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現二次感染 歐洲重啟封鎖措施 每日經濟新聞連線英國帝國...

2021-01-14 每日經濟新聞
全球多地現二次感染 歐洲重啟封鎖措施 每日經濟新聞連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專家就二次感染相關疑問作答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8 23:52:39

每經記者 文巧 譚玉涵    每經編輯 譚玉涵    

即將步入冬季,新冠疫情在全球又呈現大肆蔓延之勢。繼4月、7月之後,美國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在上周二再次達到峰值。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副手哈裡斯的助手在日前確診。同時,美國出現了首例二次感染病例。疫情在歐洲也正急速惡化。當地時間10月1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透露,前一周歐洲上報的病例數量比3月份第一個疫情高峰時高出近三倍。此外,球星C羅在上周確診,包括英、法、德、意在內不少歐洲國家已在上周重啟封鎖措施。

在此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連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專家丹尼爾·阿特曼就二次感染相關疑問作解答。

放眼資本市場,受疫情反撲、美國經濟刺激談判陷入僵局等影響,加之強生、利來等藥企疫苗或藥物試驗受挫,美股從上周二至周四連續三個交易日小幅下滑,上周五小幅反彈;歐股也在上周四全面受挫,上周五小幅回升。此外,英國與歐盟上周仍未就脫歐達成協議,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再次拋出「無協議脫歐」言論,敦促歐盟讓步。以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為代表的華爾街大行在上周先後發布三季度財報,美股新一輪財報季就此拉開序幕。

德總理呼籲民眾減少社交接觸避免疫情失控。圖為10月16日,在德國杜塞道夫一處新冠病毒檢測站,醫務人員進行取樣工作 新華社圖

「二次感染並不足為奇」

當地時間10月12日,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題為《新冠肺炎再感染的基因組證據:一個案例研究》的論文,公開了美國首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該患者是美國內華達州沃索縣一名25歲男子。今年4月,該患者檢測為陽性。5月的隨訪中,兩次檢測均呈陰性。但在6月,檢測結果再次呈現陽性。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病毒與第一次相比有所變異,感染症狀較第一次更為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近期也有二次感染病例出現。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於12日證實,一名89歲的荷蘭婦女在最近第二次感染COVID-19後死亡,這是全球首例二次感染後死亡的病例。據悉,該患者同時患有骨髓癌。

當地時間14日,印度媒體報導,印度「疑似」出現三例二次感染案例,其中兩例位於孟買,一例位於艾哈邁達巴德。

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使科學界有更多理由抨擊「群體免疫」的消極抗疫觀。《柳葉刀》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二次感染病例告訴我們,不能依靠自然感染所獲免疫實現『群體免疫』。這一策略不僅對許多人而言是致命的,也是無效的。實現『群體免疫』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力推行疫苗接種。」

針對為何會引發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出現症狀加重的現象是個例還是將成為普遍現象,對於當前的疫苗研發有何啟示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特別連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院丹尼爾·阿特曼(Daniel Altmann)教授對此進行解答。

NBD:發生二次感染是否是由於初次感染後體內產生的抗體不足所導致?在先前報導的再感染病例中,患者無症狀或症狀較輕。但8月下旬的厄瓜多再感染病例以及本次內華達州二次感染病例的症狀均加重。這是否證明了二次感染有表現出更嚴重症狀的趨勢?

丹尼爾·阿特曼:實際上,二次感染並不足為奇,不同個體產生的抗體水平是不同的。有少數一部分人,產生很少的抗體,甚至不會產生抗體。因此,(即使是康復後)他們跟此前從未接觸過病毒的人一樣易感染。不過我認為,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證據來證明,二次感染病例是趨於溫和、相似還是更為嚴重的症狀。

NBD:在此前的報導中,一些專家聲稱二次感染可能會非常普遍。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丹尼爾·阿特曼:這取決他們對於「普遍」的定義。目前,在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個人通過與確診患者接觸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約為1/200~1/1000。而在那些之前已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當中,大約每10個人中有1人的免疫力較差,他們是二次感染風險較大的群體。

NBD:不同病毒分離株的感染是否意味著我們針對每種類型病毒都需要疫苗?接種疫苗後可以完全避免二次感染嗎?

丹尼爾·阿特曼:不同病毒分離株導致的感染並不意味著每種類型的病毒都需要不同的疫苗,序列差異只是病毒學家用來表明這是一個獨特的感染事件的小標記,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會影響免疫力。實際上,二次感染對於疫苗的開發幾乎不會產生影響,因為所有正在考慮的候選疫苗都提供了強大而持久的免疫力,應該不會造成二次感染。這也是我們急需疫苗的原因。

歐洲疫情形勢惡化

北半球逐漸迎來寒冬,隨之而來的是疫情「第二波」的強勢反撲,歐洲各國在上周已經重新啟動嚴格的封鎖措施。愈加嚴重的疫情也再次引發歐洲市場恐慌情緒,受此影響,歐股上周四全線收低。

據世界衛生組織10月13日的報告,歐洲每周新感染病例正在創下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紀錄,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歐洲地區上周感染率較前一周上升了34%。

