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你有很多時間,有點懶,喜歡別人告訴你該看什麼。可是別人告訴你的永遠只有《綠巨人》和《蝙蝠俠》,遠遠填不滿你的空閒。這個欄目每月A片回顧(A是American的A)是為你準備的,每個月初告訴你上個月有什麼可以看的,如果你也有要推薦給我們的,當然也不反對……[我也有推薦] |
隨著好萊塢大片的故事素材日見枯竭,廣採良方的製片商們對漫畫和遊戲領域的借鑑近年來如影片預算一般有增無減著。Marvel和DC的諸位英雄們多少年來都在夏季銀幕上大展身手一番撈個盆滿缽滿,但也如上回所言,「觀多必有膩之時」,英雄千面一模子自然不是觀眾和製片方們所期許的,比起上月重蹈覆轍的大塊頭落馬英雄「綠巨人」,本月的「蝙蝠俠」卻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做出了一些藝術上的探索。
同樣,在上月被《功夫熊貓》蓋了光芒的Pixar小機器人《Wall-E》,在七月末清算中也讓我們看清了喧囂之後,究竟什麼才是「傑作」而非「佳作」。而G級片領域另一部清新可人的改編作品《美國女孩的秘密》,也定會在有朝一日從蝙蝠俠披風的背後伸出鬼臉一笑。
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待下文將7月份此類瑰寶遺珠一一揀選之。
《蝙蝠俠之黑暗騎士》:英雄的別樣歸來 抑或現實主義的超人們
《蝙蝠俠之黑暗騎士》 | ||||
上映時間:2008.07.18 黑暗中,除了蝙蝠俠這位暗夜騎士,也有其他陰暗的聲影在蠢蠢欲動。這次小丑出現,深諳人心陰暗面,懂得用此控制別人的他使哥譚市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專題 推薦理由: 掀起全美票房狂潮,票房紀錄一破再破;引發全球影評人狂熱,好評盛讚數不勝數……當然,它是希斯萊傑的遺作,這就已經是必看的理由。 |
好萊塢的七月,甚至今年的好萊塢,都將為《蝙蝠俠》的第六部電影騰出足夠的討論空間和話題時間。上月末的《刺客聯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班族幻化成超級殺手的迷失英雄,一個憋屈的理想青年在神秘身世和缺失父愛的糾結下上演了一出酣暢淋漓的動作大戲,《守夜人》和《守日人》的俄羅斯導演Timur Bekmambetov用幾個老伎倆炮製出了美版的城市虛無主義;月初的《全民超人》則讓「左道明星」Will Smith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平民英雄」,這個「高調討人嫌」的另類超人Hancock頭一次讓一個超人的世界沒有了「超人」的權利。那麼此次的蝙蝠俠,以及裡面的反派(反派一直以來也是這一系列電影的一大獨特亮點),都鍍上了一層上述兩片的寫實主義般的銀輝。
誠然,自知對導演克裡斯-諾蘭崇拜有加的人乍看此片,覺得並未如前作般叫人拍案叫絕。但仔細回味,加之與同類漫畫英雄來一橫向比較,便會連呼驚詫。箇中原因上文已表,細處推敲幾番便見一些處理實為難得:蝙蝠俠是個超人,他有超人的能力,有超人的心態,在以往英雄片中這類超人還享有這個封閉世界的「特權」,永遠代表正義的他們終能在最終剝奪反派的特權而讓字幕升起。
