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實驗室」——彩色的蝙蝠,沒見過吧?

2020-12-04 金羊網

「走進實驗室」——彩色的蝙蝠,沒見過吧?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21

為了深入了解蝙蝠,記者走進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採訪到與蝙蝠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張禮標研究員。

跟隨蝙蝠學家張禮標,一起打破對蝙蝠的誤解

文/圖/視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鋼 實習生周惠宇、熊杰

2020年初,當科學家宣布新冠肺炎病毒與SARS病毒同樣都是來源於蝙蝠時,這個被看作是 「罪魁禍首」的動物再次成為話題中心。一時間,「蝙蝠」的毒王形象深深印在人們心裡。

我們在平時生活的小區裡就能看到蝙蝠,它們會傳播病毒嗎?人們還能跟蝙蝠和諧相處嗎?

為了深入了解蝙蝠,記者走進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採訪到與蝙蝠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張禮標研究員。他的辦公室位於一座二層小樓,一大半空間都用來存放蝙蝠翼膜樣本和捕捉器材,外面的過道也被裝滿蝙蝠標本的鐵皮箱佔滿。當記者提到疫情過後人們對蝙蝠的態度時,張禮標無奈地搖搖頭說道,「人們對它的誤解太多了」。

冠狀病毒不會通過蝙蝠直接傳播給人類

SARS、MERS、伊波拉、狂犬病和新冠肺炎病毒——都來源於蝙蝠,這些病毒會通過接觸或食用蝙蝠傳播給人類嗎?

張禮標給出了答案:從目前掌握的證據來看,冠狀病毒不會直接從蝙蝠傳染到人身上,但狂犬病和伊波拉可以直接傳染給人。

冠狀病毒從蝙蝠到人的過程中,中間宿主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在追溯SARS病毒的傳播路徑中,科學家們發現,病毒在原宿主蝙蝠體內並非十分活躍,但進入新宿主——果子狸體內後,便開始成千上萬次的突變,在某一次突變過程中完成可以傳給人類的步驟,導致了疫情的爆發。據現有研究來看,此次的新冠肺炎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傳染路徑可借鑑SARS,但具體的傳播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證明。

「病毒在宿主體內會發生多次突變,只有極少數的突變可能會使病毒傳染到人身上,造成人類發病」,這意味著病毒傳染給人類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並非每一次突變都會導致病毒在人類身上爆發。「但是病毒的種類很多,像伊波拉和狂犬病毒就可以直接傳染給人」,張禮標強調,不能一概而論病毒的傳播過程。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傳播途徑。如果被一隻攜帶狂犬病毒的蝙蝠咬了一口,病毒很大機率會通過血液傳播給人類;如果在密閉空間內,病毒達到一定濃度,可能會從呼吸道傳染。但是在高空飛行的蝙蝠,距離和密度沒有達到病毒傳播的條件,被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蝙蝠經常在夜晚出沒,甚至會飛進家中,它會不會傷害人類呢?張禮標輕鬆答道:「不必過於害怕,你不傷害它,它就不會咬你。當它找不到飛出去的窗口時,可能會在房間裡轉來轉去,有時候甚至轉半個小時都不一定能出去。所以一直開著窗,等他飛出去就好了。也可以拿工具稍微趕一趕它,給它指明方向。」

蝙蝠怎麼抵抗病毒?

既然蝙蝠本身就是個毒罐子,那它們怎麼抵抗病毒對身體的侵擾?

張禮標從兩方面進行了解答。首先蝙蝠擁有強大的基因系統,在不斷的突變和修復中,使自身遠離了炎症風暴。其次跟體溫有很大關係,「但如果說蝙蝠時刻都保持高體溫來抵禦病毒,這樣是不準確的」,張禮標為記者釐清了這一誤讀。

嚴格來說,蝙蝠是變溫動物。當蝙蝠在飛行時,體溫的確在四十度以上,體溫與抵抗力呈正相關關係,所以在飛行時,它們抵抗病毒的能力隨之增強。但是在蟄伏時,蝙蝠的體溫會根據環境溫度變化,冬眠時的體溫就更低。

那蝙蝠強大的免疫系統會有漏洞嗎?張禮標曾在實驗中證明,蝙蝠跟人類一樣,在懷孕期間,抵抗力會下降,所以在這一時期內,冠狀病毒更容易在群體內傳播。而且蝙蝠群體的「繁殖同步化」非常明顯,即它們會選擇在五月左右集體產崽,保證幼崽剛出生時就可以吃到新鮮食物。這種繁殖同步化導致大部分蝙蝠在同一時間段內免疫力下降,為冠狀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溫床。

