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7日 責任編輯:陳方璽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共有11位校友受到表彰,其中6人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5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作為奮鬥在各行各業勞動群眾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以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成就。讓我們一同了解校友們的先進事跡,致敬時代楷模,傳遞榜樣力量。
喻樂康,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86屆本科校友,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建築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從事塔式起重機技術34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等榮譽,帶領團隊突破超高強鋼桁架結構設計、大型塔機設計及控制、智能柔性製造等行業技術難題。在專業領域修訂國家標準2項,以第一著作人出版專著《塔式起重機安全技術》,發表論文18篇,獲得專利授權8項。
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專一行,喻樂康在專業領域工作崗位上一直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從事塔式起重機技術34年,帶動中國塔機技術全面升級換代。和許許多多從事塔機研發的技術人員一樣,喻樂康也是中國塔機事業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中國的塔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過了漫長的跟隨史。從蹣跚學步,到自主創新;從技術引進,到中國本土化;從進口替代,到走出國門,一路奮起直追。尤其最近這幾年突飛猛進,走過了國外三十年走過的路。
技術研發 填補空白
喻樂康所在的中聯重科,製造塔機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時代。以科研院所為前身,因此中聯重科在國內一直具有研發的先天優勢。但在國際上,十多年前的中國工程機械技術,一直在國際主流外徘徊。
喻樂康帶領團隊在塔式起重機械領域多年深耕細作,突破超高強鋼桁架結構設計、大型塔機設計及控制、智能柔性製造等行業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品牌壟斷,引領國內大型塔機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喻樂康牽頭成立了「超大型塔式起重機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組,藉助科技創新,迎難而上,實現了產業升級。
全球主跨距最大的三塔二跨懸索橋中國馬鞍山長江大橋工程,要求起重機在23.7米的幅度將220噸的模塊提升200米,當時市場上還沒有一款塔機能夠滿足此施工要求。中聯重科用9個月的時間研發推出了D5200-240塔式起重機,填補了這一技術空白,創造了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多項「第一」。這種超短的交付期在超大型塔機製造史上絕無僅有,這受益於中聯重科在塔機方面多年的科研積澱。而後在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的工程建設中,由於D5200超強的起重能力,大橋設計方案得以改進,直接節約投資7.2億元。這些重大項目和創新背後,都有喻樂康的探索和付出。喻樂康說,他的成長史是和中聯重科密不可分的。
自主創新 放眼全球
為了追求更高的技術水準,中聯重科將眼光放到了全球塔機市場,整合全球資源為其所用。在喻樂康看來,自主創新並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更需要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是在全球環境下的創新。
2011年,中聯重科與德國JOST起重機有限公司籤署技術轉讓協議,買斷國際社會公認的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系列產品的全套技術。平頭JOST化的塔機具備部件更少、受力明確、安裝快捷、便於檢修及運輸等提高效率的特點,其先進的結構設計使得塔機應力集中更低,安全耐用。
引進JOST項目後,喻樂康和團隊開展了一系列JOST技術國產化的工作,並對塔身結構全面改進。中大塔塔身主攻榫頭式標準節,中小塔塔身採用螺栓式。榫頭式結構具有突出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在我國木工行業擁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尤其為明清時期皇宮建設廣泛運用。而榫頭式標準節具有「四向同性」的特點,使其結構更穩定,風阻更小,安裝更高效。
2018年,中聯重科成功收購全球領先的動臂塔機製造企業德國Wilbert。德國威爾伯特有80餘年發展歷史,其生產的高端塔機歐洲市場佔有率第一,中聯重科由此正式宣告高起點踏入歐洲高端塔機市場。
創造標準 實現引領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確立標準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不變信條。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輸出「中國標準」一直都被視為最高追求。
2019年,喻樂康和團隊共同研發的LH3350-120動臂塔機,是全球最大噸位的內爬動臂塔機,具備高性能、高效率、智能化、更安全、易管理等特點。性能強勁創世界之最,其起重力矩3350噸米,最大起重量120噸,相當於能同時吊起17頭成年大象。它在國內以及全球超高層地標性建築以及各種重點工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創造的魅力。
作為中聯重科塔機技術工作的「掌門人」,喻樂康對創新驅動企業發展有著自己的理解:「行業技術每一天都在進步,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話語權。」他說,「過去,我們國家有什麼裝備,工程施工方案就用什麼裝備;現在,工程需要什麼塔機裝備,我們就研發什麼裝備。只要市場有需求,我們就有研發能力!」
喻樂康深耕行業34載,致力於塔式起重機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他帶領團隊突破了超大型塔機的關鍵技術,推動了中國塔機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走出了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並從「跟隨式創新」升級為「引領式創新」,進一步贏得產業發展上的主導權和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
來源:湘工e家、中聯重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