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培養皿的時候,我又畫興大發了 科學人

2021-02-15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最近,美國微生物學會再次舉辦培養皿繪畫大賽……為什麼要說「再次」呢?因為去年他們就舉辦了一屆大賽:塗平板的時候,你也會畫興大發嘛?

這次他們揭曉了2016年獲獎作品,又有培養皿畫可以欣賞啦!把塗平板變成一種藝術創作,展現細菌之美:

第一名:「第一次的競速」(The First Race),來自Md Zohorul Islam of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這幅畫描繪的就是受精的過程了,雖然看起來似乎有點抽象……這裡選用了一種特殊的選擇性培養基,紅色的菌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說好的金黃色呢?這裡應該是因為培養基加了選擇性顯色的成分),綠色(藍綠色?)的是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黃色來自穀氨酸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它可以用來生產味精),白色的是豬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yicus)。

第二名:「這不是一杯啤酒」(This is not a beer!),來自:Mariarosaia Marinaro from Rome

雖然看起來圖案很簡單但這個創意很有趣。這裡用到的是過氧化氫酶陽性的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的菌落畫出了酒杯的圖案,啤酒泡沫則是過氧化氫酶分解雙氧水的結果,在局部產生了氧氣泡泡。


大家投票選出的作品是一隻「細菌狼」,來自:Baris Halac and Sevgin Can of Istanbul University in Turkey

「黑暗面」(The Dark Side),來自:Jeremy Weisz and Stephanie Beyer of Linfield College in McMinnville, Oregon

「櫻花樹下的粉色火烈鳥」(Alexander Flamingo Under a Cherry Tree)來自:Tatsuya Akiyama and Rhonda Craver of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編輯、排版:Sol_陽陽)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人(微信號:scientific_guokr)。