看似有蝙蝠的地方就有病毒,其實並非每隻蝙蝠都攜帶病毒,就像人類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先天疾病。張禮標說:「我們在考察中發現,當蝙蝠處於抵抗力較低、病毒更容易傳染的懷孕期間,冠狀病毒在群體中的陽性率也僅有10%左右。」

世上真的存在吸血蝙蝠?——當然!還有你沒見過的彩色蝙蝠

吸血蝠在世界範圍內有三種,但不生存在我們國家。中國有130多種蝙蝠,廣東就有六十多種,其中包括SARS病毒的宿主中華菊頭蝠,和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病毒的宿主中菊頭蝠。華南地區蝙蝠的物種類型、個體數量與華北地區相比較多,甚至很多類型只分布在南方,比如蹄蝠和部分菊頭蝠。

按照進食種類劃分,蝙蝠可分為肉食類和植食類。張禮標向記者介紹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蝙蝠: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是吃果實的狐蝠,展開雙翼有一米八至兩米,身長跟小型犬類似,但體重僅有兩斤多。腦顱呈扁形的扁顱蝠,它們為了躲避蛇類的追捕,經常鑽進竹筒狹長的裂縫中,久而久之便進化成了扁頭顱。擁有強壯後足的大足鼠耳蝠,可以直接用足從水中抓起魚吃。南蝠會在空中抓小鳥吃,蹄蝠主要以夜蛾為食。

我們常見的蝙蝠大多為黑色,其實蝙蝠的毛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淺。剛出生時偏褐色或黑色,成年後毛色逐漸變灰,老年階段甚至會變成金黃色。世界上不僅有深色蝙蝠,還有一種彩蝠,以黃色和褐紅色的毛髮為主。蝙蝠的毛色與棲息地有關,彩蝠主要以芭蕉樹枯葉樹為居,淺色的毛色能更好的幫助它們隱藏自己。大部分深色蝙蝠喜陰冷,主要棲息在下水道、橋底、建築物縫隙,以及天然山洞、防空洞等洞類,還有一類僅有三克左右的蝙蝠棲息在竹筒裡。

蝙蝠的存在並非百害而無一利

「在我研究蝙蝠的這20多年裡,這個物種的數量起碼下降了一半」,談到對蝙蝠的保護工作時,張禮標充滿憂慮,「前幾年我擔心人們吃它,經過疫情之後,我擔心人們滅它」。

讓人聞風喪膽的蝙蝠並非只會帶來疾病,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的啟發上,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多。

植食蝙蝠可以助力種子的傳播。有些萌芽力較低的種子經過蝙蝠的消化道後,外面那層比較堅硬的殼 會被軟化,再經過蝙蝠的糞便排出到達土壤中,萌芽力會大大提升。肉食蝙蝠對害蟲的控制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吃害蟲這一工作中,如果說鳥類是上白班的話,那麼蝙蝠就承擔了夜班的任務。張禮標說,他曾去到廣西省一個山洞進行考察,洞中棲息著幾十萬隻蝙蝠。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個山洞周邊地區的害蟲主要靠蝙蝠控制,基本不會使用農藥。

我們都知道,雷達的工作原理跟蝙蝠的超聲波功能非常類似。對蝙蝠的深入了解,給人類提升雷達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經驗。這種仿生學也可用於軍事領域。蝙蝠依靠空氣動力飛行,運用超聲波精準定位獵物,對這些特性的研究可以應用於提高飛行器對距離和方位的精準判斷。

但是近幾年蝙蝠的數量急劇減少,給生態平衡帶來一定壓力,張禮標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是化學農藥的使用。化學農藥主要用來消滅害蟲,肉食蝙蝠吃了被毒的害蟲後,農藥在體內不斷累積,最終導致中毒身亡。第二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植被的破壞導致其他動物的棲息環境發生變化,數量減少,蝙蝠的食物也相應減少。第三是棲息地的破壞。近幾年旅遊業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洞穴開發上。洞穴是蝙蝠的棲息地之一,修路、裝燈、接待遊客,都是對棲息地環境的破壞。

張禮標研究了二十多年蝙蝠,在蝙蝠數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他表示很遺憾,這不僅是自身科研工作的一個困境,而且非常不利於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希望人們不要對蝙蝠有太多誤解,也不要去食用,它的肉就是蛋白質而已」。

