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雜誌網絡版近日刊載文章稱,雖然電影《鋼鐵俠》裡的「創新」 仍舊是屬於科幻範疇的東西,但在這一系列電影中所出現過的技術裡,有很多都能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相對應的東西。文章稱,想要成為真人版的鋼鐵俠需要配備許多代價不菲的裝備,其中包括外骨骼、可固定在手上的雷射發射器以及個人飛行器等。
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化身為集億萬富翁天才人物與超級英雄為一體的託尼·斯塔克(Tony Stark),在《鋼鐵俠》(Iron Man)中說著俏皮話,是這一系列電影的賣點之一。除此以外,《鋼鐵俠》電影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就是斯塔克會在自己最新版本的高科技裝甲中加入什麼令人驚奇的新玩意兒。
雖然斯塔克的這些「創新」——比如說會從手提箱裡自動展開,然後覆蓋到身上的制服(《鋼鐵俠2》中的「Mark V」裝甲);又或者是戴上特殊手鐲以後能隨處跟隨他的衣服(《鋼鐵俠之復仇者聯盟》中的「Mark VII」裝甲)——仍舊是屬於科幻範疇的東西,但在這一系列電影中所出現過的技術裡,有很多都能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相對應的東西,只不過現實中的技術略遜風採,不可能在強大的外星軍隊齊塔瑞人(Chitauri)入侵時對我們起到幫助作用而已。
想要變成現實生活中的「鋼鐵俠」需要擁有用來增強力量的外骨骼乃至衝擊光束等各種尖端技術,這肯定並不容易做到——而且肯定也代價不菲——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方舟反應堆
無論斯塔克的「玩具」有多好,如果沒有動力源的支持,那麼也都只能是一堆破銅爛鐵罷了。
在電影中,不管是對斯塔克工業公司(Stark Industries)的業務來說,還是對鋼鐵俠的裝備來說,作為微型冷聚變反應堆的「方舟反應堆」(Arc Reactor)都佔據著核心地位。雖然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這種技術的對應物,但從鋼鐵俠的官網Marvel.com來看,「方舟反應堆」的技術根源可能是Tokmak,這是冷戰時代中由前蘇聯率先開發的實驗性聚變反應堆。跟「方舟反應堆」一樣,Tokmak也能提供非常強大的電能。這兩個反應堆都是圓環形狀的,也都集磁場與等離子體於一身。
哪怕是跟斯塔克工業公司中較大版本的「方舟反應堆」相比,Tokmak也都要大得多;而且,作為能源來源的用途來說,這種反應堆也仍舊處在試驗階段。但是,鑑於斯塔克擁有將複雜設計微型化的天賦才能,Tokmak無疑最有可能是「方舟反應堆」在現實世界中的鼻祖。
據尼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稱,設計拳頭大小的動力源不光是與技術的世代進化有關,而且更多的是存在能源貯存和或許會有副作用的問題。為了省下開發這種技術的錢(同時也是為了最小化被燒傷的損害),泰森建議採用另一種動力源:基於受控制的物質與反物質反應堆而運作的動力源。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想要成為真人版的鋼鐵俠還需要哪些裝備。
衝擊光束手套
衝擊光束(repulsor ray)手套是斯塔克最常使用的武器之一,但你可能不會想到有人正在現實生活中試圖開發這種武器——當然,鐵桿的《鋼鐵俠》粉絲不包括在內。德國一位名叫派屈克·普雷比(Patrick Priebe)的實驗室技術員就是這樣的鐵桿粉絲,他在工餘時間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提煉高分子聚合物,想要為自己做出最接近於衝擊光束手套的東西:可以固定在手上的雷射發射器。
這種雷射發射器或許不具備像鋼鐵俠的衝擊光束手套那樣的破壞力,但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殺傷力;它能發射一束1000毫瓦的雷射束,其強度大約相當於正常情況下美國個人使用雷射的最大許可強度的兩百倍。也就是說,你不會想要拿這個雷射發射器來逗你的貓玩,除非你是想要把它烤焦。但普雷比並不滿足於這個成就,他進一步開發了被他自己稱為「功能性鋼鐵俠雷射手套」的裝備,加入了雷射發射器可自動彈出的設計。
個人飛行器
在電影裡,鋼鐵俠之所以能夠飛行,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鞋底裝上了強大的噴氣機,這種噴氣機能推動他升空,卻既不會燒著他的腳,也不會要求他必須穿上塑膠跟的鞋子。在現實世界裡,還沒有任何配備噴氣機的鞋子能幫助你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次一級的東西還是有的,那就是個人飛行器(Jet Pack)。
個人飛行器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問世,最早的設計來自於1919年俄羅斯發明家Aleksandr Fyodorvich Andreyev,但直到1960年第一款個人飛行器才以貝爾火箭背帶(Bell Rocketbelt)的形式正式露面。不幸的是,個人飛行器的成本過於高昂,而飛行時間又太短,因此這項發明所引起的激動情緒很快就消散了。
但是,搭載個人飛行器在藍天翱翔的夢想並未就此斷絕。紐西蘭公司Martin Aircraft已經面向個人消費者市場開發出了Martin Jetpack,這是一種用汽油燃料發動機提供動力的個人飛行器,每次加滿燃料後能在空中停留最多30分鐘時間。有人猜測稱,這種個人飛行的售價至少也會是100萬美元。這一價格看起來仍舊十分高昂,但從來也沒人說過成為真人版的鋼鐵俠是件不需要什麼成本的事情。
