸火星表面的機會,所以登陸點的選擇至關重要。
  • 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在火星上發現神似Ed Asner咧嘴笑臉
    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在火星上發現神似Ed Asner咧嘴笑臉(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的HiRise攝製組總部設在亞利桑那大學。
  •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NASA發現了一個「吃豆人隕坑」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又找到了一處神似 1980 年代流行視頻遊戲《吃豆人》的火星場景! 與 NASA 有合作的亞利桑那大學 HiRise 團隊,剛剛曬出了這張記錄了某個不尋常的火星大坑的照片。 記得孩提時代,每逢晴朗的夏夜,我常愛坐在庭院裡的木凳上納涼,並和小朋友們一起數天上的星星。那時的燈光汙染比現在小得多,能看見的星星也多得多。
  • 揭秘什麼樣的飛機可以在火星上飛?
    【每日科技網】   我們知道飛機可以在地球的大氣層內飛行,那麼其他行星上是否也能夠滿足飛機的飛行呢?這裡說的並不是火箭動力的飛行器,而是利用空氣動力原理產生升力的航空器。火星大氣與地球相似,火星周圍也籠罩著大氣層,但是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氣。
  • NASA的火星毅力漫遊者火星著陸???
    ©NASANASA的恆心漫遊車將於2月18日降落在火星的
  • NASA「毅力」號發射升空!降落地點可能出現過火星生命
    圖片由美國火星勘測軌道探測器拍攝。 降落與探測任務 此次毅力號火星車的登陸位點為傑澤羅隕石坑,而探測器在火星上準確軟著陸一直都十分困難。此前,「好奇」號火星車在進入、下降和著陸(entry,descent and landing,簡稱EDL)的過程就經歷了「恐怖7分鐘」。
  • [圖]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拍下疑似火星3號部件的照片
    前蘇聯曾於1971年在火星著落了一架探測器-
  • 萬字詳解NASA毅力號火星任務:尋找生命,開啟往返火星第一步
    這將是「阿特拉斯」號火箭第 11 次發射火星,也是繼 2005 年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2011 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2013 年「馬文」號軌道飛行器和 2018 年「洞察」號著陸器之後,阿特拉斯五號的第五次發射。
  • NASA「毅力」號登陸火星
    再有不到12小時,NASA於2020年7月30日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嘗試迄今為止最危險的火星登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