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8 23:52:39
每經記者 文巧 譚玉涵 每經編輯 譚玉涵
即將步入冬季,新冠疫情在全球又呈現大肆蔓延之勢。繼4月、7月之後,美國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在上周二再次達到峰值。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副手哈裡斯的助手在日前確診。同時,美國出現了首例二次感染病例。疫情在歐洲也正急速惡化。當地時間10月1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透露,前一周歐洲上報的病例數量比3月份第一個疫情高峰時高出近三倍。此外,球星C羅在上周確診,包括英、法、德、意在內不少歐洲國家已在上周重啟封鎖措施。
在此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連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專家丹尼爾·阿特曼就二次感染相關疑問作解答。
放眼資本市場,受疫情反撲、美國經濟刺激談判陷入僵局等影響,加之強生、利來等藥企疫苗或藥物試驗受挫,美股從上周二至周四連續三個交易日小幅下滑,上周五小幅反彈;歐股也在上周四全面受挫,上周五小幅回升。此外,英國與歐盟上周仍未就脫歐達成協議,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再次拋出「無協議脫歐」言論,敦促歐盟讓步。以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為代表的華爾街大行在上周先後發布三季度財報,美股新一輪財報季就此拉開序幕。
德總理呼籲民眾減少社交接觸避免疫情失控。圖為10月16日,在德國杜塞道夫一處新冠病毒檢測站,醫務人員進行取樣工作 新華社圖
「二次感染並不足為奇」
當地時間10月12日,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題為《新冠肺炎再感染的基因組證據:一個案例研究》的論文,公開了美國首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該患者是美國內華達州沃索縣一名25歲男子。今年4月,該患者檢測為陽性。5月的隨訪中,兩次檢測均呈陰性。但在6月,檢測結果再次呈現陽性。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病毒與第一次相比有所變異,感染症狀較第一次更為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近期也有二次感染病例出現。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於12日證實,一名89歲的荷蘭婦女在最近第二次感染COVID-19後死亡,這是全球首例二次感染後死亡的病例。據悉,該患者同時患有骨髓癌。
當地時間14日,印度媒體報導,印度「疑似」出現三例二次感染案例,其中兩例位於孟買,一例位於艾哈邁達巴德。
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使科學界有更多理由抨擊「群體免疫」的消極抗疫觀。《柳葉刀》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二次感染病例告訴我們,不能依靠自然感染所獲免疫實現『群體免疫』。這一策略不僅對許多人而言是致命的,也是無效的。實現『群體免疫』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力推行疫苗接種。」
針對為何會引發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出現症狀加重的現象是個例還是將成為普遍現象,對於當前的疫苗研發有何啟示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特別連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院丹尼爾·阿特曼(Daniel Altmann)教授對此進行解答。
NBD:發生二次感染是否是由於初次感染後體內產生的抗體不足所導致?在先前報導的再感染病例中,患者無症狀或症狀較輕。但8月下旬的厄瓜多再感染病例以及本次內華達州二次感染病例的症狀均加重。這是否證明了二次感染有表現出更嚴重症狀的趨勢?
丹尼爾·阿特曼:實際上,二次感染並不足為奇,不同個體產生的抗體水平是不同的。有少數一部分人,產生很少的抗體,甚至不會產生抗體。因此,(即使是康復後)他們跟此前從未接觸過病毒的人一樣易感染。不過我認為,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證據來證明,二次感染病例是趨於溫和、相似還是更為嚴重的症狀。
NBD:在此前的報導中,一些專家聲稱二次感染可能會非常普遍。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丹尼爾·阿特曼:這取決他們對於「普遍」的定義。目前,在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一個人通過與確診患者接觸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約為1/200~1/1000。而在那些之前已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當中,大約每10個人中有1人的免疫力較差,他們是二次感染風險較大的群體。
NBD:不同病毒分離株的感染是否意味著我們針對每種類型病毒都需要疫苗?接種疫苗後可以完全避免二次感染嗎?
丹尼爾·阿特曼:不同病毒分離株導致的感染並不意味著每種類型的病毒都需要不同的疫苗,序列差異只是病毒學家用來表明這是一個獨特的感染事件的小標記,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會影響免疫力。實際上,二次感染對於疫苗的開發幾乎不會產生影響,因為所有正在考慮的候選疫苗都提供了強大而持久的免疫力,應該不會造成二次感染。這也是我們急需疫苗的原因。
歐洲疫情形勢惡化
北半球逐漸迎來寒冬,隨之而來的是疫情「第二波」的強勢反撲,歐洲各國在上周已經重新啟動嚴格的封鎖措施。愈加嚴重的疫情也再次引發歐洲市場恐慌情緒,受此影響,歐股上周四全線收低。
據世界衛生組織10月13日的報告,歐洲每周新感染病例正在創下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紀錄,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歐洲地區上周感染率較前一周上升了34%。
分析認為,歐洲疫情的反撲並不令人奇怪。長期以來,公共衛生專家一直警告氣溫的下降可能會導致病毒再次肆虐。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以摩根大通、花旗為代表的華爾街大行先後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美股新一輪財報季正式拉開帷幕。從上周的財報數據來看,部分銀行股業績表現不俗,五大行的壞帳撥備均較二季度大幅下降;醫療保健股也延續了二季度的良好表現;但與此同時,航空業延續二季度的損失態勢。
此前,華爾街分析師對三季度公司業績的恢復持樂觀態度。據Refinitiv數據,截至10月12日,華爾街分析師將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三季度每股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的幅度調整為約21%,而今年7月份這一數值約為25%,9月份為22.4%。
不過,也有分析提出,儘管本季度公司業績很可能好於預期,但關鍵問題在於現在已經進入第四季度,許多經濟指標卻處於停滯狀態。如果美國大選後沒有就新的刺激政策達成一致,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收益又將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