分析認為,歐洲疫情的反撲並不令人奇怪。長期以來,公共衛生專家一直警告氣溫的下降可能會導致病毒再次肆虐。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以摩根大通、花旗為代表的華爾街大行先後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美股新一輪財報季正式拉開帷幕。從上周的財報數據來看,部分銀行股業績表現不俗,五大行的壞帳撥備均較二季度大幅下降;醫療保健股也延續了二季度的良好表現;但與此同時,航空業延續二季度的損失態勢。

此前,華爾街分析師對三季度公司業績的恢復持樂觀態度。據Refinitiv數據,截至10月12日,華爾街分析師將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三季度每股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的幅度調整為約21%,而今年7月份這一數值約為25%,9月份為22.4%。

不過,也有分析提出,儘管本季度公司業績很可能好於預期,但關鍵問題在於現在已經進入第四季度,許多經濟指標卻處於停滯狀態。如果美國大選後沒有就新的刺激政策達成一致,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收益又將打上一個問號。

相關焦點

  • 歐洲確診突破1000萬,「二次封鎖」遭遇民眾示威潮
    從歐洲宣布首例確診到累計確診達到500萬,用了9個月時間,而從500萬增長到1000萬隻用了5周時間。 1、感染人數激增,歐洲各國紛紛出臺防疫措施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為4685萬,儘管美國尤仍然是最嚴重的國家,已經達到928萬。但從每日新增來看,歐洲成為了新一輪疫情的爆發關鍵點。
  • 英國第三次全境封鎖是不是證明「群體免疫」政策的失敗
    英國出現變種新冠病毒後,1月4日新增超過5.8萬例新症,創單日新高,407名患者因疫死亡。首相詹森4日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英國第三次實施全境封鎖措施到至少2月中旬。除採購生活必需品或照顧老幼外,任何人不得外出,所有學校也必須關閉至2月。
  • 陳根: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與第一波疫情有什麼不同?
    法國每日新冠病死人數達到四月份以來最高峰,超過240人,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6萬;德國每日新冠死亡人數也在逼近三位數,確診新增病例接近1.7萬;英國每日病死人數超過300,新增病例接近2.5萬。歐洲新冠疫情已然面臨第二波高峰壓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預計「今年聖誕將大不同於尋常」。全球股市近日更是跌勢不止。
  • 全球疫情通報:歐洲新增確診數「令人擔憂」
    多所英國高校在秋季開學後暴發群聚感染事件,英國政府目前已收緊防疫措施,同時相應推出新就業保障計劃。詳細<<<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暴發疫情:逾百學生感染 600人隔離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發生群聚感染事件,124名學生檢測呈陽性。
  • 二次封國見效!英國R值降至1以下!首相堅持封鎖至明年4月
    來源:英倫投資客11月27日英國疫情和時事日更重點有:二次封國見效,英國新冠傳染率R值降至1.0以下首相鮑裡斯堅持一直封鎖到明年4月,眾多保守黨議員反對北愛爾蘭今天起正式進入兩周的「斷路器」封鎖英國累計新冠陽性1,589,301例,累計新冠死亡57,551例。二次封國見效,英國傳染率新冠R值降至1.0以下11月27日發布的最新官方數據顯示,由於二次封國初見成效,英國新冠傳染率R值已降至8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位於0.9-1.0之間。新冠感染增長率預估也下降了2%,現在是在-2%到0%之間。
  • 疫情深度惡化 美國紐約等多地再度重啟經濟封鎖
    隨著疫情的惡化,紐約政府表示很可能馬上發布更多的經濟封鎖措施,包括禁止室內就餐、關閉健身房等。紐約市在春夏季已經經歷了長達6個月的停課,至9月21日才開始輪班制逐步開放學校。安全、順利的重開學校不僅僅標誌著成千上萬受影響家庭的生活重回正軌,更意味著經濟逐漸好轉的希望。
  • 多國疫情反彈!再延長30天!二季度全球貿易...
    福奇警告:美國強行重啟經濟可能會導致疫情再次暴發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關鍵成員福奇日前在國會聽證會作證時說,無論是城市還是各州,如果在不具備「有效果且有效率的」應對能力時就倉促地重啟經濟,疫情可能會從小幅上升演變成大暴發。福奇稱,問題不僅是各州能不能重啟,更在於如果重啟後,疫情一旦出現惡化,各州能不能有效追蹤、控制。
  • 法國緊急宣布二次封國,英國考慮跟進!專家警告第二波疫情更致命
    來源:英倫投資客10月28日英國疫情和時事日更重點有:法國宣布二次封國,德國發布嚴厲禁足令,英國考慮12月全國封鎖英政府科學家:第二波疫情將比第一波更致命英國疫苗工作組主席:疫苗接種最早今年開始倫敦感染上升,所有地區新冠感染率均突破100/10萬人大關英國科學家研發呼氣檢測新冠新技術,1分鐘內就可得到結果
  • 脫歐+疫情雙重壓力,英國經濟二次衰退風險升溫,英鎊或面臨2008年...
    一系列災難性的消息對英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經濟學家預測英國出現二次衰退的風險升溫。  疫情肆虐導致貿易受阻 英國面臨食品危機威脅  在英國脫歐貿易談判最後期限臨近之際,新冠病毒變異又給英國經濟帶來新的一擊,使該國瀕臨二次衰退邊緣。感染人數激增不僅給2020年尾抹上了一層黯淡色彩,還可能影響到2021年前景。  聖誕節來臨之際,由於英國疫情肆虐,歐洲國家實施了貿易和旅行限制,導致英國面臨食品危機的威脅,並引發民眾的恐慌性搶購。
