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鷹(學名:Accipiter gentilis)是中小型猛禽。體長可達60釐米,翼展約1.3米。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紋白雜黑紋;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間橫紋;尾灰褐,有4條寬闊黑色橫斑,尾方形。飛行時,雙翅寬闊,吃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橫帶。雌鳥顯著大於雄鳥。
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類、野兔、雉類、榛雞、鳩鴿類和其他小型鳥類為食。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針葉林、混交林和闊葉林等森林地帶,也見於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小塊林內。視覺敏銳,善於飛翔。白天活動。性甚機警,亦善隱藏。通常單獨活動,叫聲尖銳洪亮。見於整個北半球溫帶森林及寒帶森林。
蒼鷹成鳥前額、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頸部羽基白色;眉紋白而具黑色羽幹紋;耳羽黑色;上體到尾灰褐色;飛羽有暗褐色橫斑,內翈基部有白色塊斑,初級飛羽第4枚最長,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內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橫斑。喉部有黑褐色細紋及暗褐色斑。胸、腹、兩脅和覆腿羽布滿較細的橫紋,羽幹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許褐色橫斑。虹膜金黃或黃色,蠟膜黃綠色;嘴黑基部沾藍;腳和趾黃色;爪黑色;跗蹠前後緣均為盾狀鱗。
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體型較大。亞成體上體都為褐色,有不明顯暗斑點。眉紋不明顯;耳羽褐色;腹部淡黃褐色,有黑褐色縱行點斑。幼鳥上體褐色,羽緣淡黃褐色;飛羽褐色,具暗褐橫斑和汙白色羽端;頭側、頦、喉、下體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幹紋;尾羽灰褐色,具4-5條比成鳥更顯著的暗褐色橫斑。
大小量度:體重♂500-800克,♀650-1100克;體長♂467-576mm,♀539-600mm;嘴峰♂19-22mm,♀23-25mm;翅♂292-338mm,♀295-377mm;尾♂215-265mm,♀244-285mm;跗蹠♂61-74mm,♀64-8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蒼鷹棲息於疏林、林緣和灌叢地帶。次生林中也較常見。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針葉林、混交林和闊葉林等森林地卅,也見於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小塊林內。
生活習性
蒼鷹是森林中肉食性猛禽。視覺敏銳,善於飛翔。白天活動。性甚機警,亦善隱藏。通常單獨活動,叫聲尖銳洪亮。在空中翱翔時兩翅水平伸直,或稍稍向上抬起,偶爾亦伴隨著兩翅的煽動,但除遷徙期間外,很少在空中翱翔,多隱蔽在森林中樹枝間窺視獵物,飛行快而靈活
能利用短圓的翅膀和長的尾羽來調節速度和改變方向、在林中或上或下,或高或低穿行於樹叢問,並能加還飛行速度在樹林中追捕獵物,有時也在林緣開闊地上空飛行或沿直線滑翔,窺視地面動物活動,一旦發現森林中的鼠類、野兔、雉類、榛雞、鳩鴿類和其他中小型鳥類的獵物,則迅速俯衝,呈直線追擊,用利爪抓捕獵獲物。
它的體重雖然比等中型猛禽要輕五分之一左右,但速度要快3倍以上,伸出爪子打擊獵物時的速度為每秒鐘22.5米,所以捕食的特點是猛、準、狠、快,具有較大的殺傷力,凡是力所能及的動物,都要猛撲上去,用一隻腳上的利爪刺穿其胸膛,再用另一隻腳上的利爪將其腹部剖開,先吃掉鮮嫩的心、肝、肺等內臟部分,再將鮮血淋漓的屍體帶回棲息的樹上撕裂後啄食。