軍用外骨骼
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一直都致力於外骨骼的開發,目的是改善美國士兵的身體活動能力。在2010年,國防承包商雷神公司(Raytheon)首次推出了這一開發程序的成果之一:XOS 2軍用外骨骼。
雖然這種外骨骼主要是用於後勤支持領域,但確實能大幅提高士兵的身體強度,佩戴者能很輕鬆地擊穿三英寸(約合7.6釐米)厚的木板。內置的水力學裝置能承受大多數的壓力,讓佩戴者有能力做三個人的工作;與此同時,輕質材料則能保持佩戴者的機動性,就像沒有身負沉重的軍事裝備那樣。
當然,這種裝備現在還有很大限制,需要用戶通過電線及其他線纜將其與一個中央控制面板連接到一起才能使用。雷神公司計劃在2015年正式推出線纜版的XOS 2軍用外骨骼,而有報導稱該公司正在開發無線纜版以供未來使用。
醫用外骨骼
當然,外骨骼不僅是在軍事環境下才有所應用的。在戰爭領域以外,同樣的基礎技術也一直被用來幫助人們重新獲得行走的能力,訓練傷殘人士鍛鍊自己的肌肉,使其能重新開始發揮作用。事實上,醫療外骨骼領域中的領先公司之一Ekso Bionics(前身是Berkeley Bionics)一直都在與國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共享技術,供後者在軍事領域中使用。
跟軍事外骨骼一樣,醫用外骨骼也尋求在身體強度方面為人們提供幫助,但同時也用來幫助佩戴者的肌肉重新學習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鍛鍊和增強肌肉。醫用外骨骼或許不能像軍用外骨骼那樣擊穿厚木板,也無法幫助人們舉起飛彈那樣危險而又沉重的東西,但卻能幫助早已對重新行走感到絕望的人們再度站起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比軍用外骨骼更令人印象深刻。
意念控制電腦
如果你覺得斯塔克只靠意念就能控制一整套高科技裝備這種事情有那麼點超現實的話,那麼你可能會對現實世界中已經存在允許人們用意念控制電腦的技術感到驚訝。
三星的新興技術實驗室(Emerging Technology Lab)和德克薩斯大學電氣工程學副教授Roozbeh Jafari已經合作開發出了這種旨在為用戶帶來移動性的系統,目前正處於實驗階段。這種系統允許用戶用意念控制一臺改造過的三星Galaxy平板電腦,而無需觸摸或發出聲音指令;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這種系統配備了一個頭盔,這個頭盔安裝有可監控腦電圖的電極,能判定你的視線落在何處以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什麼東西上。
應該承認的是,這種技術還遠遠達不到能讓你利用該技術寫電子郵件的地步,更不用說一邊控制複雜的戰鬥機器,一邊還能跟雷神開著有關國際烹調法的玩笑了——到目前為止,這種技術還只是能允許用戶從有限的選擇菜單中選擇一個命令而已——但無論如何,這總算是代表著意念控制電腦的開端。
抬頭顯示屏
《鋼鐵俠》裡經常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斯塔克身穿戰甲,然後在他需要的時候就會有個顯示屏彈出來,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在看到這種場景時,你可能會有兩個想法:第一,這真是夠強悍的功能啊;第二,為什麼我就不能擁有這樣的顯示屏呢?實際上,現在你已經可以擁有這樣的顯示屏。
谷歌眼鏡(Google Glas)並非因為能夠照相而讓人覺得像是鋼鐵俠的技術,而是因為這是一種能夠聯網的可穿戴電腦,可對語音命令作出回應,提供只有佩戴者才能看到的信息。應該承認,想像一下你能利用這種眼鏡來做些什麼(不只是搜索照片、啟動Google+ hangout或是查閱地圖和天氣信息)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現實世界中已經存在這種技術,到目前為止也只不過是在一條漫漫長路上邁出的第一步,而這條道路最終將通向覆蓋整個臉部的頭盔,允許你一邊打擊犯罪活動,一邊還能使用Instagram來共享自己的照片。
人工智慧電腦助手J.A.R.V.I.S.
在多年以前,智能住宅就已經是一件令人嚮往和渴望(或許也會讓有些人感到恐慌)的事情;但是,隨著無線網絡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像鋼鐵俠的人工智慧電腦助手J.A.R.V.I.S.那樣的系統正迅速接近於成為科學事實。
據華盛頓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學院的黛安娜·庫克(Diane Cook)博士稱,對於智能家居來說,關鍵的問題在於環境智能,也就是尋找和解讀信息並對信息作出自主反應的能力。你家裡或許已經有了這種技術的某些基本形式:能根據氣溫而自動開關的取暖器或是空調,以及冰箱的自動除霜循環系統等。
J.A.R.V.I.S.是鋼鐵俠斯塔克的實驗室助手,而庫克對於智能家居的研究則集中在另一種功能上:她正在研究能讓老年人獨立生活更長時間的環境智能技術。
溜冰鞋
如果你現在就想擁有鋼鐵俠所掌握的一種技術,同時又不需要發明一臺時間機器或是刷爆你的信用卡,那麼我們建議你跳過電影去看《鋼鐵俠》漫畫;在漫畫裡,有個版本的鋼鐵俠套裝中有一雙「溜冰鞋」,能從斯塔克被裝甲覆蓋的腳底彈出來。
文章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