  • 全球多例二次感染!印度日增5萬已27天!
    昨天,有關「全球出現首例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香港一名33歲新冠肺炎康復者在時隔4個月後,從歐洲旅遊返回香港接受檢驗時發現,新冠病毒檢測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不是「復陽」,而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港大專家介紹,這名二次感染患者攜帶的病毒量不少,具有傳染性。
  • ...英國東北部地區30日起開始社交封鎖;西班牙將在疫情嚴重大城市...
    世衛組織: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3324萬例,死亡病例超過100萬例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截至歐洲中部夏令時間9月29日17時08分(北京時間9月29日23時08分),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3249563例,累計死亡病例1000040例。
  • 考慮重啟封鎖,重開方艙 美國休斯敦重啟「災難」模式
    截至周四,休斯頓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了2.38%至21170人,德克薩斯州的新增病例數也創下疫情以來的最大單日增幅,達2534例。休斯敦的衛生官員公開表示,可能會在足球場重開方艙醫院,同時考慮是否重新實施居家隔離禁令。
  • 歐洲疫情告急!巴黎宵禁,英國啟動三級新冠警戒系統,歐洲股市崩了
    隨著北半球逐漸迎來寒冬,歐洲近日來的冠病疫情又開始肆虐,歐洲每日新增感染人數超過美國,這個曾經一度在夏季控制住疫情的地區重新成為全球感染熱區。法國疫情形勢嚴峻,巴黎等多地將實施宵禁。德國同意在新冠肺炎疫情熱點地區壓縮人員聚集的規模。英國出臺三級新冠警戒系統,首相詹森稱:第二次全國封鎖不排除採取更嚴格的措施。
  • 原油交易提醒:歐洲多地全國性封鎖,EIA庫存信號多空參半,但美國...
    歐洲多國全國性封鎖,油市需求前景極度悲觀  歐洲疫情形勢異常嚴峻,多國採取全國性封鎖行動,這令投資者擔憂油市需求可能遭遇和第一輪疫情相似的衝擊。  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三在向全國發表講話時稱,法國將從本周開始重新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鎖措施,以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目前疫情再次有失控的危險。  他宣布的新措施將於周五生效並一直持續到12月1日。
  • 二次感染新冠死亡已被證實,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據央廣網報導,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進一步擴散,在「二次感染」「新冠和流感二重感染」等更為嚴重的感染情況陸續出現後,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死亡也已被證實,各國科學家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這意味著二次感染很可能並不會減小其致病能力,部分國家提倡的「群體免疫」似乎也已經徹底「破產」。
  • 多國發現感染病例 變異病毒讓歐洲抗疫難上加難
    多國發現感染病例 紛紛調整防疫措施  變異病毒讓歐洲抗疫難上加難(環球熱點)  楊 寧 索士心  自2020年12月英國與南非發現不同變體的新冠病毒以來,目前已有多個國家與地區先後發現變異病毒感染病例。
  • 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 但年內銅價低點已現
    一、行情回顧2020年1月,銅價原本運行在歐洲弱復甦和美國相對強勁的預期之中,滬銅在49000元/噸和50000元/噸之間震蕩。但1月中旬,新冠肺炎開始在中國蔓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出於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銅價開始回調。從1月下旬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封城」措施,以犧牲經濟的方式來對抗疫情,銅價大跌。
  • 英國科學家:隔離或致免疫力衰弱,應該放鬆隔離
    據《每日電訊報》當地時間6月27日報導,英國印裔小說家兼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蘇尼特拉·古普塔警告稱,「長期的隔離會讓公眾遠離病菌,削弱免疫系統,使人們易於感染未來的新流行病。」她接受該報採訪時稱,雖然三個月的隔離「不太可能損害免疫系統」,但這「仍有可能造成了影響」。
  • 美國巴西印度「重啟」遇兩難困境
    一名醫務人員(右)在印度巴特那為居民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近期,隨著一些國家重啟經濟,以美國為主的多國多地疫情出現反彈,全球確診病例快速增加,美國、巴西和印度三國疫情最為嚴重。要復工,還是要防疫,是這些國家正面臨的兩難困境。美國:「重啟」還是「暫停」?
  • 全球新冠確診日增創新高 巴西累計確診逾100萬例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稱,18日全球新增病例是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病毒仍在迅速傳播;巴西累計確診超過100萬例;歐洲多國聚集性感染頻發;中東疫情反覆,伊朗一方艙醫院重啟;澳研究顯示,監測汙水中病毒有助預防疫情二次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