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2020-09-11 科技工作者


聲波鑷子裝置的三種模型

美國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們展示了一套利用聲波操縱培養皿中粒子和細胞的設備模型。這些設備被稱為「聲波鑷子」,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製造此類型工具。

目前這些工具僅在具有特定設備的專業實驗室使用,可適用於不同環境。該論文於9月9日發表於《科學發展》雜誌。

「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聲鑷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粒子捕捉擴展到三維空間內細胞及生物體的精確旋轉和平移。

雖然「聲波鑷子」功能強大,但它目前還未被廣泛運用。

本文作者、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Huang說:「這項技術能否成功取決於生物學家、化學家或臨床醫生是否願意採用這項技術。我們的目標是拉近『聲波鑷子』技術創新與生物學/臨床操作之間的距離。」

在這篇論文中,Huang和他的同事闡述了三種模型裝置。這些裝置使用換能器產生聲波,操縱生物醫學實驗室中最常見的細胞培養皿中的粒子。

在第一種設計模型中,一組由四個換能器組成,分別置於培養皿的四側,製造聲波。這些聲波相互作用,在培養皿的液體樣本中形成一個直立的模式。該裝置可用於多形態細胞模式構建、細胞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三維組織的構建。

第二種設計模型將換能器傾斜放置,從培養皿下方發出傾斜的聲波,從而製造漩渦將培養皿內的物質集中在中心。這種裝置能幫助科研人員聚集生物粒子,進行信號增強和大細胞球體構建。

最後一種裝置使用全息叉指換能器,兩個換能器像拉鏈一樣裝配在一起,從培養皿下方產生高頻束狀波,控制特定位置的粒子。通過在不同裝置間切換,這種裝置既可以刺激細胞,又可以聚集並捕獲生物粒子。

總的來說,這些裝置展示了「聲波鑷子」的多種功能,可以在不接觸或標記的情況下輕輕操縱各種細胞和粒子。該技術具有多種應用潛質,如:細胞製圖及列印、細胞拆分及分類、細胞間相互作用控制、組織構建等。