編輯: 正龍

相關焦點

  • 彩色瓜子「走進」實驗室 檢出非食用色素、礦物油
    在孫希雲博士的實驗過程中這些瓜子都褪下彩色的外衣。視頻截圖  推薦詞:彩色瓜子  詞解提要:昨日下午,記者走訪了家樂福、樂購、大潤發等沈城多家大型超市。超市內已均無散裝彩色瓜子銷售。  昨日下午2時許,大潤發超市2樓散貨乾果區,一排排已經包裝好的各種散貨乾果擺在貨架上,唯獨沒有了綠茶瓜子。
  • 非洲有一些你沒見過的動物,馬臉蝙蝠和「鳥中哈士奇」上榜
    非洲有一些你沒見過的動物,馬臉蝙蝠和「鳥中哈士奇」上榜 如果你喜歡看動物世界的話,那一定會很熟悉一個大陸,那就是非洲了!作為一片物種極多的陸地,非洲不知道誕生過多少奇奇怪怪的物種。像什麼馬臉蝙蝠啊、鳥中哈士奇等讓人驚嘆不已,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你從未見過的一些非洲動物吧!
  • 漲姿勢 | 這些彩色的蔬菜水果你都見過哪些
    平日裡逛菜市場以為自己看到的蔬菜水果已經很全了,沒想到還有很多顏色奇怪的食物,不知道這些五顏六色的蔬果,你們都見過哪些呢?黑西紅柿據說黑西紅柿原產於南美洲,是番茄中的珍品,比紅色的西紅柿營養更豐富。五彩荔枝彩色香蕉吃了那麼多香蕉,就是沒見過彩色的香蕉……還有獨樹一幟的紅香蕉果肉當然還是白的黑白黃草莓吃過紅草莓,你吃過黑、白草莓嗎?
  • 十種罕見的彩色寶石,有些你肯定沒見過
    彩色寶石顏色豐富多彩,對於彩色的閃亮的寶石,相信很多人都拒絕不了這些亮閃閃的寶石,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10種寶石罕見寶石,都很漂亮,你都見過沒?一、塔菲石說起塔菲石,相信很多人對它感到陌生,塔菲石在全世界的產量都很小,是一種稀少的寶石,但經常被誤認為是尖晶石。
  • 月球彩色照片,你或許沒見過吧?看上去好美,好真實!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攝影類雖然在明亮月光的映照下,沒能好好欣賞到英仙座流星雨的風採。但你知道嗎,我們熟悉的老面孔——月亮,也可以拍出不一樣的色彩!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拍攝月球表面的細節時只能得到近似黑白的的圖像,而近年來的一些技術讓愛好者們也可以拍出彩色的月球,並揭示出月球表面的一些礦物學特性。月球 攝影 / 虞駿1967年,法國天文學家魯道繪製了一張月面圖,與以往月面圖不同的是,這張圖是有顏色的。魯道細緻觀察了月球上不同位置的顏色,並將這種顏色差異放大著色。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張真彩色的月球手繪圖。
  • 【估計你沒見過】蝙蝠都吃些啥,蝙蝠如何走路,蝙蝠用口自慰
    小編蝙蝠身上病毒多是有原因的看看它每天都吃些什麼吧蝙蝠會吃一些動物
  • 見過個頭大的牛,沒見過吃草還能全身是肌肉的牛吧
    1、在我們的印象中豬都是肥肥胖胖的,全身都是肌肉的豬沒見過吧,看下圖。2、動物界的拳擊手袋鼠,據說一頭訓練有素的袋鼠可以跟重量級的拳擊手一戰。3、見過個頭大的牛,沒見過吃草還能全身是肌肉的牛吧。今天她朋友圈發了條動態,那些我困難時幫助我的人我會永遠記得,不幫我的,等我5年後賺了1040萬,你們就等著後悔吧!咋辦?【幽默笑話】前幾天玩遊戲號被盜了,心情很鬱悶。老爸過來開導我,說:「遊戲我不懂!你能跟我打個比方被盜號是什麼感覺嗎?」我說:「就好像你分了幾次藏在床板下面的三千塊錢私房錢一下子被偷了一樣,不能聲張,只能窩火。」我爸立馬捂住我的嘴說:「盜號的忒狠了。」
  • 彩色的雪?和科學老師一起來做實驗吧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龔豐碩  通訊員王耀輝「同學們,你們見過彩色的雪嗎?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彩色的雪的魅力吧。」12月1日,管城區十八裡河中心小學科學老師王小麗帶領三年級學生開展了課後延時實驗課《彩色的雪》。
  • 帶你走進DC漫畫裡的蝙蝠女俠!
    甚至連蝙蝠俠身邊的一些女性角色,比如貓女和蝙蝠女都算是女神了,但DC漫畫裡,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其實是蝙蝠女俠。蝙蝠女俠(Batwoman)和蝙蝠女不一樣,甚至比蝙蝠女更厲害,接下來一起看下漫畫裡的蝙蝠女俠吧!初代蝙蝠女俠登場!