而這也是蝙蝠俠系列走向窮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所在,一眾明星反派也難將一平板性格人物推至豐滿境地。而諾蘭的續集,則純粹成了一個時間上的界定而已,既非前傳,也非翻拍,他更像是一種二次元的時空對應,仿佛在兩個不同的哥譚市,生活著兩個迥然不同的蝙蝠俠,前者垂垂老矣,空剩一聲肌肉外加聲色教人能些許想起,而後者放佛坐落於世界某角,與現實同呼吸共命運。著名影評人Andrew Sarris將之稱為「紐約的陰鬱迴響」,是的,這個對應「蝙蝠俠」系列第一部電影《蝙蝠俠》的故事幾乎未變,但再也不是正義使者和境遇悲慘的邪惡頭領之間的鬥爭,諾蘭在人物上依舊延續著如他的第一部短片《Doodle Bug》貫之的性格主題——蝙蝠俠的雙重身份之間,抑或其他英雄的雙重身份之間總有某種「神之默契」,一種責任和道義將這一雙重身份得以在電影世界中被默許。
而諾蘭對故事、對人物天生有一種解構的直覺,(或許部分源自與其兄共同編劇帶來的靈感火花),所以蝙蝠俠的雙重身份不再被一層神秘的窗紗所遮蔽,他也不再擁有超脫法律和道義的行使暴力的特權,本集故事的大反派小丑,反而卻擁有了到最後也未曾揭開的身世謎題,置換下顯現的是英雄那顆懦弱而黑暗的心,身份是Wayne/Batman的一把保護傘,在與小丑的最初較量中,他便成了對方的目標,小丑用著類似恐怖組織般的殺人爆炸手段欲引蝙蝠俠現身而置之於死地,明知多少人在為蝙蝠俠而死,在為Wayne的身份而犧牲,甚至是他的青梅竹馬Rachel也難逃毒手,但蝙蝠俠始終沒有變成Wayne出現在世人面前去保護她,反而是同樣戀著Rachel的本片另一悲情反派——檢察官Harvey Dent站出來冒充了這位城市的英雄來緩燃眉之急,最終這位剛正不阿的檢察官也精神失常,成了借硬幣決定人生死的「雙面人」。而蝙蝠俠也因為有殺人嫌疑(即便他殺的是壞人),而最終成了摯友警官Gordon的追捕對象,化身黑暗騎士,繼續戰鬥著。
演員Michael Caine曾這樣評價蝙蝠俠:超人就像美國人看待自己,而蝙蝠俠則像外國人看待美國人。微言卻帶大義,同樣是舶來導演的諾蘭,似乎對這一作品拿捏得十分得當,電影剝奪了這一英雄的鎧甲,將其貶斥為英雄懦弱的藉口。
蝙蝠俠的出場便具備了十足的爭議性:一個冒充蝙蝠俠的好市民欲與交易的黑幫幹上一番,但蝙蝠俠出現阻止了他和他的同夥的舉動,誠然在蝙蝠俠自身眼中,這一動機源自一種保護的責任感,但大局客觀看來,則成了一種優越感,在保護了別人的同時,剝奪了別人像自己一樣行使法外暴力的特權。失去了身份的保護,也意味著他失去了這一特權,因此導致了Rachel和其他警察的死,也間接形成了漫畫英雄世界的一個悖論——英雄們都為著自己的利益在行使著有著正義外衣的暴力?如果大家看完細想著「雙面人」的成型,最終會發現,正義使者才是所有罪惡的製造根源。所以,那些以為諾蘭失憶了的人們,回過頭來發現,諾蘭還是那個諾蘭,且諾蘭的英雄,更有著現實間的交疊倒影。
影片成為七月的絕對話題,更在於反派小丑演員的英年早逝,但帶來如此多票房收益,還是仰賴優良的製作團隊,本片之攝影、剪輯、表演和化妝等皆諾蘭風格十足,中等節奏之餘人物暗面盡顯,暢想年末斬獲數項學院獎也不是痴人說夢。媒體一邊倒的好評度可見一斑,爛番茄的94%好評率,IMDB9.4的歷史最高分,上文所提Andrew Sarris直言:此前我曾對諾蘭這一導演的作者身份持有懷疑態度,但觀完此片,我想我得重新審視這位有一定思想程度的年輕人了。
《Wall-E》:小機器輪滾出的大世界
《Wall-E》:小機器輪滾出的大世界 | ||||