Huang表示,團隊的下一目標是建立能同時實現三種裝置全部功能的單一模型。他還創立了一家公司,致力於將該項技術商業化。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發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human-petri-dish.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再也不親自下手了,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培養皿中粒子和細胞的設備模型。這些設備被稱為「聲波鑷子」,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製造此類型工具。目前這些工具僅在具有特定設備的專業實驗室使用,可適用於不同環境。該論文於9月9日發表於《科學發展》雜誌。「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
  • 在培養皿實驗中,聲波代替了人的手
    對該技術進行描述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聲學鑷子是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集,它們使用聲波來操縱生物顆粒,範圍從納米大小的細胞外囊泡到毫米大小的多細胞生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聲學鑷子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粒子捕獲擴展到了細胞和生物在三個維度上的精確旋轉和平移。然而,歸根結底,這一領域的成功取決於生物學家、化學家或臨床醫生等最終用戶是否願意採用這項技術。
  • 細胞培養皿|35mm細胞培養皿|60mm細胞培養皿-實驗耗材-精藝
    常見儀器設備2:培養箱如果需要對細胞實驗室內的實驗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那麼必須把相關細胞放入培養箱。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適合細胞生存的溫度為37℃(溫差±0.5℃),如果升高2℃,細胞只能存活數小時,如果達到40℃,細胞將很快死亡。
  • 微生物培養皿中的世界
    圓形的培養皿我們都不陌生,念中學時上生物課都有接觸過,但對於滿滿一盒子的微生物,我們難免還是會有不舒服的生理反應,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可以投稿了!
    專家寄語「製作微生物培養皿是生物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沒想到基本功練紮實了也能創作出這麼多美輪美奐的藝術佳作,現在國家弘揚工匠精神,培養皿藝術大賽正和彰顯工匠精神不謀而合,希望培養皿藝術大賽越辦越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參與。」
  • 新型「聲學鑷子」,不用雙手即可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聲學鑷子」,可以在不用手的情況下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這樣的系統通常非常複雜,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人員希望能讓他們的系統變得簡單而實惠,從而將其商業化。
  • 培養皿裡的藝術,細菌變成了「彩色底片」!
    以及畫風抽象的彩色蜥蜴(?)圖案:圖片來源:網絡在培養皿上畫畫並不是稀罕事,這一直是微生物學家們喜愛的活動(AI:有點不懂你們微生物學家……),其中也不乏佳作。不過,上面這些培養皿彩圖和之前的作品有著本質的不同:它們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細菌在「感光」之後呈現的圖像,就像膠片那樣。這是麻省理工Voigt實驗室向世人展示的科研新成果。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會正確使用微生物實驗中常用的接種工具,掌握各種接種技術。(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實驗原理】1.無菌接種技術無菌接種技術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所謂接種即把微生物純菌種在無菌條件下移植到適宜的培養基上,經培養獲得純培養物。因此,接種一般要求在無菌室、超淨工作檯(圖2-1)或實驗室火焰旁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
  •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發布時間:2018年10月23日 15:23 來源:中新網湖北 會議期間舉行了由中國微生物學會主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微生培養皿藝術大賽」頒獎盛典。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院士、學會副理事長張克勤教授、學會秘書長東秀珠研究員、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楊海花研究員等學會領導作為頒獎嘉賓出席並為一、二、三等及優秀作品獎頒獎。  本次大賽於2018年4月開啟,共收到200家單位的近300幅作品,近百萬人次參與了投票。
  • 細胞傳代培養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了解細胞傳代的一般方法和步驟;進一步熟悉細胞培養的基本原理及培養過程中無菌操作的概念和技術。【實驗原理】當培養的細胞增殖達到一定密度後,將會出現密度抑制現象,表現為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速度逐漸減慢,甚至停止。
  • 絕密揭露丨Upoint Studio《UE》外星生物培養皿
    這段錄像顯示空中出現了未識別的物體,並且這些物體似乎以奇怪的方式操縱飛行,而軍方一直試圖了解任何會飛的東西,因此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軍方仍在拓展五角大樓計劃,繼續進行外星人方面的研究。日前,以色列國防部太空局前負責人海姆·埃什德(Haim Eshed)透露稱,地球人一直與「銀河聯盟」的外星人接觸。
  • 高考化學,常用化學實驗儀器名稱及作用,人手一份攻克化學實驗題
    在學習高中化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會感覺到記憶化學實驗儀器很混亂,雖然說化學儀器名字在高考中佔分不多,但化學實驗佔高考化學分數很高分數,記好化學儀器名稱及作用有助於學好高中化學實驗知識點。常用儀器有:高壓蒸汽滅菌鍋,無菌室或超淨臺,加熱裝備(電爐或電磁爐,鍋),水浴鍋,電子天平,pH計或pH試紙,玻璃儀器(玻璃棒,平皿,三角燒瓶,燒杯,量筒,移液管),塗布器,酒精燈等,接種針/環,攪拌器,鐵架臺,電熱乾燥箱,顯微鏡,電泳設備等。再就是一些,試管架,藥品廚,試驗臺,培養箱,冰箱。
  • 塗培養皿的時候,我又畫興大發了 科學人
    最近,美國微生物學會再次舉辦培養皿繪畫大賽……為什麼要說「再次」呢?因為去年他們就舉辦了一屆大賽:塗平板的時候,你也會畫興大發嘛?
  • 2021初中化學實驗知識點:表面皿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化學實驗知識點:表面皿,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是由普通玻璃材料製成的中間下凹的圓形玻璃器皿,其外形與手錶的玻璃相似,故也稱表玻璃其主要用途是:①盛裝少量固體或液體樣品以供觀察;②用它覆蓋燒杯、廣口瓶之類的容器,可防止液體損失。
  • 細菌純種分離、培養和接種技術——萬融實驗
    2.接種技術(1)無菌操作要點:在微生物學實驗中,應牢固樹立「無菌」概念,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做到不使被接種的微生物受到雜菌汙染,也不容許該微生物汙染其培養器皿以外的環境。接種工作可以在無菌室、無菌接種櫃或超淨工作檯上進行。應使用無菌用品並在火焰附近(常用酒精燈)操作。凡試管、三角瓶等均應在火焰附近拔除橡膠塞。
  • 聲波技術新突破:有望讓潛艇實現「隱身」!
    該系統採用微型揚聲器作為聲學中繼器抵消波散射,並且已經成功地在真實的聲學系統上進行了測試。他們的研究近日發表於《Nature Physics》期刊。研究人員構造了一個充滿空氣的管子,並在其中放置各種障礙物,例如:牆、多孔材料和減速彎角,從而製造出高度無序的媒介,讓聲波無法通過。然後,他們將微型揚聲器放置在障礙物之間,建立起電子控制來調整揚聲器的聲學特性。
  • 人造聲波赫洞溫度首次測得 有望證明霍金輻射理論的正確性
    人造聲波赫洞溫度首次測得 有望證明霍金輻射理論的正確性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6-04 15:33:23
  • 做細胞培養實驗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細胞培養注意事項1. 實驗進行前,無菌室及無菌操作臺(laminar flow) 以紫外燈照射30-60 分鐘滅菌,以70 %ethanol 擦拭無菌操作抬面,並開啟無菌操作颱風扇運轉10 分鐘後,才開始實驗操作。每次操作只處理一株細胞株,且即使培養基相同亦不共享培養基,以避免失誤混淆或細胞間汙染。實驗完畢後,將實驗物品帶出工作檯,以70 % ethanol 擦拭無菌操作抬面。
  • 美國多所監獄淪陷,已成為病毒培養皿,用漂白劑兌水當消毒劑用
    除非幾百號人都出現了症狀,才會對他們進行統一檢查,而有輕症患者存在的監獄,只能拖著。奧克戴爾監獄工會主席莫裡斯說:"每天都能聽到可怕的消息,恐慌情緒在不斷蔓延。"絕大部分犯人的刑期並不長,有的很快就能出去,但是被疫情改變了一切,在他們重獲自由之前,很可能會先染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