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耳機無線化是大勢所趨,但初見HIFIMAN ANANDA-BT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吐槽,這耳機的定位是否有點過於奇葩了?
如此大的耳機,出街肯定是不方便的,加上開放式結構,隔音效果也堪憂,不太適合室外使用。如果在家或者辦公室使用,那麼我們為什麼不上有線的大耳機呢?畢竟HIFI圈盛傳「藍牙聽個響」,就我個人使用經驗來說,也確實如此。不過開始使用後,居然發現ANANDA-BT卻有著不錯的實用性,無線大耳機,在室內用起來是真方便,沒有線材礙手礙腳,起身移動也不用摘下耳機,最主要的是ANANDA-BT音質上居然也相當過得去。關於ANANDA-BT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看1.音質「最好」的藍牙耳機
圈內之所以盛傳「藍牙聽個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藍牙編碼自身問題,市面上常見的編碼格式基本都是有損的,傳輸過後的音源只有MP3的水準,這在無損和Hi-Res盛行的HIFI圈是不能忍受的。ANANDA-BT支持目前最頂級的藍牙音頻協議,包括HWA、LDAC、aptX-HD、AAC等,其中HWA和LDAC可以提供無損級別的音源信號傳播,所以音源傳輸上是有保障的。PS:安卓手機,只要是8.0以後的版本,都可以在開發者模式下開啟藍牙LDAC傳輸模式,9.0基本都會識別後直接開啟。
其次內置了升頻電路可以提升有損音源的品質,即使是普通的流媒體音源,如蘋果音樂、網易雲等,ANANDA-BT下的聲音都有著更好的解析力和細節還原能力。
再就是聲學上的優勢,ANANDA-BT的原版ANANDA本身就是平板振膜耳機,而且是HIFIMAN家中高端產品線的主力,所以聲底優勢明顯,相對市面上動圈旗艦大耳機來說,都有著明顯優勢的,更不要提面對大眾市場的普通藍牙耳機了,這種音質上的優勢頗有「降維打擊」的意思。2.更易於驅動的大型耳機
傳統的有線大耳機(特別是旗艦),要驅動好,臺式解碼耳放一套是必須的,電源線、過橋線等都是需要糾結一下的,即使是隨身前端也必須是「磚頭」級別的,想用手機或者筆記本直推?對不起,聲音打不開,要麼人聲與伴奏混在一起,要麼高頻或者低頻伸展不開,至於要推的「精彩」,那時間、精力和金錢三者缺一不可,越是旗艦越難「伺候」。
ANANDA-BT的作為一款藍牙耳機,推力全看自己,除了普通的藍牙模塊外,還有額外的升頻電路和耳放模塊(官方稱來自R2R2000),來保證音質和推力,再加上原版的ANANDA本身也不是特別難推,所以ANANDA-BT起點是非常高的,特別聲場和兩端的延展上,能「舒展」開來,儼然一付「被伺候好了」的(大耳機)表現,挺接近原版ANANDA的聽感。
藍牙模式下也能展現出平板振膜的優勢,音域更廣,解析力更高,失真更小,聲場還原更佳,不過細聽下,還是會發覺聲音的密度感略微欠缺,低頻聲音不夠豐滿。
ANANDA-BT也可以作為有線耳機使用,但別誤會,不是普通的3.5mm接口,而是直接走USB口,數字解碼模式。HIFIMAN送了一根C to C的數據線,直接連接手機、PC、MAC等設備的USB口使用,工作時手機等前端只輸出數位訊號,數模轉換和信號放大還是通過ANANDA-BT的內置解碼和耳放電路。與藍牙模式相比,USB數字解碼模式直接支持硬解192kHz/24bit的音源,音源損耗會更小,音質也會更好,密度感缺失和低頻聲音不飽滿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所以,無論是藍牙模式還是USB數字解碼模式,ANANDA-BT都是自給自足,不需要配解碼、耳放之類的,搭配方面就完全不需要糾結了。
回到開頭,ANANDA-BT是第一個將旗艦大耳機無線化的產品,雖然初看讓人覺得奇葩,但仔細想想,其實也解決了一些使用上的「癢點」,它是對前端需求最少的旗艦大耳機,也是音質最好的藍牙耳機。其實,如果你想聽旗艦大耳機,又覺得攜帶前端線材什麼的不方便,那麼就可以考慮ANANDA-BT,例如室內、辦公室或者長期出差等使用場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