上映時間:2008.06.27 |
上月可能更多的是《功夫熊貓》這一中國味道十足的大國寶的聲音蓋過一切,月末上映的Pixar一年一度佳作《Wall-E》也因一鼓作氣之勢頭不足被認為必定「再衰三竭」,但月末2億多的票房還是讓這些聲音閉了嘴。平心而論,熊貓阿波招式繁多,但做動畫之人貴在有心,光比兩片中背景中人物處理便見兩家高下:《熊貓》中滿眼的兔子小豬和《Wall-E》中千奇百怪難見重複的龍套機器人,孰高孰下?每年的Pixar動畫,都能在某些方面做前人之不為,行絕塵之壯舉。這盞小檯燈用創意照遍電影的每個角落。
《Wall-E》是一個700年後處理地球遺留垃圾的小機器人,人類打算在垃圾處理完後回歸地球居住,暫時棲居一艘方舟飛船上安度。長年累月的運作使小E有了情感,它開始搜集一些垃圾中的小東西,反覆觀看《Hello Dolly》,直到有一天一位探測生態狀況的機器人Eve從天而降,兩人擦出火花,並經歷了方舟程序刁難的一幹磨難後兩人終成廝守,而人類也在小E栽培的植物啟示下離開方舟,登陸地球與機器人們一同努力改善環境。
Pixar,也只有Pixar,可以如同義大利聖人方濟各一般將世間萬物看作平等生靈,花鳥魚蟲自然不在話下,難得機械也有如此純真情感,無妙筆何以生花?Pixar革新了一成不變的歌舞片模式的迪斯尼傳統動畫片路數,一貫走家庭和成長路線的團隊此次帶來的是完完全全純純粹粹的愛情。這是一部將近三分之一停留於無對白片狀態的動畫片,這也是一部首次採用攝影顧問進行CG光效模擬的動畫片。Pixar,也依然是Pixar,依舊走在這一領域的尖端,獨自翩然起舞。如果說聒噪的《功夫熊貓》想要掀翻這隻孱弱的小機器輪,那麼還需要具備這位一言不發的靦腆小E般的心思和讓人駐足的美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功夫熊貓》之流也必須在主題上,讓影評人們用「影片雖然故事簡單,但是看罷後總覺得難得會有主流片商斥巨資拍攝這樣一部不討好觀眾的反思性質的作品」作為評語才行。
《地獄男孩之黃金軍團》和《美國女孩的秘密》:好片自有公論
《地獄男孩之黃金軍團》 | ||||
上映時間:2008.07.11 |
前作是B級片升格為A級片的典範,後作由於導致了製片公司的破產而眾說紛紜,但兩片均在《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的迅猛勢頭下難有抬頭之機。顯然地獄男孩一夥大戰精靈族王子以及大蕭條時期美國女孩與諸位怪房客的有趣故事並未出彩到奪目程度。但《黃金軍團》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和他的墨西哥老鄉阿方索-卡隆般對於志怪類影片的演繹方式,自然不會教人仰天抱頭而歸,德爾-託羅在魔幻世界和現實世界間的遊弋理念,以及對於怪物造型的獨特追求,恐怕當今世界也就盧卡斯可與之一比高下了,《黃金軍團》有著《星球大戰》般的吸引力,雖則它並未及至後作的偉大,但敢有後者之靈氣。
改編自同名少女題材的《美國女孩的秘密》則更為慘澹,六月底試映時,Roger Ebert等人便對小主角的表演和影片的清新風格,以及影片流露的積極人生態度讚賞有嘉,好評如織。但畢竟明星隕落比公司倒閉更教人浮想聯翩吧,開畫後也未得到應有回報,但匯聚了一流表演的這部童趣之作,必不會在往後的DVD市場遭人冷落。
(責任編輯: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