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期——烈士紀念日。
2020年9月30日,是我國的第七個烈士紀念日。
此時,不論你身在何方,請向所有為民族獨立、為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們,致敬!
每一位烈士的背後都有一段不應被遺忘的英雄事跡。在祖國西北大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內,長眠著王來、李再林等760多位,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和航天事業英勇獻身的英烈們。
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他們生命的那一天,深切緬懷。
1
年輕的王來
王來,1943年出生,1960年入伍,1965年10月20日為搶救戰友犧牲。
1965年10月20日,酒泉發射場,東風二號甲飛彈首次試射合練順利完成。下午18時,4輛加注車拖著槽罐裡剩餘的液氧駛向戈壁深處,進行排洩處理。
第4臺車剩餘液氧即將排完,不料,意外發生了!在處理過程中,液氧突然起火,引燃了旁邊的紅柳叢。戰士們趕緊用沙土將火撲滅。這時,一名新戰士發現一棵紅柳枝上還有火星,急忙用腳去踩。由於剛剛完成排氧任務,液氧在工作服上形成了一層氣化分子膜,沾到火星,火苗瞬間順著他的衣服竄了上來。情急之下,王來和戰友們連忙跑上前扑打,又有兩名戰士身上著起火來。
當了5年加注手的王來深知,在液氧助燃的烈火面前,人的軀體等於什麼。可時間不容多想,他顧不得自己身上的火苗,拼命把戰友周孟山和武潤喜著火的衣服扒了下來。戰友得救了,氣化分子卻使王來成為了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
王來犧牲場景還原圖
身邊就是戰友和加注車!怎麼辦?當更多戰友要向他衝來時,王來大吼一聲:「別過來!」便轉身向戈壁灘跑去。
10米,20米……「火炬」離戰友、離加注車越來越遠。
年僅24歲的王來走了,只在戈壁灘的沙礫上,留下了38個焦黑的腳印。
2
李再林在部隊唯一留下的照片
李再林,河南省駐馬店汝南縣人。1965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和田測量站。1967年7月13日,為搜索飛彈殘骸,犧牲在塔克拉瑪幹沙漠。
1967年7月13日,李再林所在部隊奉命在馬扎山試驗區大漠裡執行搜索飛彈發動機殘骸部件,原本擔任電影放映員的李再林主動請纓參加任務,成為搜索分隊中最年輕的隊員。
李再林烈士證副本
當時天氣異常炎熱,地表溫度接近70攝氏度,搜索分隊成員相繼中暑嚴重脫水。此時,李再林主動請命前往指揮所尋求救援,他爬過一座座沙丘,向著指揮所方向艱難前行,後因迷失方向,體力消耗過大,嚴重缺水20多個小時,永遠地倒在了滾燙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裡,年僅21歲。
李再林犧牲場景還原圖
當戰友找到他,解開其上衣風紀扣,發現他的前胸已被自己用手抓了幾十道血痕,這是李再林在極度乾渴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抓破的......
3
潘仁瑾工作中
潘仁瑾:為了支持丈夫事業,1969年從西北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調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從此將畢生的心血傾注在航天事業上,直至被病魔奪去生命。
潘仁瑾主要從事計量工作。致力於科研、潛心鑽研的她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其中部委級科技成果6項,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拉開建設序幕,發射中心科技人員潘仁瑾被授命主抓發射場電磁兼容工作。測試工作大多在野外進行,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她都堅守在現場。有時一測就是一整天,餓了,就吃方便麵;渴了,喝幾口礦泉水。無規律的生活、過度的奔波勞累使她感到身體明顯不如從前,經常胃部疼痛難忍。
1998年,潘仁瑾病情惡化,被送往北京301醫院治療。經檢查,她患的是胃癌晚期。病重期間,她多次對丈夫劉明山說:「老劉,這一段時間,我總是在做夢,夢見我們的飛船真的上了天……」劉明山趕忙安慰她說:「仁瑾,你別操那麼多心,先好好養病,等你的病好了,我們的飛船也就要上天了。」她最終未能等到飛船上天的那一刻,無情的病魔過早地奪去了她的生命。
潘仁瑾墓碑
當他的骨灰從北京運回東風下葬時,中心無數科技人員自發趕去陵園為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姐送行。
4
謝秀玉
謝秀玉:1966年從西安炮兵學院畢業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大漠深處艱苦創業30載,直至生命的盡頭。
1994年,由謝秀玉牽頭的一個數據處理設備順利進入驗收過程,她卻突然被檢查出肺癌晚期。
1995年,謝秀玉由丈夫張長文陪同在北京301醫院做了手術。動完手術以後,她回到家裡養病。因為研製那個設備是她牽的頭,還有部分收尾工作,她又繼續投入到收尾工作中去。
謝秀玉工作
1996年,她研製的這項課題做正式的鑑定和驗收,這個過程中,她邊熬藥邊到機房來,跟大家一塊幹。
「她負責遙測數據處理結果報告,每一發任務審查報告,寬行列印紙就要將近幾千頁。她就戴著一個高度的老花眼鏡,一個一個,一行一行地看。」謝秀玉當年的同事回憶說著,「她盡職盡責的精神,讓同齡戰友和年輕後輩敬佩和感動。」
在醫院病重期間的謝秀玉(左一)
1998年,在中心醫院最後的那段日子裡,謝秀玉癌細胞全身擴散,很疼痛。疼得睡不著的時候,靠打杜冷丁,打嗎啡來鎮靜。飽受病魔摧殘、體重只有七十來斤的謝秀玉,身體已經越來越虛弱。就在生命彌留之際,她囑咐老伴幫她整理自己的研究資料,留給同事們。
謝秀玉墓碑
同事們根據她提供的資料完成了她最後的成果,謝秀玉那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鄭重地署在最前面……
5
胡文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場初期,不到20歲的哈軍工首批畢業生胡文全,來到這片大漠,投身中國航天事業。
航天事業像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胡文全,使他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紮根戈壁28年,胡文全拼出了4項科技成果獎、15次嘉獎、4次三等功和1次二等功。就在他來到大漠第28年的那個除夕,胡文全住進了醫院。望著已經深度擴散的癌變切片,醫生們驚呆了:「怎麼不早些來啊!」
手術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但他以極大的毅力與病魔鬥爭,手術後三天就下床堅持鍛鍊。
就在昏迷的前兩天,他還與一位搞雷達的同志談了一下午,討論地面雷達該如何改進,與彈上應答機對接還有什麼問題。
1987年3月21日,胡高工又一次昏迷過去,從此再也沒有醒來……胡文全逝世後,同事們在他辦公室裡清理出上百本、數十萬字的試驗筆記。這是這位「老航天」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更是留給青年技術人員的寶貴遺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這座威嚴肅穆的特殊軍陣裡還有很多的英烈,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為了世界的和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雄事跡我們不能忘記。
今天,在烈士紀念日,我們深切緬懷為人類和平英勇獻身的所有烈士。
來源:我們的太空
作者:大漠問天團隊
編輯:麻雨潔 、任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