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
龜,自古就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神話傳說中,龜都被奉為神靈。時代越久遠的龜,似乎越受到人們的愛戴,也越顯能示其特殊的價值——十年的龜,是家裡的愛寵;百年的龜,是動物園的明星;千年的龜,是殷商通靈的寫字板;萬年的龜,是古人類享用熟食的大鍋;而億年的龜,就是古生物學家的至寶——可以用來解讀生物演化歷史,向世人展示這類奇特的爬行動物,在漫長歲月裡「改頭換面」的不凡故事。
就在近日,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和吳肖春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報導了他們在中國貴州省新發現的一種古龜化石——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它來自遙遠的三疊紀,是現代所有龜鱉類的遠祖,距今已有2.28億年「高齡」。
這隻「中國神龜」的現世,讓古生物學家們甚為興奮。因為它即將揭開的,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中百年未解的「歷史懸案」。
天下龜鱉是一家,來源於同一祖先。圖片來源:thenode.biologists.com
龜骨驚奇,天生「反骨」龜長相呆萌,令人著迷的同時,又全身是迷。如果真要說某種脊椎動物是「骨骼驚奇」的話,那一定是龜。
驚奇之一,在於現代的龜類和現代的鳥類一樣,無一例外的都長著「無齒」的角質喙。它們在演化道路上,都不約而同的徹底拋棄了牙齒這一重要的進食工具。
龜和鳥都有角質喙,露出「無齒」的笑容。左圖來源: sailorsforthesea.org。右圖來源: littlethings.com
另一個奇特之處在於脊椎骨。龜類無論是頸椎、背椎還是尾椎,數量都比其他脊椎動物少很多——短小的脖子只有8節頸椎[1],軀幹僅9節背椎[2],尾巴也很短小。
不過,要說龜類最奇妙的結構,還是在於它們的殼。每隻龜都「身懷二甲」——上面一部分是背甲(carapace),像古羅馬建築的穹頂,罩著整個軀幹,由劇烈變形的背椎、肋骨和與之融合的骨板拼接而成;下面一部分是平坦的腹甲(plastron),保護著腹面。
龜的解剖。圖片來源:publicdomainreview.org
這就好比把一隻正常脊椎動物的肩胛骨和骨盆「拆解重組」,統統塞到胸廓裡,然後再「拿走」後背和腹部的所有肌肉,從「肉包骨頭」變成「骨頭包肉」。足見,龜殼是個「反骨」的逆天設計。
無齒的角質喙,反轉的胸廓,包裹全身的背甲和腹甲,小短脖和小短尾,再加上渾圓的「五頭身」,龜仿佛是從天而降的外星生物,在脊椎動物圈兒裡算得上是獨一無二了。
那麼,這些逆天生長的身體結構從何而來?龜的牙齒何時開始退化?最古老的龜有殼嗎?它們起源於陸地還是海洋?
自從歐洲的博物學家第一次解剖龜類以來,這些謎團就困擾了人們近兩百年,成為了古生物學家、發育生物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都亟待解答的問題,甚至可被視為演化生物學「皇冠上的(一小顆)明珠」。
「有希望的怪物」,身世難解在1887年,難題似乎有了一絲轉機。德國發現了2.1億年前的原顎龜(Proganochelys),是當時已知最古老的龜[3]。但它除了顎部有牙之外,大部分身體結構和現代龜類並無二致。
原顎龜固然重要,可惜沒能解決龜類起源的根本問題。因為截至當時,都沒有發現「似龜非龜」的過渡物種,龜類的奇特身體結構似乎是「突然」出現的,在隨後的2億年裡幾乎沒變。
由於缺少證據,當時的古生物學家無奈地借用了一種「離經叛道」的理論——「Hopeful Monster」,即「有希望的怪物」——來解釋龜的起源。
Hopeful Monsters 繪圖:Ray Troll,圖片來源:www.maryanningsrevenge.com
自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提出以來,生物學家們一貫認為生物解剖結構的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Hopeful Monster」[4]這種理論最早由遺傳學家Goldschmidt提出,他認為:大部分生物的演化,在物種內是由微小突變長期逐漸積累而成;但那些造就全新生物類型的新形態,則可能是由發育模式的巨大轉變來實現的。後者相對前者更為迅速,且常常對生物體有害,只不過,一旦這些monster(怪物)受到環境青睞,就能獨闢蹊徑,大展宏圖,變得hopeful(有希望)。
所以,龜真的是這樣一種突然間產生的「有希望的怪物」嗎?或是僅僅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
東海現神龜,名曰「始喙」近十年來,幾件重要化石證據的陸續出現,漸漸破解著這個謎團。
