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找到的L形鐵塊,最後被證實為兇器。
在甬城,有這麼一批「柯南」、「福爾摩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勘驗,猶如披沙瀝金;尋找到的每一個細小痕跡匯聚成涓涓細流,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撥開迷霧顯現真兇。
今天,錢江晚報記者採訪的這位「神探」,是享受浙江省公安廳特殊津貼疑難案件會診小組成員的浙江省刑偵行家,龔建江。
案情
小樹林發現中槍男屍
2006年4月12日早上6點。
35歲的安徽人張某走出賓館,開始每天必修的晨跑。
賓館的門口就是一條小路,一頭連著一片小樹林。
接近這個灌木組成,稀稀拉拉的小樹林時,張某往林中瞟了一眼。
小樹林邊緣的一處空地,一堵磚牆立著,一個人躺在牆旁邊,是個男人,臉被陰影擋住了。
張某湊上前去,馬上又跳了回來。
地上躺的男人雙目圓睜,額頭中間有一個雞蛋大小的洞。
張某跑出樹林,報了警。
早上6點25分,第一波民警到了現場。
一個小時後,作為痕跡專家的龔建江也來了。
還原現場
小樹林就是槍殺現場
小樹林是一個開放的現場,立著磚牆的空地東面是居民住宅,南面臨河,西、北兩面環路,稀疏的灌木林和矮圍牆勉強算是邊界。
死者側臥在地上,上身穿咖啡色外套,下身穿黑色褲子,兩手自然相握,放於胸前,其中左手掌下有個L字形的鐵塊,腳上的黑色旅遊鞋底沾滿泥土。
死者前面的地面上有呈噴濺狀的血跡,還有細碎的人體組織碎屑,不遠處地面上,有隻一次性打火機。
死者的身上帶著身份證,上面顯示他姓楊,河南人,25歲。法醫鑑定,正是腦門上的「X」狀傷口導致了楊某的死亡。
封鎖線內,龔建江開始尋找蛛絲馬跡。
現場有民警初步分析,楊某可能並非死於此地,拋屍一詞被提起。但龔建江不這麼看。
觀察可以發現,灌木林早被踩出兩條小路,意味著這裡經常有人活動。如果在這裡拋屍,那說明兇手選擇拋屍地點極其不上心。
另外,對於一個開放性傷口來說,如果在沒有包裝物的情況下搬運必然會滴下血跡。可除了屍體旁邊一點點血跡外,其他地方我們都未發現血跡,連可用於包裝、運輸屍體的遺留物也沒有。
另外,楊某胸口放置的L字形鐵塊也暗示了這一點。如果屍體是從別處搬運過來,鐵塊在途中就會滑落,除非是兇手故意為之。
最為重要的是,小路上發現了楊某鞋印,楊某鞋底也粘附了周邊的野草。
根據這些痕跡,可以判斷,楊某是自行走到這裡,這裡就是命案的第一現場。
推斷
他死於近距離槍傷
楊某雖然向右側側躺,臉部血跡也只往右側個方向流淌,可是右側肢體卻沒有傷痕,也意味著楊某是坐姿受傷倒地,此後再也沒有移動過。
死者雙手手掌上都有黑色的汙垢,說明他時常操作機械。除了腦門的傷口,楊某再無其他體表傷口,這道傷口很特別,直徑有4.2釐米,整個形狀呈「X」形,看起來不像是常見刀具造成的創口。
大家認定,這個奇特的傷口是案情的關鍵,但具體是什麼,現有的證據無力說明。
龔建江又看出了什麼?
