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兩篇關於誘導阻力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飛機的機翼形狀被優化為更加適合巡航狀態。這就導致飛機機翼在起飛和著陸等狀態時使用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對機翼進行改裝,以使其儘可能高效地適應起飛著陸等飛行階段。這就是為什麼製造商開發了增升裝置,以來提高起飛和著陸時的升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飛行大家談,可以看帶有增升裝置視頻展示的文章。
當升力不變時,若想縮短起飛和著陸距離,飛機的速度就必須更低,而此時機翼必須仍然能夠提供足夠的升力以平衡飛機的重力。
有升力公式可知,光潔構型下,如果想要把速度降低至最低速度以下,仍然有足夠的升力,這裡有兩種方法:
1.增加機翼的面積S。
2.通過改變翼型的形狀或者使用機械裝置修改邊界層,來增加升力係數。
增升裝置就是使用這兩個原理,其被安裝在機翼的前緣或後緣。
不要忘記:機翼的形狀被優化為更加適合巡航狀態(光潔構型),因此任何其他附加裝置的拓展,都將直接導致阻力的顯著增加,並減小最大拉升比。
縫翼(slat)和襟翼(flap)的種類繁多,這些裝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翼型的相對彎度,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修改邊界層的屬性也會創造一些窄縫(slot)。
a.彎度增加—前緣
由於沒有增升裝置,當飛機以大迎角飛行時,氣流很難附著在機翼上。邊界層有明顯的分離,從而導致升力下降。
通過增加前緣的彎度,氣流偏離的程度大大降低,氣流更好地附著在機翼上(因為損失的能量更少),因此,邊界層分離發生得更晚。
b.彎度增加—後緣
後緣彎度的增加導致下洗流的增加,升力係數CL也隨之增大。
c.窄縫或氣流槽(slot)
窄縫(或「氣流槽」)允許空氣在增升裝置和機翼之間通過。使來自下表面的高壓空氣通過窄縫流到上表面,為流經機翼的空氣提供更多的動能,最終延遲了氣面分離。相同的原理也被應用到機翼後緣襟翼,同樣增加機翼的最大升力係數CLmax。
註:由於沒有找到slot對應的專業名詞翻譯,我們這裡暫時以「窄鋒或氣流槽」作為對應翻譯。
前緣增升裝置主要分為兩種:
前緣襟翼:這部分裝置(通常在下表面)一般情況下繞軸旋轉,例如:克魯格襟翼、可變動拱形襟翼
前緣縫翼:通常從機翼脫落,然後向前滑動,例如:固定或可變縫翼、可變動拱形縫翼。
通過繪製的升力係數CL與迎角α的關係圖可知,當使用前緣增升裝置時,最大升力係數CLmax也隨迎角α增加。最大升力係數的增加,最終導致失速速度的降低。
前緣增升裝置顯著增加了失速攻角。這意味著,在飛行過程中,飛機會在低速時保持頭朝上的姿態。在最後進近時,著陸區域的視野將受到限制(機頭嚴重的遮擋了飛行員的視野)。
我們可以通過繪製極坐標曲線CL=f(CD),來說明前緣增升裝置對空氣動力學特性的影響。
a.克魯格襟翼
克魯格襟翼被廣泛地用於大型客機上,它增加了機翼的彎度和面積,其伸展和收縮如下圖所示:
b.可變動拱形襟翼
因具有更好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該系統較克魯格襟翼稍微先進一些,其擴展機械運動類似於克魯格襟翼。
c.前緣縫翼
前緣縫翼也是一種增升裝置,當它收回時,僅僅被用作前緣的一小塊面積。當前緣縫翼擴展時,它向前向下運動,同時創造了一條「窄縫或氣流槽(slot)」。
與前緣增升裝置相同,後緣裝置也是通過下面兩種方法增加升力:
(1)增加機翼的相對彎度和厚弦比。
(2)增加機翼的面積。
後緣增升裝置對升力係數的影響與前緣增升裝置相比並不相同,最大升力係數CLmax增加,但是CLmax對應的迎角稍微降低,同時對應的零升迎角也降低。另外,CLmax的增加也導致失速速度的降低。
由圖可知,對於給定迎角,機翼擴展增升裝置時對應的升力係數CL,相比光潔構型時更大。
這裡我們解釋一下:當襟翼擴展時,翼型被修改,此時的有效迎角αeff比光潔構型時更大,所以CL更大。
臨界迎角的降低使得飛機在擴展襟翼進近時的機頭上翹程度,比在光潔配置時要少,與前緣縫翼拓展相比其更加有利,極大地提高了跑道的可見性。
