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自疫情暴發以來,英國科學家曾拋出過如「群體免疫」等「不尋常」的理論。就在最近,又一位英國科學家提出了「隔離或致使免疫力下降」的說法,認為長期隔離是危險的。
值得一提,這位科學家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開始,就反對隔離政策,甚至曾公開表示「想看看病毒到底傳播多廣」,「我們能堅持多久」。
據《每日電訊報》當地時間6月27日報導,英國印裔小說家兼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蘇尼特拉·古普塔警告稱,「長期的隔離會讓公眾遠離病菌,削弱免疫系統,使人們易於感染未來的新流行病。」她接受該報採訪時稱,雖然三個月的隔離「不太可能損害免疫系統」,但這「仍有可能造成了影響」。
《每日電訊報》報導截圖
她將隔離人群形容為「一片片等著被點燃的樹木」,呼籲解除隔離,還列舉了1918大流感的例子,指出當時「很多死者都是健康的40歲以下的人」,並稱這是因為那時候歐洲有30年沒出現過流感。她表示,過去全球還沒有連接在一起,現在的隔離封鎖與100年前的狀態「非常相似」。
她又以歐洲殖民者身上的病毒在美洲原住民中引發瘟疫為例,解釋稱「病毒對人的影響取決於人是否接觸過相關毒株」。依據這些例子,古普塔提出,「接觸相關病原體而非病毒本身,這樣獲得的免疫力可保護你免於嚴重的病症或死亡。」
她據此堅稱,放寬國際旅行有助於增強人群的免疫力:「國際旅行確實增強了病毒的傳播,但我們通過接觸不同病菌獲得的交叉保護也得到了加強……總的來說,國際旅行會讓我們處境更好。」古普塔預計冬季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但最終「會像流感一樣,公眾會習慣與其共存」,只不過這將「帶走一些脆弱的人群」。
儘管古普塔堅稱,「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待在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就不會經常受到病原體襲擊了」,她說這些話是「一個警告」,但觀察者網在查閱相關報導後發現,她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開始,就反對隔離政策。
蘇尼特拉·古普塔,牛津大學官網資料圖
《經濟時報》3月份的一篇報導顯示,古普塔及其團隊曾構建過一個理論最佳模型,聲稱3月時英國可能已有半數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即表明危重率不到千分之一,病毒的快速傳播將能實現「群體免疫」。這一理論在當時就遭到了大量科學家的質疑,因為其理論直接假設病毒發源於中國,且對病毒性質和毒性的判斷與主流假設完全不同。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帝國理工學院專家弗格森提出的「不採取措施,新冠病毒或將致50萬人死亡」的模型,這一模型對英國抗疫政策起到關鍵影響。古普塔對該模型產生的影響力「感到驚訝」,且仍表示「相信人類將能建立群體免疫來對抗病毒」。
《華爾街日報》則在6月初的一篇報導則揭露了古普塔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隔離、呼籲不要搞封鎖。她的模型對死亡率的假設可能只有弗格森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她批評帝國理工的傳染模型,稱「只考慮最壞情況沒有意義」;她還聲稱由於人們曾接觸過其他冠狀病毒,部分人對新冠病毒可能有抵抗力。
古普塔表示,如果是她的話就不會建議隔離,而是會提議「向醫療系統注資來檢測人口,看看病毒到底傳播多廣,再設計一個不會危及弱勢群體和經濟的政策」。她甚至質疑稱,「在隔離的成本超過死亡人數後,我們還能支持多久?」
她還一再聲稱自己反對隔離政策,不是出於個人目的,而是考慮「經濟弱勢群體的困境」,儘管她曾抱怨過她21歲的女兒從學校回來時,自己正處於嚴密的隔離中。綜合她的發言來看,此次拋出的「隔離致免疫力衰弱」的言論,或許只是用於鼓吹重新開放。
這位專家的「好心提醒」在網絡上得到了一些堅定反對隔離者的贊同,他們藉機批評隔離和佩戴口罩的政策。
有人評論稱:「這都不需要找個教授來確認了,明顯就是這麼回事。」
「確實,戴口罩只會讓事情更糟。流感季節到來的時候誰都跑不掉。應該多吃點維生素和有營養的東西。」
但也有一些網友嘲諷或反駁了她的言論。
一位網友留言批評了她的言論:「又來一個想要話語權、想在論文上署名的科學家。這篇文章就缺了兩樣東西:一是常識,二是現實。」
還有網友反駁稱,「人體的免疫系統不會因為十幾周的隔離就受到影響。此外它對新病毒也沒什麼作用,任何人都可能感染HIV,EBV,LCMV,CMV,保持健康是最重要的,幾個月時間不會改變什麼。」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英國累計確診達311727例,累計死亡43598例,累計治癒1364例,近幾天,英國每日新增病例數均在1000人左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