中國主要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在中部和東部地區多為過路鳥。遷徙時間春季在3-4月,秋季在10-11月。
繁殖方式
築巢
蒼鷹4月下旬遷到中國東北地區。活動範圍較廣,但活動隱蔽。若見到在天空成對翻飛,相互追逐,並不斷鳴叫,表明此時配對已完成。選擇在林密僻靜處較高的樹上築巢。常利用舊巢,巢材為新鮮樺樹、糠椴及山榆和枝葉及少量羽毛。產卵後仍修巢。出雛後,修巢速度隨雛鳥增長而加快。
產卵
產卵最早見於4月末,有的在5月中旬。隔日1枚,窩卵數3-4枚。卵橢圓形,尖、鈍端明黑,淺鴨蛋青色。孵化由雌鳥擔任。產孵期間,隨卵數增加,雌鳥離巢時間逐漸減少。產完3-4枚卵後,日離巢次數僅1次。雌鳥整日臥於巢內,不鳴叫,也很少抬頭。雄鳥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棲落,當有烏鴉、喜鵲經過時則抬頭瞭望,偶爾在巢上空盤旋,不鳴叫。
孵化
孵化前期(第8天)、中期(第18天)和後期(第28天)做了日周期觀察。全臥多出現於早晨、晚上及下雨等氣候較冷的時候。抬頭半臥孵化則在氣溫較高時。氣溫高時,雌鳥不時張嘴、搧翅。孵化期身體位置相對穩定,變化很少。孵化期30-33天。
育雛
雌、雄鳥共同育雛,以雌鳥為主。雄鳥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數增加。後期以送食為主。巢在後期已成平盤狀,巢外徑58×96釐米,內徑50×69釐米,高38釐米。育雛期35-37天。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日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小時。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餵食以撕小塊、條餵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餵而且雛鳥自食。
雛鳥剛出殼的雛鳥被白色絨羽。眼睜開,虹膜灰褐色。嘴鉛灰色,卵齒長稜形,白色,跗蹠部及爪灰白色。7.5日齡能大聲單音鳴叫,以跗蹠部坐立。背、頭絨毛棕灰色,基部白色。羽區毛囊明顯。爪黑色。13.5日齡可單音連續鳴叫,能站立。背羽羽鞘放纓,羽片褐色。嘴黑色,蠟膜淡黃色。19.5日齡站立行走自如。
初級飛羽、肩、背兩側、後頭頸、朡、兩脅部正羽均放纓,白色與棕黑色相間。小翼羽亦放纓。羽緣淡棕色,羽瓣黑色。眼先黑色,有針狀毛。27.5日齡,雛鳥在巢內常活動,不時搧翅,昂首,時常走到巢的邊緣。可自行撕取食物。卵齒消失。通體以褐色為主,羽幹紋黑色,尖端褐色,背羽幹黑色。
腹部絨羽、正羽各半。尾下覆羽淡褐色,尾羽黑色,尖端渚褐色,腹面白色。跗蹠部淡黃綠色。34.5日齡,偶上巢邊小枝站立。可飛翔,升降自如,棲落不穩。離巢距離在80-100米之間。不斷鳴叫。頭頂金黃色,絨羽已退盡,有黑褐色羽幹紋,周身被正羽。背部深褐色,腹部淺褐色,具縱斑,羽幹黑色,尖端淡褐鉤。尾下覆羽淺褐色,尖端更淡,腹面幾乎為純白色。34.5日齡開始離巢。蒼鷹雛期有吐食團的習性。食團大小0.6×2.2釐米。
蒼鷹雛鳥生長迅速,體重18.5日齡出現一個高峰,可達433克,為出生時的15.75倍。後體重下降,至24.5日齡近最低點,之後逐漸增加,至出飛時已達460克,為出生時的16.72倍,平均日增生12.54克左右。體長增長3.95倍,日增長7.2毫米左右。翅長18.5日齡前生長較慢,後生長迅速,至30.5日齡達高峰,後減慢。
跗蹠部15.5日齡前生長迅速,其後緩慢。嘴長9.5日齡後生長明顯減慢。9.5日齡長出。尾纓放出前體重、體長生長迅速。其後翅、翅纓和尾纓生長迅速。蒼鷹嘴長、跗蹠主長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長。而翅長、尾長為中、後期生長。18.5日齡時生長單位以嘴長為最大,次為跗蹠長、體長、尾長及體重,以翅長為最小。雛鳥的食物以鼠類為主,約佔47%,鳥類佔38%,其他如蛇類等佔15%。