相關焦點

  • 培養皿裡的藝術,細菌變成了「彩色底片」!
    善於與謠言作鬥爭,目前執掌科學人「謠言粉碎機」,是果殼網第三代「謠言粉碎娘」。擁有個人公眾號"酷炫科學"。來欣賞幾張「培養皿彩畫」吧!跳上水管的像素馬裡奧:各色瓜果:圖片來源:網絡在培養皿上畫畫並不是稀罕事,這一直是微生物學家們喜愛的活動(AI:有點不懂你們微生物學家……),其中也不乏佳作。
  • 微生物培養皿中的世界
    圓形的培養皿我們都不陌生,念中學時上生物課都有接觸過,但對於滿滿一盒子的微生物,我們難免還是會有不舒服的生理反應,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
  • 細胞培養皿|35mm細胞培養皿|60mm細胞培養皿-實驗耗材-精藝
    常見儀器設備2:培養箱如果需要對細胞實驗室內的實驗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那麼必須把相關細胞放入培養箱。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適合細胞生存的溫度為37℃(溫差±0.5℃),如果升高2℃,細胞只能存活數小時,如果達到40℃,細胞將很快死亡。
  • 科學和藝術「相逢」:培養皿裡「種」出「蒙娜麗莎」畫作
    這些馳名中外的藝術畫作,不僅可以用筆畫出來,還可以在培養皿裡面「種」出來。  近日,瀋陽藥科大學舉辦了微生物藝術設計大賽。參賽選手們以培養基為畫板,以牙籤做畫筆,蘸細菌做顏料,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用細菌在培養基平板製作圖案,創作出了一幅幅創意十足、色彩斑斕的「藝術細菌」畫作。  這是科學和藝術的一場「相逢」。
  • 在培養皿實驗中,聲波代替了人的手
    在論文中,科研人員演示了三種原型設置,這些設置使用換能器產生聲波,以操縱生物醫學實驗室中最常見的細胞培養板(培養皿)中的顆粒。在第一種設計中,一組四個換能器(在培養皿的每一側各一個)產生聲波,這些聲波彼此相互作用以在培養皿的液體樣品中形成直立模式,該設置可用於多配置細胞圖案化,細胞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3D組織的構建。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可以投稿了!
    專家寄語「製作微生物培養皿是生物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沒想到基本功練紮實了也能創作出這麼多美輪美奐的藝術佳作,現在國家弘揚工匠精神,培養皿藝術大賽正和彰顯工匠精神不謀而合,希望培養皿藝術大賽越辦越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參與。」
  • 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聲波鑷子裝置的三種模型美國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們展示了一套利用聲波操縱培養皿在第一種設計模型中,一組由四個換能器組成,分別置於培養皿的四側,製造聲波。這些聲波相互作用,在培養皿的液體樣本中形成一個直立的模式。該裝置可用於多形態細胞模式構建、細胞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三維組織的構建。第二種設計模型將換能器傾斜放置,從培養皿下方發出傾斜的聲波,從而製造漩渦將培養皿內的物質集中在中心。這種裝置能幫助科研人員聚集生物粒子,進行信號增強和大細胞球體構建。
  •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發布時間:2018年10月23日 15:23 來源:中新網湖北 會議期間舉行了由中國微生物學會主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微生培養皿藝術大賽」頒獎盛典。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院士、學會副理事長張克勤教授、學會秘書長東秀珠研究員、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楊海花研究員等學會領導作為頒獎嘉賓出席並為一、二、三等及優秀作品獎頒獎。  本次大賽於2018年4月開啟,共收到200家單位的近300幅作品,近百萬人次參與了投票。
  • 科學家再也不親自下手了,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聲波鑷子裝置的三種模型美國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們展示了一套利用聲波操縱培養皿在第一種設計模型中,一組由四個換能器組成,分別置於培養皿的四側,製造聲波。這些聲波相互作用,在培養皿的液體樣本中形成一個直立的模式。該裝置可用於多形態細胞模式構建、細胞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三維組織的構建。第二種設計模型將換能器傾斜放置,從培養皿下方發出傾斜的聲波,從而製造漩渦將培養皿內的物質集中在中心。這種裝置能幫助科研人員聚集生物粒子,進行信號增強和大細胞球體構建。
  • 絕密揭露丨Upoint Studio《UE》外星生物培養皿
    近日,美國 Upoint Studio 發布了一款全新作品《UE》外星生物培養皿的概念視頻,將對於人類與外星生物之間關係的探索解構梳理,並用創意的語言重新講述,隱秘而危險的氣氛令人心弦緊扣。Upoint Studio 全新作品《UE》外星生物培養皿即將上市,現已開啟預售,敬請前往 drivepro 訂購。
  • 在身體上塗上斑馬條紋吧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微信|公號ID:WYKXR163圖2:在澳大利亞中部的艾麗斯斯普林斯,表演者們臉上畫著條紋由匈牙利Eotvos Lorand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在英國皇家學會的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並描述了他們為驗證這種理論而進行的各種奇怪實驗
  • 怎麼才能畫一個精緻的大眼睛,注重疊塗,少量多次最重要
    用眼影來說,對於很多妖精來說眼影是個大問題,我相信塗抹太多會腫起來,塗太多也不會有效果,到底應該怎麼塗呢?接下來,介紹一下如何加入眼影,自己的化妝看起來更生動。從眼底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畫眼影之前也需要在眼睛周圍打底子,選擇與膚色相近的顏色做底色,輕輕塗在眼睛周圍的話,就不能畫得太重,起來很不自然。
  • 美國多所監獄淪陷,已成為病毒培養皿,用漂白劑兌水當消毒劑用
    監獄裡面採取的還是最原始的防護方式,比如說打電話的時候,用襪子套著聽筒,用漂白劑兌水製成沒有什麼效果的消毒劑,噴進鼻子裡"殺毒"。這些措施看起來就跟開玩笑似的,但是又不能不做,這是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不管有沒有用,只能硬著頭皮試試,反正總比什麼都不幹要強一些。美媒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一現象,直言美國監獄已經成為了病毒培養皿。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
    皿字底也是個組字能力較強的偏旁,常見的字很多,如「溫、盟、蓋、鹽、監、盜」等。皿字底本是由「皿」字變換來的,開始含有皿字底的字多與器皿有關。不過現在已經不局限於這方面的意思了。在結構方面,皿字底一般出現在字底。
  • 科學和藝術"相逢":培養皿裡"種"出"蒙娜麗莎"畫作
    這些馳名中外的藝術畫作,不僅可以用筆畫出來,還可以在培養皿裡面「種」出來。  近日,瀋陽藥科大學舉辦了微生物藝術設計大賽。參賽選手們以培養基為畫板,以牙籤做畫筆,蘸細菌做顏料,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用細菌在培養基平板製作圖案,創作出了一幅幅創意十足、色彩斑斕的「藝術細菌」畫作。  這是科學和藝術的一場「相逢」。
  • 純種微生物的分離、轉種和培養
    3 儀器或其它用具 無菌玻璃塗棒,無菌吸管,接種環,無菌培養皿,鏈黴素和土樣,顯微鏡,血細胞計數板、塗布器等。酒精燈,玻璃鉛筆,火柴,試管架、接種環、接種針、接種鉤、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種棒等接種工具。 四、實驗步驟 1、流程 倒平板→製備梯度稀釋液→塗布(或劃線法)→培養→挑單菌落→保存。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但我認為這不是社交媒體的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媒介,我們必須理解並掌握它的運作方式。如果一條推特講不完,就儘可能小心地給出不會被誤解的局部信息,再附上連結。而且,社交網絡節奏非常快,而快了就會犯錯,也許慢一點兒會更好。就像是你還有一分鐘的時間趕火車的時候,你朋友打電話來問你怎麼樣,你說「還行吧」。「還行」可是有很多意思的!但是你可以等不忙的時候打電話回去,慢慢和他講。
  • 群體免疫成病毒培養皿,歐洲各國是否應向英國索賠
    爆發式傳播的主因有二,一是倫敦新冠病毒出現新變種,傳播性較普通新冠病毒高70%,堪稱高攻擊性病毒;二是英國最早提出群體免疫論,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再傳播、交叉感染提供了理想環境,堪稱高攻擊性病毒巨大培養皿。 群體免疫究竟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