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命首次出現在地球上之後,它們的第一要務就是活下去,沒有什麼比生存更重要。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第二要務是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因為生命無法永生,終將會走到盡頭,只有基因才能代代相傳。
12億年前,生物進化出了有性生殖的能力。「父細胞」和「母細胞」結合之後,基因進行了重組,經過減數分裂誕生後代。這樣的好處是增加了基因的多樣性,讓後代產生更容易適應環境的基因突變。
到了6.6億年前,地球海洋中進化出了動物,有性生殖方式進一步得到發展。兩億年後,海洋中的動物把這種生殖方式帶上了陸地。除了極少動物是無性生殖之外,有性生殖成為了動物繁衍後代的主要方式。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動物的交配持續時間都比較短,這對於動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例如,綿羊和山羊的交配持續時間通常只有幾十秒,儘快完成繁衍後代的行為,以避免被捕食者攻擊。
如果動物的交配時間太長,它們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在此期間受到捕食者攻擊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那些交配持續時間較長的動物大都沒有留下後代,所以生存下來並能繁衍後代的大都是速戰速決的個體。
但對於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它們不用擔心被捕食,所以它們的交配持續時間往往會更長。例如,狼的交配持續時間可以達到半小時;雖然獅子每次交配持續時間只有半分鐘,但它們一天可以進行大約30次,一周內能夠進行超過200次,這樣算下來的總時間並不短。
那麼,在自然界中,哪種動物的交配持續時間最長呢?
如果是說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寬足袋鼩當仁不讓。科學家發現,這種長得像老鼠的小動物在繁殖後代方面顯得非常特別。雄性袋鼩經過10個月的發育達到成熟,並在每年夏季開始繁育後代。
在睪丸素的驅使下,雄性寬足袋鼩會持續尋找雌性進行交配。從一隻雌性到另一隻雌性不斷更換,雄性的持續時間可以長達14小時。科學家認為,精細胞的激烈競爭促使雄性寬足袋鼩在生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在兩周的時間裡,雄性寬足袋鼩的這種瘋狂求偶行為給它們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體內激素大幅升高,破壞了免疫系統,導致它們在交配完了之後就會死亡,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自殺式的繁殖」。
如果要說海洋中的動物,琵琶魚(或稱鮟鱇魚)毫無疑問是第一。長久以來,科學家捕獲到的琵琶魚都是雌性的,沒有見過雄性琵琶魚,這讓科學家困惑不已。經過多年研究之後,科學家終於明白了原因,這與琵琶魚獨特的繁殖方式有關。
琵琶魚生活在黑暗的深海中,太陽光照射不到那裡。在深海中,雄性琵琶魚想要找到配偶進行交配十分困難。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後代,雄魚在出生不久後,就會通過嗅覺來尋找雌魚,雌魚的體型比雄魚大了幾百倍。
雄性琵琶魚找到雌魚之後,它們會向雌魚體內注入一種酶,用於消化皮膚。經過長時間的作用之後,兩者的血管連接在一起。雌魚通過血管給雄魚提供營養物質,而雄魚則通過血管隨時給雌魚提供精子。
可以說,琵琶魚幾乎在一生的時間裡都在交配。雌性琵琶魚通常可以活30年,它們在此期間不止跟一條雄性結合,科學家發現一條雌性琵琶魚最多結合了8條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