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會融合」有些誇張,只是因鹽分、密度、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融合的慢一些罷了,但兩洋交界處確實涇渭分明。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界處在哪裡,我們先說一下這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且島嶼最多的大洋,被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所包圍,面積1.8億平方公裡。
太平洋在澳大利亞南部與印度洋相接,交界處位於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也就是以東經146°51』經線為兩洋邊界。
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交界處,則位於南美洲南端合恩角與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中,這個海峽的寬度有900多公裡。
合恩角所在的這條經線是西經67°16』線,這條線以西為太平間,以東為大西洋,這就是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交界處。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面積為太平洋的一半,被歐洲、非洲、南極洲以及南北美洲所包圍,總體形態呈現S型。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海水呈現出涇渭分明之態,顏色一邊深一邊淺,水平面也不一樣高,看似很難相融。
從空中來看,這一片海洋就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油,看起來互不相融,但實際上海水是相融的,只是慢點而已。
這種景象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稀奇,在一些河海交匯處,經常會有涇渭分明的景象。比如黃河在山東東營出海口就是這樣的。
如果天氣晴朗、海流溫度時,這一片就呈現出一半黃一半綠的景象,這主要與黃河泥沙量及河海水的密度有關係。
當然,也與地球自轉的偏向力有關。地球自轉與赤道形成夾角,黃河泥沙比重大,離心力先使泥沙偏轉形成堆積。
還有一種是海洋鋒,也會呈現涇渭分明的景象。比如阿拉斯加海域冰川融化的淡水和海水交匯處就會形成海洋鋒。
一半是深色,一半是淺色,這是一種水體間的過渡帶,它的形成與水體溫度、鹽度、密度、速度、顏色等有關係。
而太平洋與大西洋交界處的景象,就與兩個大洋的海水密度有關。
太平洋雨量充沛,還有冰山融水和大量淡水河流注入,使得海水鹽分較低,密度也相對較小,所以顏色會淺一些。
而大西洋則相反,海水蒸發量大,鹽度相對要高一些,密度也就自然升高,顏色則要比太平洋海水看上去深一些。
從遠處來看,就會呈現出一半深一半淺的景象。
海水一邊高一邊低的情況,則與地球自轉產生的偏移力有關。
兩個大洋在交界處水面高度差大約有50公分,這主要是因太平洋位於大西洋西邊,地球自轉時會將太平洋水甩高。
就是向西有一個偏移力,這個力會將西邊的太平洋水往西甩,而大西洋水對太平洋水產生擠壓,從而形成高度差。
事實上,太平洋和大西洋交界處的水並不是不融合,由於鹽度、溫度和高度的不同,使得兩個水體融合起來很慢。
有時候這種界線比較明顯,但大多數時間都是不明顯的,就是因為相互融合的問題。不是不融合,只是時間較長。
所以說,本文中的這種現象,主要與海水的鹽度、密度以及相互融合的速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