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最後一個季度,疫情的「震中」無疑已經轉移到了歐洲地區。
當地時間11月2日,歐洲新冠疫情達到新的歷史節點——確診病例突破1000萬。
單從數字上來看,其惡化的速度令人震驚。從歐洲宣布首例確診到累計確診達到500萬,用了9個月時間,而從500萬增長到1000萬隻用了5周時間。
1、感染人數激增,歐洲各國紛紛出臺防疫措施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為4685萬,儘管美國尤仍然是最嚴重的國家,已經達到928萬。但從每日新增來看,歐洲成為了新一輪疫情的爆發關鍵點。
根據各國官方數據,過去24小時,法國新增5251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繼續創下新高。英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8950例,義大利22253例,德國12097例。
歐洲地區過去7天內報告160多萬例新增病例,幾乎是全球報告的330萬新增病例的一半;新增死亡病例超過1.61萬,比前一周增加44%。截至11月2日,全球死亡病例超120萬,其中歐洲死亡病例大約27萬。
歐洲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0%,而目前的確診人數大約佔全球4685萬的21.3%,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面對新一波洶湧疫情,歐洲多國紛紛出臺新的「封鎖」或「半封鎖」措施。
11月2日起,德國開始實施為期一個月的「禁足令」。外界形容這次是「半封城」,措施比起春季那回溫和:學校會繼續開放運作,示威和宗教活動仍被允許舉行,但是德國政府希望把私人社交活動減至最少,公眾場所聚會人數限於兩個家庭、參與者最多不得超過10人。餐館和咖啡館必須關門,只能提供外賣;文化領域將再次受到重創,劇院、電影院和音樂廳都必須歇業;遊泳池、健身房和其他休閒設施也不能營運。
上周六,英國首相詹森宣布英格蘭將從11月5日起實施為期4周的「封鎖」,此前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也在最近幾周實施了類似的封鎖限制。屆時除售賣生活必需品的超市外,餐飲、娛樂等非生活必須設施、機構一律暫停營業。但和今年春天的第一次全面封鎖不同,此次封鎖期間英國的小學、大學等校園將繼續保持開放。
已於10月30日開始第二次全國「封城」的法國「封鎖令」再次升級。據法新社報導,法國總理卡斯泰1日宣布,法國將從周二起禁止超市和小商店銷售所有「非必需」商品。
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基本類似。葡萄牙將從11月4日開始重啟部分封鎖,將該國北部三個城市已經實施大約10天的封鎖措施,擴大到全國308個城市中的121個,涉及約710萬居民,覆蓋葡萄牙總人口的70%。
比利時從11月2日起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措施,為期6周。包括關閉食品店和藥店之外的非必需品商店,在可能的情況下強制遠程辦公,上門拜訪僅限一人,延長學校假期至11月15日,戶外同行不得超過4人。
奧地利將從11月3日至月底重啟封鎖,關閉餐館、酒店、文化和體育機構,並實施宵禁,以遏制疫情蔓延。
希臘將從11月3日起實施部分封鎖,期間將實施從午夜到凌晨5點的宵禁,並關閉首都雅典和其他一些城市的酒吧和餐館。
瑞士1日宣布,將超越國家層面的防疫限制規定,從2日起關閉酒吧、餐館和非必需品商店。
可以看到,和美國、印度、巴西這三個重災區寄希望於「群體免疫」不同,歐洲政府的態度非常堅決。
2、歐元區經濟承壓,多地爆發抗議示威、騷亂
春天歐洲有過一次短暫的封城,但受政治和經濟壓力,在隔離措施減緩第一波病毒傳播速度後,迅速取消了封鎖限制。
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大幅反彈12.7%,比預期更為強勁,其中尤以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經濟增長顯著。
但如今疫情再次失控,政府被迫再次封鎖本就遭受重創的經濟活動,整個歐元區勢必再迎來一波探底。特別是,歐洲主要經濟體中,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佔歐元區GDP總額的近75%,目前僅有義大利一國沒有宣布全境封鎖措施。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上周表示,第四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速很可能再度轉為負值。11月2日,《金融時報》發布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8位經濟學家看來,歐元區第四季度GDP或將萎縮2.3%。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第四季度GDP可能會萎縮1%;法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將法國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預測由1%下調至0。
雖然現在英國已經脫歐,但對歐元區來說,英國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依然不小。高盛預計,第四季度英國GDP增速將從此前預計的上漲3.6%變為萎縮2.4%。IMF預計,2020年英國經濟將萎縮10.4%,2021年出現部分復甦,經濟增速將恢復到增長5.7%。
整體來看,由於封鎖措施較第一次寬鬆許多,歐洲各經濟體的復甦還將繼續,不過進程被大大拖慢了。
原則上來說,歐洲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並沒有錯,但是經濟、就業問題疊加「新冠疲勞症」,導致民眾對「二度封鎖」爭議巨大,從義大利到西班牙再到德國,歐洲多地近來頻頻發生反對「封鎖」的抗議甚至騷亂,社會動蕩加劇。
上周五,義大利博洛尼亞300多人聚集,抗議新的限制法令。
但在同一天,義大利主要城市羅馬、佛羅倫斯的反封鎖示威者再次與警察發生衝突,示威人群在佛羅倫斯市中心高呼反政府口號,並在警察警戒線前投擲煙花。還有人投擲燃燒彈,一些商店也遭到搶劫。
西班牙情況更為嚴重,騷亂、暴動現象時有發生。上周五晚,反對限制措施的示威活動在巴塞隆納聖豪姆廣場和平開始,卻最終演變成小規模的暴力衝突。
一些抗議者開始衝破警方的警戒線,並向警察投擲照明彈和其他物體,隨後警察試圖驅散市中心的示威者。
上周六晚,馬德裡爆發了一場抗議活動,反對該地區的宵禁措施。抗議者們點燃了垃圾桶,還有人趁亂搶劫,當警察驅散人群時,有人投擲石塊和照明彈並與警方發生了小規模衝突。最終,32人被捕,包括三名警察在內有12人受傷。
德國柏林,同樣有數千抗議者遊行反對在德國首都實施限制措施,甚至有人縱火襲擊聯邦疫情諮詢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
3、結語
天災在前,無論是站在政府還是民眾的角度,誰都沒錯。
政府要控制疫情,避免損失繼續擴大,而民眾要工作、要麵包。但如此一來,矛盾激化帶來的衝突只會兩敗俱傷:封鎖導致經濟危機,抗議增加,騷亂又反過來影響防疫效果,延長封鎖時間。
再度「封鎖」勢必打擊尚未恢復的經濟,不採取嚴厲措施代價會更大。中國的防疫的成功說明,只有通過責任、團結和犧牲,才能戰勝這場正在蹂躪每個國家的疫情。
凜冬降至,抱團取暖才是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