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在手工業和商業極度繁榮的英國,蒸汽機悄然誕生,而這不但促成了日不落帝國的擴張,同時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機械工業文明時代。而今天,一種能夠將人類完全帶入新的高度文明社會的發明,3D列印技術,已經悄然而至,或許帶來的是一場新技術的革命。
日前,埃森哲公司發布報告指出,大多數採礦企業開展業務活動的環境往往非常偏遠和惡劣,因此需要大量投入(尤其頻繁需要更換零部件),而3D列印技術則為礦企提供了優化供應鏈的契機。
3D列印對採礦作業的潛在影響
3D列印技術不僅可能對「規模經濟」這一傳統概念構成挑戰,還可能在資源日益匱乏、波動性日益加劇、對靈活性和定製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時代,創造新的價值。那麼,擁有了先進的3D列印技術能力,採礦作業會如何運營呢?
3D列印技術的很多功能都與採礦企業及其供應鏈和運營息息相關。因為,3D列印的一個核心功能是,就訂購或製造而言,它不需要模具,也沒有最小批量的要求。此功能可支持真正的「按需」供應鏈管理。這一按需概念與3D列印的移動性特徵(即可隨時隨地進行生產)相結合,能夠有效實現設備和零部件的「內包」製造策略。對礦場而言,停產的成本非常昂貴,而3D列印對備件和維修部件物流的影響可能徹底改變供應鏈中零件供應和庫存維護的概念。目前,在供應鏈環節中都有備件,即在現場建立實物庫存或建立物流網絡,以便在很短的時間內高成本地配送備件,以確保機器正常運行。如果採礦場現場具備先進的3D列印能力,即使礦場地處偏遠地區,只需在數字維修部件庫找到所需備件模型,就可隨時隨地進行生產。有了數位化存儲的備件,可減少倉儲和庫存成本,消除向偏遠地區運輸部件冗長而昂貴的過程,從而最終大幅降低因長距離、多次航空運輸主要部件所產生的高額成本。
而對原材料的採購和管理也會隨之出現新的要求。3D列印技術使用的是原材料,而非成品,這些材料通常是大批的粉末,因此運輸成本較低。對比原料的價格與複雜成品的價格,減少成品庫存也會釋放出大量現金。
在新的位置建設新礦時,按需就地生產的能力將具有顯著優勢。如果所需配件與常用配件性能不同,很難預測出所有配件的補貨庫存時間點。再加上氣候變化和天氣波動性會影響到供應鏈,這時,3D列印技術就可充分發揮其用武之地。一旦出現惡劣情況,3D列印就更加能夠保證及時獲得所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