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劉慈欣先生《三體》的走紅,不僅讓大眾知道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而且無不對三體人如鬼魅一般的「智子封鎖」感到心有餘悸。因此,很容易產生一個直觀的聯想,在現實世界,人類的基礎科學從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和哥本哈根學派創立量子力學開始,在百年來已經沒有實質性進步,難道在現實世界也有所謂的智子封鎖?
三體
首先必須肯定,人類的基礎科學在近百年來確實沒有再次迎來發展的熱潮,但這絕不是不正常,更不可能是智子封鎖,而是符合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都不可能長久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事物越是發展到更高層級所面臨的困難就越多。
以汽車發展為例,100多年前只是鐘錶修理工的卡爾·弗裡德裡希·本茨依靠自學,依靠錘子、釘子及自己的敲敲打打就發明並製造了汽車。而在現代汽車製造領域,涉及材料學、工程力學、空氣動力學、人體工程學……等幾十個學科,已經到了沒有高精尖的技術人才,沒有雄厚經濟基礎,沒有嚴苛的工程技術,沒有長時間的積累而不能的地步。
現代科學技術也是一樣,隨著基礎科學進入深水區,不僅要創新一項理論越來越困難,甚至連驗證也變得難上加難。以2019年發現的黑洞照片為例,天文學家動用了遍布全球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組成「事件視界望遠鏡」。從2017年開始連續進行聯合觀測,又經過2年的數據分析才得到這張模糊的照片。基礎物理發展到今天從大型粒子對撞機到引力波測量設備,從巨型天文望遠鏡到巨型計算機,所需的資金、技術投入已經到達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地步,而且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運氣所佔的成分也越來越小。
射電望遠鏡
截止到2019年,人類也只是驗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極小的一部分,還處在兩大理論的門裡面,想要進行下一階段的創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三體》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基礎科學是一門「笨」學問,要想獲得一項成果必須長久的付出,有的科學家甚至窮其一生也很難前進一步。但一旦往前走一步,就會天翻地覆,衍生出無數技術應用,給人類歷史造成深遠的影響。作為基礎科學的熱愛者,和劉慈欣先生一樣,小編也真誠的希望大眾都能對基礎科學給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都是陰溝的蟲子,但總要有人想仰望星空!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