a.簡單襟翼(Plain flaps)
這種襟翼增加了彎曲程度而不增加機翼表面積,其運動方向為向下傾斜。這種襟翼並不能增加很大的升力。
b.分裂式襟翼(Split flap)
分裂式襟翼,也稱開裂式襟翼,像一塊薄板,緊貼於機翼後緣下表面並形成機翼的一部分。使用時放下(即向下旋轉),在後緣與機翼之間形成一個低壓區,對機翼上表面的氣流有吸引作用,使氣流流速增大,從而增大了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強差,使升力增大。除此之外,襟翼下放後增大了機翼翼型的彎度,同樣可提高升力。這種襟翼一般可把機翼的升力係數提高75%~85%,這種襟翼一般不在起飛時使用,只在降落時才使用。
c.開縫襟翼
開縫襟翼通過在後緣襟翼之前從機翼下表面分流氣流,為機翼上表面的邊界層重新供能。而且,開縫襟翼增加了相對彎度。
d.富勒襟翼
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後緣襟翼都沒有增加機翼表面。但是大多數商用飛機上安裝的福勒襟翼不僅增加了機翼的彎度,同時還增加了機翼的表面,並且由於有一個或多個氣流槽(或「縫」),因此還為上表面的邊界層重新充能。多重開縫的福勒襟翼其效率最高,但也最複雜。
e.不同類型的後緣襟翼之間的比較
通過描繪升力係數曲線CL=f(α)和極曲線CL=f(CD),可以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後緣增升裝置,對機翼空氣動力特性的影響。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襟翼偏轉時,升力係數和阻力係數的變化並不是線性的:
在襟翼擴展初期,升力係數CL迅速增加。
在襟翼擴展的最後幾個角度,阻力係數CD迅速增加。
f.內側副翼/襟副翼(Flaperons)
襟副翼也稱為內側副翼。對於大型飛機,常需要把襟翼做得很長,這樣就佔據了副翼的空間。於是把相應位置上的襟翼舵面獨立出來當做副翼使用,這樣的副翼就是襟副翼或內側副翼。有些大型飛機會將襟副翼設計成上下開裂的形式,以便在襟翼全力放下的時候保證副翼的效率。使用襟副翼的時候,副翼的展長可以比正常的副翼高約1倍。
這是因為機翼根部的抗扭剛度較大,因此內側襟翼可以減小副翼偏轉時所引起的機翼扭轉變形,改善副翼的操縱性能,提高飛機橫側操縱力,更好地滿足高速飛機飛行的要求。由於內側副翼佔據了襟翼的位置,所以在採用內側副翼時應該採用別的更有效的增升裝置,如開縫襟翼和前緣襟翼等。
a.根據飛行階段選擇相應的裝置
增升裝置增加升力係數的目的是為了縮短起飛著陸距離。
我們已經知道增升裝置的偏轉不僅會造成CL的極大增加,但是也會造成阻力的極大增加,同時升阻比顯著降低。
著陸階段:阻力的增加並不是一個麻煩,阻力係數的增加反而會增加飛機的剎車效率,這就是為什麼著陸期間要「充分擴展」這些裝置的原因。
起飛階段:一個高升力係數會縮短起飛距離。這裡,在學習飛行性能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個知識點:飛機的起飛爬升性能(爬升坡度和爬升率)取決於升阻比。因此,飛行員必須選擇一個折衷配置,以便在起飛速度和初始爬升性能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起飛後,應儘快收回增升裝置,以提高爬升性能。
復飛階段:需要將增升裝置從著陸階段的「充分擴展」,部分收回至起飛階段的配置情況。
b.縫翼和襟翼的使用順序
當飛機同時有襟翼和縫翼的時候,這兩個增升裝置的收回和擴展的順序至關重要。
對於給定的升力係數差值,即+△CL,前緣裝置產生的阻力小於後緣襟翼。對於飛機的縱軸穩定性來說,襟翼的擴展對飛機的俯仰軸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縫翼的擴展僅僅有微弱影響。
由於這些原因,縫翼總是在後緣襟翼展開之前展開。同樣,在襟翼收回之前收回。
注意:如果縫翼或襟翼的不對稱擴展(系統故障),在兩側機翼上將出現一些升力和阻力不對稱,這可能對滾轉和偏航控制造成嚴重的問題。
在襟翼展開時,若超過給定速度,將會導致飛機結構(一般是襟翼)的損壞或過載。因此,一般會在快速飛行的飛機上安裝一個過載裝置,當飛機加速超過給定的速度時,該裝置會自動收起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