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北京大學藥學院,卻沒有選擇走進實驗室和藥房。2009年開始科學寫作,擅長挖掘日常生活所見中的科學與選題。善於與謠言作鬥爭,目前執掌科學人「謠言粉碎機」,是果殼網第三代「謠言粉碎娘」。擁有個人公眾號"酷炫科學"。
來欣賞幾張「培養皿彩畫」吧!跳上水管的像素馬裡奧:
各色瓜果:
以及畫風抽象的彩色蜥蜴(?)圖案:
蜥蜴的原圖是荷蘭版畫家埃舍爾(M. C. Escher)1943年的作品,有趣的是,這些蜥蜴圖案的形狀是完全一樣的,卻可以完整地填滿一個平面。
圖片來源:網絡
在培養皿上畫畫並不是稀罕事,這一直是微生物學家們喜愛的活動(AI:有點不懂你們微生物學家……),其中也不乏佳作。不過,上面這些培養皿彩圖和之前的作品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們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細菌在「感光」之後呈現的圖像,就像膠片那樣。
這是麻省理工Voigt實驗室向世人展示的科研新成果。在這些培養皿上生長的大腸桿菌具有特別的「感光顯色」技能:它們能分別對紅、綠、藍三種光做出反應,並在「感光」後產生對應顏色的色素物質,當這些色素物質累積足夠多之後,我們就看到了上面的這些彩色圖像。
當然,一般的大腸桿菌完全不具備這種能力,要讓它們變成活的「彩色底片」,需要進行複雜的基因編輯工作。在這些彩色感光細菌中,研究者一共植入了18個基因,這其中包括負責感光的部分,負責生成色素物質的部分,以及負責調控的部分。這改造,可以說是個大工程了。
12年前,Voigt實驗室的研究者們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了。在2005年的時候,他們成功地把細菌改造成了培養皿上的「黑白底片」。那一次引入的基因數只有4個。現在,他們又實現了複雜得多的功能。
這是黑白版的效果(AI:飛天意面大神萬歲!)。
那麼,細菌彩色底片有什麼實用價值嗎?
其實沒有。
但它展現的是生物技術的新潛力。研究者們成功地用三種不同顏色的光分別操控了細菌,最終達到了不同的效果(細菌生產出不同顏色的色素),借用類似的技術,將來人們就可能讓細菌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了。現在,細菌們已經在幫助人類生產藥物等物質,在大規模的生產當中,用光來對細菌進行「操縱」,會是一個便捷的方法。
培養皿上的馬裡奧還是挺萌的。研究者們還為這些彩色感光細菌想好了名字:迪斯科細菌(disco bacteria)。是不是感受到了閃閃發光的「彩燈」特效呢?
題圖來源:pixabay
信源: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31983-bacteria-engineered-to-produce-living-full-colour-photographs/
http://www.nature.com/news/light-sensitive-e-coli-paint-a-colourful-picture-1.22026
作者:窗敲雨
排版:紅色皇后
來源:酷炫科學
題圖:herbie.ucsd.edu
松鼠會ID : squirrelclub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公眾號 酷炫科學
微信號 :SciencePorn
新浪微博:@酷炫科學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用培養皿和細菌「繪製」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