  • 農家院驚現10釐米彩色蜘蛛,你見過嗎?
    蜘蛛其實並不罕見,但是10釐米的彩色蜘蛛您見過嗎?金鄉市民王保洲家最近來了一隻這樣彩色的蜘蛛,引得鄰居們紛紛前來瞧稀罕。
  • 400多隻蝙蝠入侵老宅,大爺嚇得夠嗆……
    近日,台州黃巖寧溪的王大爺家裡來了群「不速之客」—蝙蝠這群蝙蝠霸佔著大爺的老宅不僅把大家嚇得夠嗆連趕來的民警也直呼沒見過…我家裡飛來好多隻蝙蝠,你們快過來幫忙!」4月18日上午9點,黃巖公安分局寧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自己在烏巖頭村附近的老宅裡發現一群蝙蝠,數量多到驚人。接警後,民警迅速帶隊趕往現場處置。「我在門口守著的這會兒功夫,又有好幾隻蝙蝠飛進去,簡直太嚇人了!」民警的車子剛一停下來,報警人王阿公就焦急地走上前來。
  • 關於舉辦廣州產學研之「走進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專場的通知
    關於舉辦廣州產學研之「走進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專場的通知 2020-09-23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漲見識】彩色仙人掌,90%苗木人沒看過!
    仙人掌人人都見過,仙人掌開花也有不少人見過,五彩繽紛的仙人掌你們見過嗎?連黑色的仙人掌都有!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多彩的仙人掌世界吧。
  • 公認高顏值的4種彩色水果,藍西瓜忍了,最後一種00後見過嗎?
    好看的水果是不斷的在出現,有些很新奇的水果顏色也不斷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在許多人看來一些都是很新奇,自己沒有見過就很想去試試。有些水果的顏值很高,也得到許多人的喜歡,然而公認高顏值的4種彩色水果 ,藍西瓜忍了,最後一種00後見過嗎?一起來看看吧!
  • 400多隻蝙蝠入侵老宅,倒掛在房頂上,浙江一大爺被嚇得夠嗆……
    前幾天,浙江黃巖寧溪的王大爺家裡突然來了一群「不速之客」——蝙蝠。這群蝙蝠霸佔著王大爺家的老宅,密密麻麻,不僅把大家嚇得夠嗆,連趕過來的民警也直呼沒見過。民警和消防先後趕到,合力用高壓水柱對蝙蝠進行「驅趕」,隨後妥善安排進行消毒措施。
  • 世界上最大的,你絕對沒見過
    世界上最大的,你絕對沒見過 ▼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
  • 傳奇寫在大地上:走進中科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轉載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走進中科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轉載)作者:李晨陽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0/8/18 9:14:5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8/444275.shtm
  • 巨蟒吞食巨型蝙蝠:脖子撐變形
    蟒蛇吃小動物並不罕見,但一隻巨蟒吞食一隻巨型蝙蝠,還是在自己後院,這場景,恐怕沒幾個見過吧。據外媒報導,來自澳大利亞的Shane Tuer和Mille Stoevring夫婦就在自己家後院見到了震撼一幕:一隻三米多長、倒掛在樹上的巨蟒吞掉了一隻巨型黑色蝙蝠,整個過程持續長達30分鐘。他們被深深吸引住,並拍攝了照片。
  • 15張沒見過的圖片,你覺得哪一張最神奇?世界上最大的蝙蝠
    鏢蛙個頭最小,但也是毒性最強的個頭還沒筆尖大乍一看是不是像草原比薩斜塔內部是空心的但從小到大都沒人告訴我們錘頭蝠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是不是很像外星生物!這是一篇優質的文章,快把它轉發出去吧!我是 ,主頁還有更多讓你眼界大開的圖片,歡迎關注我!
  • 培養皿裡的藝術,細菌變成了「彩色底片」!
    畢業於北京大學藥學院,卻沒有選擇走進實驗室和藥房。2009年開始科學寫作,擅長挖掘日常生活所見中的科學與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