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特別的人都關注我了
作為「老昆明」,提到「雲紡」你會想到什麼?正在紡著紗線的紡織廠?「購物何須滿街走,雲紡市場樣樣有」的批發市場?還是……如果我告訴你,你記憶中的雲紡要自帶「朋友圈」去南博會參展,展出的內容還會刷新傳統商業的認知新高度!作為「老昆明」的你,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雲紡商業中心老照片
從1934年建廠至今,歷經兩次大轉型,「雲紡」品牌伴隨著幾代人成長。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擁有80多年歷史的雲紡以全新姿態融入市場化發展的潮流。
誕生於戰火之中的「碧雞」「金龍」
雲紡的故事第一頁,要把時間倒回百年之前。
1910年,隨著汽笛聲聲的轟鳴,滇越鐵路正式通車;大捆大捆的洋紗、洋布隨火車進入雲南。「而在當時,雲南本土紡織還全是低產出、做工粗糙的手工木機作坊。」雲南紡織集團常務副總裁付滇明講述到,「那些機器紡織的『舶來紗』工藝精良、價格便宜,迅速佔領了大半市場。」
直到1934年,當時的雲南實業家廖雲臺先生在多番考察之後與上海永安紡織公司籤訂合約,創立了雲南紡織廠前身——雲南經濟委員會紡織廠,成為雲南現代紡織工業的開端。1937年8月18日,雲南經濟委員會紡織廠正式開工生產,棉紗商標定名為「碧雞」,棉布商標定名為「金龍」。至此,雲南人才真正結束上千年手工紡織的歷史,走入現代紡織工業的大門。
紡織廠女工
雲紡的誕生,對於當時的雲南乃至全國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
推倒圍牆建市場
雲紡的故事,繞不開她另一個名字——螺螄灣。
「螺螄灣為喃叫螺螄灣?」——不少年輕一輩昆明人小時候都曾問過父輩這個問題。
關於螺螄灣名字的由來,據《昆明地名志》記載:「明初,這裡是滇池的一個湖灣,螺殼成堆,故名。」螺螄灣鵲起於約300多年前,船隻往來於川流田間,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為紀念這一盛世壯景,昆明人籌資建立了「隆盛門」,「螺螄灣,隆盛門,船兒泊,稻花香……」,這首民謠至今仍在傳唱著當時螺螄灣的商業盛況。
紡織廠作業
1992年,「隆盛之景」在已經沒有稻花與船隻的螺螄灣重現。
那一年,青年路實施改擴建工程,讓原本在那裡買鞋、買衣服的老闆沒了地方。以批發為主的經營戶遷入螺螄灣,聚集形成了最早的批發市場。
也是在那一年,與螺螄灣一街之隔的雲南紡織廠先一步意識到了全國紡織工業產能過剩的市場形勢,提出「壓錠減員,退二進三」。11月28日,雲南紡織廠與五華區工商局聯合共建的「螺螄灣一期百貨服裝批發市場」開業,100多名中織車間幹部工人轉崗,走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這段繁榮的時光,一直持續到螺螄灣拆遷。」
2009年2月,隨著昆明城市功能重新規劃調整,螺螄灣商場搬遷消息對外公布。11月30日,盛極一時的螺螄灣市場在這一天徹底關閉。已建立起的獨立「雲紡」商業品牌,形成26個專業交易市場。城市功能的調整,讓雲紡也重新思索前進的航向,進行從傳統批發零售商業向新零售新商業的探索。
2018年12月8日,雲紡博物館正式開館。
雲紡博物館
「雲紡博物館的籌建,是雲紡走上文創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
2016年,雲紡在重新梳理已有業態之後,結合昆明市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市場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確立了向文化商業轉型的基本思路,以「科技、歷史、美術、閱讀、愛情、音樂」六大主題為方向調整業態,雲紡文創商業中心應運而生。
西山區雲紡文創園實現文化產業大轉型
「文化+」 加出6大文創特色產業
如今的雲紡,與「老昆明」記憶中的舊印象可謂是「天差地別」。注入了「文化+」的靈魂後,昔日的「雲紡商圈」梳理出了愛情、美術、閱讀、音樂、科技、歷史等六大文創商業主題。在全新的定位和規劃下,「雲紡」已打造成為集購物、旅遊、休閒娛樂、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多元化分類主題文化創意園。
美術展館
雲紡文創園以文化為核心,以產業為載體,突出特色主題和市場優勢,專注於文化創意的產業鏈和生態圈,融合文化創意、文化消費、休閒娛樂、品質零售、旅遊觀光於一體,形成具有自身歷史文化底蘊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實現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的良性循環。
雲紡文創園中音樂消費產業鏈以樂器經營為基礎,打造集音樂培訓、創作、製作、演藝於一體的音樂消費產業鏈。美術產業鏈則以畫廊為依託,打造集裝飾畫、原創畫展示、交易、創作及美術培訓、畫框、軟裝設計於一體美術主題。進一步探索以雲南獨特的色彩資源優勢,發展為知名的風景畫創作、交易基地。
歷史文化展館
同時,科技雙創主題以目前集聚的大量網際網路科技服務企業為基礎,形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示範基地。據悉,雲紡文創園已立項5G商業示範項目,目前正在開展前期設計、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雲紡文創園還以雲紡博物館、雲紡劇場為平臺,深化文化藝術的市場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此作為雲紡文創園的新亮點、新景點、新引擎,實現以文化商業向文旅商業升級、由園區向景區升級,實現文化創意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旅遊品質。
近年來,西山區認真貫徹落實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活力核心區戰略,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檔升級、提質增量,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較好發展態勢。
文章聲明:文章系春城一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