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璇最近微博「秀恩愛」,弄得大家暈乎乎。網上如此,線下如何?
有記者探班發現,葉璇在美食節目裡表現很正常,交往等無異樣,還大膽吃蟲。起初,葉璇是不願意的,但在導演的「誘惑」下,最後還是吃了。原因很簡單,導演說:你把這蟲吃了,收視率會漲五個點。——萬惡的收視率呵!
葉璇吃蟲瞬間。這,就衍生出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做美食節目,搞點奇怪食材,收視率似乎就會漲。看過那麼多節目,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小到蛆蟲大至腐爛的斑馬,都見過有人往嘴裡塞。說句實在話,我們有些美食節目之所以出「怪招」,大多與節目宗旨無關,只是博眼球罷了。
既然要講恐怖食物,那我今天就來個徹底的——曝光五大恐怖食物。這些,對部分人來說是美食。它們是有歷史的,並不是為了吃而吃。目測,很少被國內的綜藝節目復用。
孟非在《非誠勿擾》吃毛雞蛋。「毛雞蛋」這個食材,很多人都見過。但是,在綜藝節目裡出現的次數並不多。印象最深的,是在《非誠勿擾》裡。一個俄羅斯帥哥端一盤「毛雞蛋」上來,嚇壞眾人。孟非卻一口氣連吃六個,寧財神忙擺手說:「哎呀,你可別再吃了,我實在受不了啦!」
「毛雞蛋」是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很常見的漢族小吃。是雞蛋在孵化過程中受到不當的溫度、溼度或者是某些病菌的影響,導致雞胚發育停止,死在蛋殼內尚未成熟的小雞。雖說有不少人覺得這東西噁心,難以下口。但據說「毛雞蛋」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嗯,是據說啊!
專家稱:毛雞蛋如果保存不好,可能有很多細菌。根據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節目調查顯示,如果「毛雞蛋」保存不當,是會滋生很多細菌的。這種美食,一些節目不妨試試?
因紐特人吃「醃海雀」。「醃海雀」成品「醃海雀」這道菜,是在紀錄片《人類星球》裡看到的。
「醃海雀」是一種起源自格陵蘭一帶因紐特人的傳統飲食。主要做法是:將捕獲來的海豹腔內裡器官挖空,之後把抓來的海雀不去掉羽毛或嘴喙,直接塞進海豹肚子裡。在塞進的過程會儘可能填滿,一般情況一頭海豹約可塞入百隻左右海雀。在塞完海雀後,會把海豹肚子縫住並填上潤脂給密封,再放在地面裡用石頭壓住減少空氣存在。其等待發酵的時間約需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等到食物短缺時,就把「醃海雀」拿出來吃。從海豹肚內取出後,將全身羽毛拔掉。除可直接撕裂生肉來品嘗外,也可用嘴在海雀排洩處吸食裡頭發酵過的內臟漿液或是頭內的腦漿。另外內臟也能作為當地烤肉時的調味醬。
吃這個菜的條件很高,非一般節目能成行。當然,也很少有人敢試吧?
鄭俊英吃發酵鰩魚。 發酵鰩魚,聞起來很「臭」。「韓國發酵鰩魚」韓國《飯桌之神》節目,有道菜燻得歐巴鄭俊英翻白眼。它就是——韓國發酵鰩魚。
鰩魚,無膀胱,無腎臟,通過皮膚滲出形成尿酸來消化廢物。此類魚一般在新鮮時食用,但韓國人不這樣做。他們把一大堆新鮮的鰩魚放進一個冷庫,然後等。有時等一個月,有時更久。等魚產生一股明顯的「芳香」,就是公共廁所那股味兒。當這股味道達到頂峰時,就可以把它拿出來了,切片,生吃。
其實,從圖片或者視頻上看,真的沒什麼。它的殺傷力主要在於體驗後那種銷魂的感覺。有食客這樣形容,「剛吃下去的時候真的沒什麼感覺,一旦咀嚼過後是無法想像的嗆味。在咀嚼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阿摩尼亞,簡直臭到翻天。很像廁所的味道,一點也不誇張!」
這道菜,拍是拍不出效果的。一定要去體驗。臺灣廚師詹姆士,嘗遍天下食物,最怕發酵鰩魚。聞都聞不得。
蔡瀾在節目裡聊「三吱兒」。這道菜,我在綜藝節目裡沒有見過實操。只是在蔡瀾做客的《夜夜談》裡,看其聊到過。
剛出生的活老鼠弄一盤,調料準備一盤。食用者用筷子夾住活老鼠,老鼠會「吱兒」的叫一聲,這是第一吱兒。放到調料裡時,老鼠又會「吱兒」一聲,這是第二吱兒。當放入食用者口中時,鼠發出最後一「吱兒」,共三吱兒。
此菜在網上被列為禁菜,因過於殘酷,很多網友不願意承認其真實存在。其實,現實生活中,真有人在吃。有人上傳某飯店視頻,只見客人快速夾起老鼠,往火鍋裡下……
《跟著貝爾去冒險》節目中,明星們吃過烤竹鼠,嚇得韓雪等心慌慌。但不管怎麼說,這與「三吱兒」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主持人吃「牛屎醬」。「牛屎醬」製作過程,心理承受能力一定要強。
「牛屎醬」看了「牛屎醬」這個名字,你應該能想到是什麼。這麼說吧,「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此生吃過最噁心的東西,就是熊糞。可見,此類食物的殺傷力有多強。
美食節目《美食大三通》寮國那集,專門介紹了「牛屎醬」。經過特調的寮國式牛屎醬,是老饕才懂得享受的美食。製作方法是:牛腸只挑12指腸的部分,因為這個部位剛好是牛把草吃進肚子裡,經過初步消化過,殘留下來最精華的部分,被指是非常營養養生的。把這部分大便截下來,放鍋裡熬,加入辣椒等香料。嗯,吃起來有點苦味,還有青菜味……
其實,貝爾吃熊糞,只是一個成品,閉眼就能完成的事。但牛屎醬的厲害在於,你要看著這個東西慢慢熬,慢慢分解……從一個成品到另一個成品,那種苦楚,非一般人能接受。
美食節目要是吃這個,那收視率估計不只是漲五個點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