由於傷口粗糙有撕裂狀,首先肯定排除銳器所傷。鈍器可以造成這樣的傷口形態,可需要強大的打擊力,不是正常人為能夠一次打擊可以造成的,所以也排除。
難道是交通肇事致死?可死者身上除正腦門創口外,其餘部位基本上沒有損傷,這條也被排除了。
此時,法醫又在死者顱內底位置提取到一枚直徑7.9毫米,長15、2毫米的金屬類圓錐體。
隨著鐵塊的跳出,我腦海裡立馬閃過「工傷」。因為當地曾經出現過工廠裡有工人受傷,在送醫院途中死了,老闆怕死者家屬鬧而棄屍滅跡的事件。可這又和之前確定的「男子是自行走到現場」的結論又發生矛盾,所以也被排除。
伴隨著一個個推論被排除,留下來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這時,剩下的最大可能性是:槍傷。
不過,屍體上的傷口與常見制式槍的傷口有很大的差異,沒有前進後出的貫通傷。
穩妥起見,我們又多次勘察,以及對傷口的檢驗,最終在實驗室裡發現了含有超常人量的硫、鋁化物,疑似射擊殘留物。
峰迴路轉。
再回過頭去看找出那個1.5釐米長金屬圓錐物,樣子很像是彈頭;並且在顯微鏡下仔細尋找,可以看到二簇細小的縱向平行擦劃線條,這個應該是彈頭射擊後留下的痕跡。
經過這一系列檢驗和痕跡分析,我們判斷,男子是被槍擊致死,而且還是近距離射擊。
兇器
L形的鐵塊原來是火藥槍
從現場痕跡來看,楊某是自行來到此處,坐著的時候遭受了近距離槍擊;然而,現場並沒有第二個人的痕跡,甚至,沒有掙扎打鬥的痕跡。
於是,新問題又出現了。
楊某為何來此?他在等誰?他等的人是否就是兇手?槍是什麼樣的槍?兇手如何離開,又如何如此巧妙的消除痕跡?
案情又陷入迷霧。
一般的命案,原因無非就是:為財、為情、為仇和自殺,以及意外。
為財?民警在現場找到了楊某的錢包,錢不多,但都還在,手機也在。楊某的衣著完整,沒有打鬥的痕跡,不符合劫財跡象。
為情?楊某是一個月前通過網絡招聘來到北侖上班的,初來乍到幾乎沒有朋友,更別談女朋友了。在工友眼裡,楊某平時為人低調,更談不上厭世自殺。
到底是什麼原因?
現場。只有回到現場,才能找到真相。
民警利用金屬探測器對整片荒草地進行搜索,可是既沒找到射擊後留下的彈殼,也沒找到射擊的槍枝。
大家陷入一團無緒,只能又把目光重新對準了現場提取的物證。
這一次,那塊L字形鐵塊跳進龔建江的眼中。
這個L字形鐵塊,由兩個長方形鐵塊焊接而成,其中一個鐵塊上有一個8.1釐米深,直徑0.8釐米的孔,在孔的根部,有一個1.8毫米的小孔,握在手中,樣子有點槍的味道。
再結合之前找到的類似彈頭的金屬圓錐體,我判斷這個「L」字形鐵塊極大可能是一支簡易的火藥槍。大孔是槍口,小孔是點火口。
實驗室檢驗的結果,也印證了我的判斷:在鐵塊和死者手上均發現了煙火藥燃燒後所留的殘留物。
真相
他用自製的土槍誤殺了自己
「楊某應該是死於自己的槍下。」龔建江的結論讓所有人吃驚,「沒有別的兇手。」
事實證明,龔建江的猜測大膽,但正確。
根據龔建江的猜測,民警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查。在對楊某的工廠仔細調查後,警方發現楊某畢業於技工學校,動手能力很強,平時喜歡鼓搗一點小東西,在現場發現的「L」 字形鐵塊就是工廠的半成品,工廠的倉庫裡還有一些煙火。
另外,有人反映,事發前幾天,楊某曾在半夜獨自焊接過東西。
根據現場勘查、屍體檢驗、理化檢驗情況,結合調查訪問,警方分析認為:
由於初來乍到,性格內向,楊某在寧波沒什麼朋友,下班之後也無事可做。當動手能力很強的他發現單位有帶孔洞鐵塊時,便產生了製作火藥槍的念頭。
他利用現有的材料,加工出L形的火藥槍,又利用圓鐵條和煙花火藥加工成子彈。
4月11日晚,滿月,楊某帶槍來到小樹林,在填裝完成後,想要試槍。
他用一次性打火機點燃引信後,垂落的印信燙到左手。意料之中的槍響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案發前連日陰雨,硝含量高的煙花火藥受潮之後燃燒變慢。
楊某好奇,調轉槍口查看。
槍響了。
金屬彈頭擊中了楊某前額部,楊某向右側倒,雙手自然垂落,L字形槍掉落於左手掌下的胸部位置上。
所以,沒有其他兇手,楊某槍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