2008年,在原顎龜發現120年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李淳和吳肖春等,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中國貴州關嶺發現的2.2億年前的齒龜(Odontochelys)[5]。
齒龜比原顎龜更古老,而且和其他原始的爬行動物一樣,顎部和嘴巴邊緣都長了牙。齒龜成體體長40釐米,中等大小。與原顎龜相比,齒龜僅有腹甲而沒有背甲,與現代龜類胚胎中先長腹甲再長背甲的現象一致。這項古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不謀而合的發現,堪稱經典。
不過,齒龜化石保存一般,頭骨細節依然是個謎。發現於淺海沉積物中的齒龜,是否說明龜類就起源於海洋,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Odontochelys 齒龜,Odonto是「有牙的」意思,chelys是「龜」。發現於中國貴州關嶺,收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圖片來源:Wikipedia
2015年,在原顎龜的老家斯圖加特,德國古生物學家Rainer Schoch和Hans Sues爆出了2.4億年前的祖龜(Pappochelys),也登上了《自然》雜誌[6]。與齒龜相比,祖龜口中的牙齒更多,體型更小,其成體體長僅20釐米。它既無背甲也無腹甲,腹部骨骼剛剛開始合併,肋骨加寬,比齒龜更原始。
但可惜祖龜骨化石太零碎,研究中難免有主觀性的骨骼復原,實在難以讓人信服,甚至有的古生物學家懷疑它並不是龜。
Pappochelys祖龜,Pappo是「爺爺」的意思。發現於德國西南部,斯圖加特附近,收藏於斯圖加特自然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Stuttgart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018年8月,同樣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和吳肖春主導的團隊,同樣是在貴州關嶺,一隻新的龜類化石橫空出世——它就是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這一次,來自貴州的第二隻「中華神龜」也再度登上了《自然》雜誌[7]。這隻長達兩米、保存完整的海怪,是破解龜類起源「懸案」的關鍵一環。
Eorhynchochelys始喙龜,Eo是「起始」的意思,rhyncho是「喙」,也發現於中國貴州關嶺,收藏於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籌建中)。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要填補歸類演化的空缺,古生物學家們必須找到一隻丟失了部分牙齒、肋骨加寬但沒有腹甲、脊椎數目比現代的龜要多、長著長尾巴等過渡特徵的古龜化石,而始喙龜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這種「四不像」的模樣,讓始喙龜看起來像不同生物的「嵌合體」。
先來看看頭部。始喙龜三角形的腦袋神似鴞頭,前頜骨和齒骨的前端牙齒退化,表面有不規則的刻點,很可能長著似鳥喙的角質喙。這使它成為了第一隻吻端牙齒消失並長出角質喙的龜類,比它古老的祖龜和更年輕的齒龜的嘴裡都長滿了牙。可見,在龜類演化過程中,牙齒的退化和出現,不止發生過一次。
始喙龜化石頭骨背面,只保存了右半邊臉,穿過眼眶能看到顎面的牙齒。來源:修改自參考文獻[7]
再看身上的殼。始喙龜具有龜的身形,頸椎與背椎數量相對於其他爬行動物已明顯減少,12對肋骨向背面排開,而沒有圍攏成胸腔,且各自前後加寬,形成葉狀。它的龜殼已初具雛形,腹甲缺失,背甲還是「半成品」。
最後看尾巴和四肢。始喙龜的尾部長而粗壯,似蟒蛇,尾椎多達56節,表明早期的龜類有粗壯的長尾巴,和海鬣蜥類似。它的四肢很粗壯,腳掌寬大而且有利爪。始喙龜長長的尾巴適合遊泳,而結實的四肢又可以支撐身體,爪子也許能用來挖掘。可見始喙龜是類似鹹水鱷一樣的兩棲型爬行動物,這表明龜類既不是起源於陸地,也不是來自於海洋,而可能誕生在海濱環境。
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中國南方處在特提斯洋的東岸,經過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海底沉積物被抬升剝蝕,形成了峰叢林立的喀斯特地貌,坐落於如今的雲貴高原。昔日暢遊古洋的海怪,此時則藏匿於山野。
