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導演萊斯利•H•馬丁森1966年執導的《蝙蝠俠》,並非是蝙蝠俠首次出現於電影銀幕,時間還應往前倒兩年。當年,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執導了一部名為《蝙蝠俠德古拉》的無聲黑白藝術電影,因未得到DC漫畫授權,這部電影未做官方發布,只在沃霍爾的展覽中露過臉。2006年,這部電影中的場景曾在紀錄片《傑克•史密斯和亞特蘭蒂斯的毀滅》中出現。
2.高譚實際身處諾丁漢郡蝙蝠俠於DC漫畫第27期首次登場時,其出沒的都市還曾未命名,直到第31期被直接定性為紐約市。而高譚市這個集所有黑暗於一體的罪惡之城(蝙蝠俠系列的城市背景),直到1940年出版的《蝙蝠俠》漫畫第4期才被提及,該城市名來源於編劇比爾•芬格從電話簿看到的高譚•朱爾勒(Gotham Jewelers)一名。
近些年,蝙蝠俠創作團隊開始承認高譚市與英國諾丁漢郡村莊高譚之間的聯繫。據說,「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在踏訪英倫後,給紐約起了「高譚」這個綽號。在1996年出版的《蝙蝠俠編年史》第6卷中,慣使陰謀詭計的惡人曾企圖建造一座讓蝙蝠俠居住的城市,並稱,「我們可以跟著一個英國村莊,叫它『高譚』。」其實,高譚並非諾丁漢與蝙蝠俠之間唯一的聯繫。克里斯多福•諾蘭在2012年拍《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時,也曾選址諾丁漢沃萊頓莊園,將其變身蝙蝠俠的新府邸。
當回想起有哪些演員扮演過蝙蝠俠的宿敵「小丑」時,希斯•萊傑、傑克•尼克爾森通常會立馬浮現於觀眾腦海中。但其實,馬克•哈米爾,也就是《星球大戰》絕地武士盧克•天行者的扮演者,亦曾為蝙蝠俠系列中的小丑配音,比如,動畫《蝙蝠俠大戰幻影人》(1993),以及動作遊戲《蝙蝠俠:阿甘瘋人院》(2009)、《蝙蝠俠:阿甘之城》(2011)。
4.蝙蝠俠緊身服並非永遠那麼黑作為世界上最深沉的超級英雄,蝙蝠俠最青睞的顏色,非黑色莫屬,但最開始誕生時,蝙蝠俠並非現在這般黑衣裹身的酷帥形象。
蝙蝠俠原創畫家鮑勃•凱恩,最初曾為蝙蝠俠做過鮮紅緊身衣配黑褲、黑色眼罩、金黃頭髮外加兩個突出硬式翅膀的形象設計。編劇比爾•芬格後來提出了修正意見,他建議以全罩式頭套取代眼罩,用披風取代翅膀,再為其戴上手套,去除服裝上原有的紅色部分,同時設計出布魯斯•韋恩這個名字作為蝙蝠俠光天化日下的身份。這些修改,後來都賦予了蝙蝠俠關鍵性的角色特徵。
1940年,蝙蝠俠多了一位少年助手羅賓,他被稱作神奇小子,受少年讀者歡迎,也為慣以冷酷形象示人的蝙蝠俠添了慈愛一面。蝙蝠俠和羅賓之間的關係,如父如師亦如友,蝙蝠家族在不斷擴充時,羅賓也在更新換代。
作為第二代紅面罩羅賓,出身馬戲團家庭的傑森•託德復仇心重,易怒且叛逆,在粉絲中極不受歡迎,也讓DC漫畫開始考慮剔除這個人物。1980年代,DC漫畫邀請讀者打電話決定託德生死去留,在這次逾萬粉絲參與的投票中,贊成處死方最終以5343票對5271票勝出,很快,僅出現了5年時間的託德就從《蝙蝠俠》系列中消失了。
蝙蝠俠漫畫中的紅面罩羅賓(右)。蝙蝠俠的形象、裝備和人物設計,靈感多來源於1930年代美國電影、大眾雜誌、連環漫畫、新聞頭條等大眾文化。鮑勃•凱恩曾特別提及《佐羅的面具》(1920)與《蝙蝠密語》(1930)兩部電影對他創造蝙蝠俠相關圖象符號的影響。而為蝙蝠俠賦予「日夜」雙重身份,則源於比爾•芬格對其他文學角色如薩維奇博士、魅影奇俠、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借鑑。蝙蝠俠的披風設計,甚至受到達文西素描「人力撲翼機」的影響。
達文西素描「人力撲翼機」。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塑造的小丑一角,幾乎一度搶盡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蝙蝠俠風頭。這個經典反派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人們很難將萊傑與片中其他角色做換位想像。但在最開始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時,萊傑其實是以潛在的蝙蝠俠身份去面試。諾蘭後來如此轉述了萊傑的說法,「我本不會參演超級英雄電影」——但可能最終抵擋不住角色誘惑,萊傑在劇本還未寫完時,就籤了演小丑的合約。
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並非只有高譚市存於現實生活中,土耳其也有一座「蝙蝠俠市」(Batman,巴特曼)!該市位於土耳其東南部,因河得名,是盛產石油的石化工業城市。當大多數人都以為蝙蝠俠市樂見與黑暗騎士的關聯時,該市市長胡賽因•卡坎卻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球票房狂掃10億美元後,欲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及其製片方華納公司告上法庭。
「世界上只有一個Batman,美國製作人在沒知會我們的情況下使用了我們城市的名字。」 卡爾坎解釋說,《黑暗騎士》中發生了多起謀殺懸案,女性自殺率也居高不下,這些負面因素都給真正生活於蝙蝠俠市的居民帶來了消極影響,「影片播出後,這座城市就處在聚光燈下,遭受無形衝擊。」該市一市民甚至投訴,因為公司名稱含有蝙蝠俠市,其在國外註冊商標時曾屢遭拒絕。
漫威是與DC漫畫齊名的美國漫畫巨頭,有趣的是,兩公司曾聯手將旗下「藝人」金剛狼與蝙蝠俠合體,新生了羅根‧韋恩(也名「夜之爪」)這個超級英雄。不管是造型、身世還是突變能力,韋恩都取材於這兩個經典人物,比如,他同樣是高譚市富翁,同樣在五歲時目睹雙親被武裝搶匪殺害,造型上也配備了蝙蝠俠的黑色披風以及金剛狼黃色緊身衣、金剛爪等經典設計。但作為兩個超級英雄的衍生物,韋恩要從漫畫紙上躍至大銀幕,幾乎不太可能。
蝙蝠俠與金剛狼合體的夜之爪。雖痴迷於夜間與罪犯戰鬥,蝙蝠俠也是會關注流行文化的!作為披頭四樂隊在漫畫中的衍生品,The Oliver Twists樂隊曾在1970年出版的《蝙蝠俠》第222期上佔有一席之地。樂隊曾出現於該期漫畫封面,其服飾設計也受《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披頭四樂隊1967年單曲)上的經典造型啟發而來。
The Oliver Twists樂隊在蝙蝠俠漫畫中一直是頗神秘的存在,樂隊成員Saul據傳被殺後被幽靈替代,這種橋段設計,據說是對披頭四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1966年出車禍死亡後被模仿者代替」的戲仿。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