始喙龜頭部復原圖。繪圖:陳瑜,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始喙龜生態復原圖。繪圖:陳瑜,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綜上所述,始喙龜這一奇異「嵌合體」,在形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填補了牙齒退化、肋骨加寬、脊椎數量縮減等形態空缺,還暗示著龜類很可能起源於水陸交界的環境。
它的出現,也終於把龜類起源的化石證據,從點連成了線,讓人們清晰的看到了「祖龜——始喙龜——齒龜——原顎龜」,這條「祖孫四代」的完整演化序列,也說明龜類看似「突然出現」的獨特身體構造,是一步一步逐漸轉變而來,「有希望的怪物」,恐怕也不那麼怪了。
困擾我們兩百年的龜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歷史,因為來自中國的關鍵化石,正日益清晰。
亞歐大陸東西兩端,中德兩支頂級古生物團隊,仿佛高手過招,輪流在兩國西南部——貴州和斯圖加特,年代相近的地層裡交替「抽牌」,拼出一張龜類早期演化的圖譜。也能說得上是無巧不成書,無奇不矚目了!
龜骨的演變[2]
後 記貴州關嶺生物群是齒龜和始喙龜的誕生地,是埋藏著無數魚龍、海龍和楯齒龍等眾多海怪的三疊紀海底「龐貝城」。1998年,一張照片從北京阜成門花卉市場輾轉傳到了李淳的手中,照片上隱約能辨認出一隻巨大魚龍的輪廓。兼有研究人員的敏銳直覺,以及愛好者的一腔熱血,李淳沒放過這唯一的線索,追到了廣西的奇石市場,最終查明了化石來自於貴州關嶺的新鋪鄉[8]。
之後的二十年裡,他帶領中科院古脊椎所三疊紀雲貴考察隊,常年跋涉在這些人跡罕至的窮困山區,問遍了每家每戶,爬遍了每個山頭,為我們帶來諸多重要的古生物發現,有些珍貴的化石甚至取自村民的豬圈、院牆和建築垃圾。
齒龜的發現是一段傳奇,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還能有一種比齒龜更巨大,更古老,而且更加完整的始喙龜,在同一地點被發現。而時至今日,恰好是關嶺生物群發現二十周年,齒龜問世十周年。當成果刊登之時,李淳作為始喙龜的發現者、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特地創作了一首名為《大龜歌》的四言詩,以表心懷。
大龜歌 (節選)
石破天驚,神龜現首。
七尺之軀,蟒尾梟頭。
鰲身虎爪,外強內秀。
遙想當年,山海悠遊。
(編輯:小柒)
參考文獻: Böhmer, C., & Werneburg, I. (2017). Deep time perspective on turtle neck evolution: chasing the Hox code by vertebral morph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7(1), 8939. Lyson, T. R., Bever, G. S., Scheyer, T. M., Hsiang, A. Y., & Gauthier, J. A. (2013).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 turtle shell. Current Biology, 23(12), 1113-1119. Gaffney, E. S. (1990). The comparative osteology of the Triassic turtle Proganochelys. Bulletin of the AMNH; no. 194. https://rationalwiki.org/wiki/Hopeful_monster Li, C., Wu, X. C., Rieppel, O., Wang, L. T., & Zhao, L. J. (2008). An ancestral turtle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western China. Nature, 456(7221), 497. Schoch, R. R., & Sues, H. D. (2015). A Middle Triassic stem-turtl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urtle body plan. Nature, 523(7562), 584. Li, C., Fraser, N. C., Rieppel, O. & Wu, X. C. (2018). A Triassic stem turtle with an edentulous beak. Nature, 560(7719), 476. 李淳. 挖掘者手記: 一位古生物學者的荒野之旅. (2014).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作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